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班,报还是不报,这是个问题

  我家娃,今年九月,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

  对此,老母亲一方面欣喜,“孩子长大了,又要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另一方面,又满是不安,“孩子能适应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吗?上小学后,没人提醒,自己能记得按时喝水吗?哦,还要在课堂上一坐大半天,小家伙能坚持吗?”……

  看,老母亲就是这样,总有操不完的心。明知操心无用,奈何情感上,总也控制不住啊。

  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如何帮助娃做好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答案呼之欲出——幼小衔接班。

  “幼小衔接班”,也被称为“延时班”、“学前班”。叫法不同,本质其实都是一回事,就是帮助孩子们完成从学龄前到小学一年级的这个过渡。

  那幼小衔接班,应不应该报名呢?

  报,还是不报,这确实是个问题。

  早在去年,我就查过关于“幼小衔接”的相关资料,也询问过身边那些经历过孩子升学的家长们。

  不出意外,家长们的意见分为两派,旗帜鲜明,各有各的理由。

  反对派:

  “上什么幼小衔接班啊?我家孩子就没有上,到了小学,完全零基础。一开始确实有点吃力,后来渐渐地,也就适应了。”

  “孩子上幼小衔接班,本该小学学习的内容,都提前学了。那等他上了小学,孩子学什么?”

  “没必要花那钱,孩子嘛,幼儿园就应该开开心心的,以玩为主。学习,那是上小学之后的事。”

  “就是你们这些家长,总嚷嚷着什么幼小衔接班,才弄得孩子们都这么累。”

  ……

  赞同派:

  “幼小衔接班?必须报名啊。不上的话,孩子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那些拼音、字母,其他的孩子都会,就你不会,孩子自己得多受打击?”

  “上了一年级,参加过幼小衔接的孩子,和没参加过的,区别挺大的。哪里区别大?学习成绩、学习习惯……都有区别。”

  “别人都会的东西,你不会,肯定是你自己的问题啊,老师可不会慢慢教去等你的。”

  ……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各持一词,还都有一定的道理,听得我是更加纠结。

  社会上一直呼吁,要给学生减负、减压,减轻学生们学习压力。2018年,教育部就印发过《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禁止提前教授孩子拼音、识字、算术、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社会培训机构也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等。

  政策出发点很好、很有关怀。奈何,在焦虑已成为一种习惯的中国式家长面前,任你再体贴的初衷,也抵不上孩子考卷上的分数、班级中的排名。

  有需求,永远就会有市场。

  各种幼小衔接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年班、半年班、两月冲刺班,任君选择,总有一款适合您。

  为了不让自家娃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或主动、或被动,多多少少地被裹挟其中。

  我承认,这就是“内卷”。我也希望孩子能快乐成长,小学之前,啥都不学,光玩就行。

  但,在如此“冷酷无情”的现实面前,“臣妾做不到啊”。我,选择了“妥协”,最终,还是给小家伙报了“幼小街接班”。

  什么?你说那些不报班的家长?人孩子不也好好地?结果可能是好的,但过程就不一定那么美好了。除非你自己有颗“big heart”,再加上孩子也给力,否则……

  小家伙现在已经上了三个月的“幼小衔接班”了,观察了一下,孩子还是有变化的。

  首先,学习习惯的养成。

  最明显的变化,小家伙现在上课能坐得住了,不再像以前似的,一上课,就一会要喝水、一会要嘘嘘的。各种学习习惯也有改善,比如坐姿端正、提问先举手、自己整理书包等等。

  然后就是学习内容上。

  幼小衔接班都会对孩子们进行一定学习内容的灌输。比如语文方面,会教孩子们学习拼音;数学方面,则会教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图形认知。

  数学还好,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拼音。真正上了小学后,老师们一般花一个月的时间,就把所有拼音全部教完。进度很赶,如果孩子一点基础都没有的话,学起来会很吃力。

  最终促使我决定给娃报名的关键点,也就是这个。

  坦白说,我也没指望孩子现在拼音就能学得很好,我只是希望他能有一个基础。这样等到上了小学,一方面他可以再多学习一遍;另一方面,也不会完全地“一窍不通”,自信心受挫。

  当然,我不是鼓吹大家都要去报名“幼小衔接班”。每个孩子情况不同,因人而异,适合自己的,永远才是最好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