【学法指导】山东往届考生六选三选科数据分析!地理未来会减少吗?一轮复习如何快速提

  首先我们来看2017级学生选科数据,按照选科学生比例的多少,依次是地理(67.86%)、生物(57.83%)、化学(49.79%)、历史(49.61%)、物理(39.52%)、政治最少是(35.34%)。

  

  从选科组合来看,政史地大文组合最多,为16.7%,其次为物化生大理组合,为13.11%。

  

  再来看2018级学生选科数据,也就是前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的选科数据,按照选科学生比例的多少,依次是生物(64.5%)、地理(60.5%)、历史(50.2%)、化学(45.6%)、政治(40.1%)、物理(38.3%)。

  最后我们来看2019级学生选科数据(下图),也就是去年刚刚参加高考的学生的选科数据,按照选科学生比例的多少,依次是地理(67.71%)、生物(59.67%)、历史(53.53%)、化学(40.19%)、政治(40.12%)、物理(38.75%)。

  

  可以看出,地理在过去三届考生中是选考比例最高的科目之一,生物在2020年短暂成为选科比例最高科目。

  政治和历史科目选考比例增加,政治上升了约5%,历史上升了4%;化学选考比例不断下降,在三年中下降了约9%。

  由于专业要求同时选考“物理+化学”的比例增加,因此选考地理的考生比例在未来有可能会下降;选考化学的考生比例在未来有可能会增加。

  通过分析去年的一分一段表可以看出,在全省考生中,665分以上的351名考生几乎全部是选考物理、化学、生物老理三科,仅仅有31人选考地理,18人选考政治,17人选考历史。

  在600分以上的15488人中,选考物理的有81%、选考化学的有77.8%、选考生物的有76.2%。而选考政治的,仅有2714人;选考历史的,仅有3065人;选考地理的仅有4287人。

  在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513分以上约12.3万名考生中,选考物理的有63%、选考化学的有61%、选考生物的有67%。而选考政治的,仅有28%;选考历史的,仅有32%;选考地理的,则有47%。

  在普通一段线437分以上的30万余人中,物理15.93万人,占53.1%;化学16.21万人,占54.0%;生物19.73万人,占65.8%;政治9.65万人,占32.2%;历史11.92万人,占39.7%;地理17.06万人,占56.9%。

  虽然不能得出具体的选科组合情况,但是可以看出,高分考生中选考物理、化学、生物的比例仍然占绝对优势。

  那么,下面我们来看下,2024年选考要求新变化、选考组合专业适应性数据分析、以及选考建议吧!

  选科要求新变化

  1、最大的变化就是取消了选科中“或”的关系。《2024版选科要求》,高校选择2科或3科要求的专业,考生必须同时选考规定的2科或3科方可报考;

  2、增加了物理和化学的比例。高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绝大多数“理工农医”类专业均要求中学阶段必选物理、化学两门科目。相比于原来的“数学、计算机类等要求物理必选”的要求,“物理+化学”的权重有了非常大的提升,特别是化学的重要性大大提升。

  2021年8月初,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通知。《指引》要点如下:

  在大学专业设置的92个专业门类里:公安学类、政治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专业类,要求必选政治。

  65个门类要求必选物理,占比70.65%,

  56个门类要求必选化学,占比60.87%,

  55个门类要求必选物理+化学,占比59.78%,

  理学、工学、农学、医学4个学科门类,一共61个学科专业类中55个要求必选物理+化学,占比达90.16%。

  不同选科组合可报考的院校专业比例

  

  2021年12月31日山东省教育考试院发布2024年高校招生专业选科要求,查看地址:https://xkkm.sdzk.cn/web/xx.html

  【考生选科的三个原则】

  考生在选科时,有三个原则,一是分数优先,二是专业优先,三是专业和分数相结合。

  所谓分数优先,运用博弈理论从六科中选择自己最具优势的三个学科参加考试,将来填报志愿时,填报那些对选科没要求的专业(例如:经济类、管理类、语言类等)

  

  所谓专业优先。就是考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即未来要从事的职业理想,先确定将来填报志愿的方向——专业(类),然后,根据对应专业的选科要求,选择考试学科,除指定学科外,按原则一再选择剩2门或1门学科(如果指定3门的,就不用再选了,哈哈)。

  所谓专业和分数相结合,也就是综合自己优势学科和欲报考的专业方向,确定自己所选考的学科。如,一名考生,未来欲从事理、工、农、医类的愿望非常强烈,那么物理、化学学科虽然没有进“前三”,也要选上,因为,如果不选物理或者不选化学,高考时分数再高,你也与理工农医无缘啊。

  当然,如果你的物理、化学学科成绩在6个学科排位中,不仅排位差,更是一塌糊涂,那你再爱好也没用啊,选考单个物理或单个化学,无学可上!两者都选给别人当分母、充当炮灰的概率较大!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复习策略

  一

  要狠抓基础、养成习惯

  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密联系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逐步提高。要养成两个习惯,一个是尽早训练,形成正确的答题习惯。另一个是形成关注热点、拓宽视野的习惯。

  二

  要围绕一个中心打好基础中心就是主干

  从近几年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

  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

  锋面、气旋与反气旋

  气候的形成因子

  气候类型的分布

  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

  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

  地壳物质的循环

  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

  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农业的区位因素

  工业的区位因素

  城镇的规划与布局

  城市化及其问题

  人口迁移

  文化扩散

  旅游资源的评价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对于这些主干知识,学生们要准确的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

  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

  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三

  抓住三种图表

  识别地理特征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物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考试也经常以图表为载体考察地理知识。

  图表可分为三种:

  一是等值线图,如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

  二是统计图表;

  三是区域地图。

  通过一轮复习,学生应能做到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识别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

  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四

  要走出六个误区

  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除了要随时注意适度调整自己的复习计划外,也要注意是否陷入了学习的误区:

  1.对自己没有准确定位,好高骛远。

  2.面面俱到,一味求全。

  3.学习无计划,盲目跟从老师。

  4.零敲碎打,死记硬背。

  5.题海战术,追求数量。

  6.审题粗心,解题方法僵化。

  五

  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

  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

  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六

  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做如下努力: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关于这一点,你要多注意典型例题分析,将其积累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七

  抓“概念”、重“消化”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

  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恒星日、十太阳日;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

  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八

  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

  如陆地上的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这是共性。但实际分布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具有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非地带性。这就是个性。具体实际情况中可能个性更具特点。

  

  九

  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

  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

  (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

  (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型)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

  (3)在中、低纬度海区,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

  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十

  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

  为了培养、提高地理运算能力,要做如下分类练习:

  1、比例尺与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换算。

  2、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

  3、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垂直气温的计算。

  5、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7. 昼夜长短的计算。

  8、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

  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十一

  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了培养查阅、填绘地图习惯,要求:

  1. 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 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 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能画出大体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十二

  抓“新知”、拓“视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所以,对报刊上的“新闻”不可不留神。

  诸如:

  (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

  (3)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

  (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5)地学新理论、新探索。

  (6)人类面临的问题——资源、人口、环境。

  十三

  抓“一般”、推“特殊”

  “一般”往往代表的是普遍现象,当这种一般现象出现了异常,就必然有其特殊性。那么,这种特殊性的产生是必与其当地的特殊地理事物有关,从而,我们就可得出相应的结论。

  如,太阳辐射在地理表面的分布是沿纬线分布的,根据其热量的分布状况,我们将全球化分为五带。由此可知,等温线、陆地自然带等分布也应沿纬线分布。但在实际中,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并非都沿纬线分布,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经仔细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还与地表形态、海陆热力性质、洋流、人为活动等因素有关。具体分析时,就看当地与其它地区之间的差异是什么?特殊的差异,也就决定了其特殊性。

  十四

  抓“对比”、找“异同”

  在地理学习中,你会发现许多相似或类似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理解它们较好的方法就是用图表进行比较,找出异同。

  如同纬度的欧洲西部和北美,为什么欧洲西部是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而北美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解决此问题,我们可以对照两个区的地形图,用表格来比较它们所处的纬度位置。

  明晰命题规律

  一

  选择题的命题规律

  1.选择题的命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很少有单一知识点题,多数是前勾后连,牵扯几个知识点,但深度不大,所以同学们只要认真分析,作对没问题。

  2.多为连题型选择题(一个材料包括二至三个选择题),所以每组题的第一个特别重要,第一个思路就错了后面两题很可能也被带沟里了。

  3.选择题内容更加关注社会热点,所以呈现在你面前的一定是你没见过的,但万变不离其宗,考的还是那些原理,所以不要被表面的材料吓住。统览给出的几道选择题,看一下它们之间是否具有条件继承关系、后面题目对前面题目有无启示、每道题用哪个条件,所有条件是否都用到了。

  4.给的材料与你的日常认知相冲突,如新加坡明明是热带雨林,但问为什么水资源短缺;我们平日学的是河口附近的泥沙沉积由河流带来,但高考给你的材料是某条河流泥沙的多少由海潮决定;我们平日做的题都是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但高考给你的图却是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我们平时学的河流峡谷地貌都是由河流下蚀形成,但到高考时答案却变成了“地壳”发生了上升运动。我们觉得森林的土壤熟化度高,磷的含量应该更高,但由材料推导出的答案是高海拔的草甸最高,因为再往上突然一点也没有了。

  因此我们面对今年的高考题也要有这种思想准备,一定要根据材料推导答案。只有从材料中找不到答案时才调动旧知。(这条也适用综合题)

  

  二

  选择题应试策略与技巧

  (一) 应试策略

  1、沉着冷静,相信自己判断

  2、认真审题,选择题材料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区域图(有时用文字描述的方式呈现,不给图,但考的是图),这种题,注意时间、空间,即我们常说的时空分布,勾画关键词,限定词,特别注意图例、图例、图例(重要知识说三遍)。另一种是统计图或统计表,这类题除找准关键词、限定词外,特别注意纵横坐标代表的意义和数量值,然后在分析时注意时间变化,而不是只注重空间变化。

  3、先易后难,跳过难题或自己认为没有把握的题目,回头再做。高考有20%的分数不是为我们准备的,放弃吧。

  4、认真检查,但不要轻易改动答案。但第一组题可以改动答案,因为这组题是容易出错的,开始心浮气躁的,错的概率大。其它也不是说不能改,如果你明显觉得错了该改就改呗。

  (二)应试技巧

  1、做到“三审”:一审材料(加以引申、延展),把很专业的术语转化为人话(你能懂的话);二审题干设问(画出关键词、限定词);三审选项(找出合理、正确并与材料和题干设问有关的选项)。

  2、选择题看到平时从未遇见过的陌生表达语的选项,要慎选,可能是正确答案。(只是可能,有的学生不会的知识点太多,乱用还埋怨老师)。

  3、慎用宏观的知识点去解释和推理微观或小区域的题(高考题喜欢考矛盾,考特例)。做大区域的题时,勿钻牛角,想常识(这种题现在很少了)。做小区域题还真得需要钻点牛角,找与材料有关的选项,不要犯经验主义错误。

  4、平日的模拟题多用排除法,三同一不同选一不同,但高考题的水平多高呀,很少给你这样的机会,多用直选法,也就是找出与设问相关度最大的选项。但如果出现用排除法的题也不妨一用,如高考考的是新情境、新名词、新区域,往往排除三个最熟悉的选项,而选择最陌生的选项。选择题的最后一句话要特别注意,关键词往往在这里。当然,隐藏在设问中的限定词更重要。

  5、实在不会做的题就跳出来,不看材料,只看答案。例如某题目“与坡度有关而与海拔无关的是”,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不选;降水迎风坡随着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不选;水热状况都变了,植被肯定变化,不选;最后只能选最不熟悉的积雪厚度。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6、选择题做完抓紧涂卡,涂完检查一遍,以免出现涂错的情况,45分钟之内必须把与选择有关的工作全部干完(所有文综选择题)。

  7、选项错误的几种情况:

  (1)因果颠倒

  (2)前后矛盾

  (3)表述绝对化

  (4)概念混淆

  (5)表述错误或不完整

  (6)以偏概全,以点带面

  (7)与题干设问无关

  三

  综合题应试策略与技巧

  综合问答题解题技巧和规律(一)

  下笔前的准备工作读完了材料之后不要急于下笔写答案,在下笔做题之前先做四个工作:

  一是找出设问中的行为动词(描述、分析、说明、提出等);

  二是找出设问中的关键词(特点、原因、意义、建议等);

  三是找出设问中的限定词,以确定答题方向;

  四是找出与该设问有关的图文信息(特别是图中信息),而不是所有信息。

  (各省市试卷例如北京卷、天津卷等都是一段材料后对应一个题干设问,感觉就简单,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一堆材料分成不同的区块,与相关的设问一一对应)

  统计近八年全国卷,行为动词有:

  ①简述(阐述):简单扼要叙述,根据材料罗列要点;

  ②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表明结果。

  ③说明(解释):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其中原理、成因类相当于分析,规律特征类相当于简述。

  ④推断(判断):根据事实或前提推论。

  ⑤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物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⑥提出(指出):下一步准备怎么干,提出论点看法,提请考虑干什么。平日考试还经常用到。

  ⑦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之间的差别、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⑧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

  这几年对这些行为动词的要求虽然比以前宽松了,但对于分析(必须有因果)、对比(两个方面都答)、评价(正反两方面)还是要特别注意的。

  (一)关键词最重要,主要有以下四类

  1、特征(特点、差异、变化)。对应的行为动词一般是“简述”,思维含量最低,就是把图或文中的信息概括一下,例如根据等高线判定地貌特征可以从“以何种地形为主”“地势的高低起伏”“各种地形的分布(此条只大范围地区用)”等方面答;而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规模大小、商品率高低,科技水平高低等方面组织答案。差异就是对两地的特征进行比较找出不同。变化就是对同一事象找出时间差异。

  2、原因(条件、依据、理由、来源、区位优势、各自优势)。这些成因类的题,“依据”最好回答,把图文材料中与设问有关的论据表述出来即可;“原因”这个关键词考的最多,对应的关键词是分析或说明,必须有因果,有时还要交代一下背景(分值多的时候是个得分点,分值再多的话结论也是得分点);“理由”介于依据和原因之间,有时是依据,有时是原因;“条件”类似于原因,分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但组织答案比原因简单些,与材料的相关性更大些,原因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条件分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但条件又分为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区位优势即有利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3、影响(危害、贡献、价值、益处、利益、作用)。影响分不利影响(危害)和有利影响(贡献、价值、益处、利益、作用),从对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三个方面组织答案。高考题总是很小的切口,所以一定是让你分析其中的某一方面,例如“经济价值”“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等,注意答环境影响时捎带着说一下带来的次生灾害。

  4、措施(办法、建议),对应的行为动词一般是提出、指出等,也就是下一步怎么干。模板有工程(技术)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意识措施。但高考题设问很细小,一般是让你从某一个方面往深处挖掘。

  (二)语言表达时要落实三要领

  1、条理性:一个问题答一段,每答完一句空出两三个字的空隙再答下一句。这样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也可分点叙述;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点不全。两个方面答题前缀上关键词。

  2、层次性:把最精彩最重要的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教师造成不分主次、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漏答知识点,根据目前的评分标准,则不如适当多答(注意是适当)。

  3、完整性:答题时要求将地理原理与题目设问之间串以一个个地理链,使之巧妙相接,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把握,可适度模糊处理,否则可能会自露马脚。

  不要忘了最后的结论,有很多时候结论是得分点。

  再碎念几句:

  对于平时大题易失分的同学,若总分8分,可分答5条。材料分析模板活用。区域题,最后要点真的凑不够了,生拉硬扯往地形和气候两方面考虑,综合题想清楚原理大胆写,每个要点都有因有果,论证充分。千万别每个要点三个字五个字。认真读题,综合题材料都比较精炼,没一句废话,要将材料吃干榨尽,图及图例,有时候占到了三分之一的答案。

  大题答完后感觉答的不理想时,仔细看一下图例,图例中没有多余的信息,如果你的答案没有考虑这些信息,往往忽略了这部分的得分点。

  两个选修题就答环境保护,除非连读三遍材料还是一点也不懂,可以尝试答旅游地理。一旦选择就不要更改,千万别答了三行了,一看答不下去了,再用笔划掉选择另一个题目。

  地理考试中考生常见的能力问题

  ①审题不到位,不理解,不全面。题目没看完就开始作答。

  ②读图和提取资料信息能力差,不能充分挖掘解题条件。

  ③不能准确认定区域位置,对地理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把握不准。所以碰到世界地理的题应该先把七大洲轮廓图用几何图形画出来,考小图想大图。

  ④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不能准确理解题目的设问重点,导致答非所问。

  四

  综合题答题过程

  第一步审材料:看完所有文字、表格或图材料,文字要画出关键词,进行材料概念引申,挖掘图表中直接和暗含的条件,包括图例、注记、数字、线条、方向、经纬度、关键地点等,分析材料含义和用意,可能用在什么地方,然后将所有能用的条件归纳,准备用。

  第二步审设问:找出行为动词,关键词,限定词,注意限定词有时好几个,而这几个方面正是答题的方向。通过题目中的问题,先将材料吃干榨尽,找出与本问题相关图文信息,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联系平时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形成答题框架系统。如分析某地的农业区位因素,需要用到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交通、市场、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第三步语言表达:用自己形成的答题框架系统,联系题目给出的条件,进行逐项表达,每个要点二句话。

  第四步检查答案和条件:看所给条件是否全部用上,与答案进一步对应补充。

  综合自启慧地理、匠心地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