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市: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枫桥经验“桐城模式”
近年来,桐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礼让和谐”精神注入基层治理,形成了以“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为体系,以“信访不上行、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为目标的枫桥经验“桐城模式”——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一、溯源:“三重背景”孕育基层善治新路径
(一)文化背景:传承和发展桐城传统和谐文化。桐城又称“文都”,是“桐城派”的发源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院士之乡。六尺巷典故家喻户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耳熟能详,桐城文化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和谐精神,为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孕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二)时代背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桐城不断学习、发展枫桥经验,在坚持“就地化解矛盾”的基础上,创新提出矛盾化解的方法——“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并推动从“六步走”调解法向党建领事、礼让和事、村民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多元化”转变。形成了具有桐城特色的枫桥经验“桐城模式”。
桐城市文昌街道网格员耐心为居民提供帮助
(三)实践背景:创新和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品牌。党的十八大以来,桐城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总书记“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的系列精神为指引,明确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完成了从矛盾纠纷调解品牌到源头预防、多元共治的治理品牌转变。
二、蝶变:“三个阶段”开拓基层善治新模式
(一)探索阶段:用六尺巷典故化解纠纷。一直以来,桐城基层组织自发将六尺巷典故“礼让”精神引入纠纷调解,引导矛盾双方对标先贤,弘扬“以礼为先,以让为贤,以和为贵”的文化内涵,启迪广大群众传承互谅互让、强者先让、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做人美德,在消弭大纷小争中每每收到奇效。
(二)提出阶段:打造六尺巷特色调解品牌。随着依法治国进程加快,大量矛盾纠纷涌入法院。2015年6月,桐城法院孔城法庭为缓解“案多人少”矛盾,将六尺巷精神融入诉讼调解,推出“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形成“听、辨、劝、借、让、和”六步走法则。经过不断实践、总结,在全市推广,实现建设标准、标识标牌、规章制度、队伍建设、文化墙、台账资料“六统一”。在此基础上,桐城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逐年上升,2022年达到98.8%。
(三)创新阶段:形成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六尺巷调解工作法”虽提升了调解的成功率,但未从根本上扭转矛盾纠纷的上升趋势。2020年桐城矛盾纠纷5077件,较2019年上升15.8%,基层化解的压力巨大。为此,市委、市政府及时推动“六尺巷调解工作法”提质升级,形成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打造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治理品牌。2021年矛盾纠纷4021件,较2020年下降20.7%,2022年矛盾纠纷3804件,较2021年下降5.4%。桐城法院2022年民商事收案5758件,较2021年下降15.61%。
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亮相第四届新时代“枫桥经验”高端峰会
三、聚合:“六条主线”构建基层善治新体系
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立足“六事六民五治融合”,推动“和为贵”精神深度融入现代基层治理。
(一)党建领事聚民心。坚持把镇街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小组)作为凝聚基层治理的主轴,明确15名辖区派出所所长进入镇街党工委班子,226名民警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两长(单元长、联防长)”、村民组长与党小组长“三长”合一,进一步延伸党组织链条。完善“党建+平安建设”“党建+信访”的基层治理模式,做实无职党员联系群众机制,推进平安建设示范村(社区)创建,围绕“一个目标、双向约束、三方捆绑、四大标准”,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党的二十大期间,桐城实现零赴省进京访,2022年全市进京访2批3人次,较2021年大幅下降。
(二)礼让和事育民风。推动三级综治中心、基层政法单位和公园、广场、景区等公共场所“六尺巷文化”元素全覆盖,已建成六尺巷文化墙600余面,开展六尺巷典故系列微宣讲千余场次,将六尺巷文化精髓融入“一约四会”,形成人人会讲六尺巷故事、处处彰显六尺巷文化、事事体现六尺巷精神的浓厚氛围,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
(三)村民说事畅民意。坚持村民的事情自己办、大家的事情商量办,组建由“两代表一委员”、村民代表、“两长(单元长、联防长)”、乡贤、“五老”、法律明白人等自治类、德治类、法治类代表组成的“村民说事会”,运用“说、商、办、评”四步法,通过建立说事事项、商议情况、承办责任、办理结果、满意评价“五个清单”,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推动群众关切的民生大事和邻里小事“事心”双解。
桐城市黄甲镇黄铺村“村民说事会”,面对面听民声、答民疑、解民忧
(四)多元解事化民忧。整合信访、调解、仲裁、法律服务、心理咨询及社会组织等资源,设置10个接访窗口、8个行业性调委会、4个法律工作室、1个速裁团队,打造一站式、全链条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落实“631”分级化解机制,运用“六尺巷调解工作法”的“听、辨、劝、借、让、和”六步走法则,通过倾听诉求—辨明是非—劝解疏导—借古喻今—互谅互让—握手言和,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筑牢矛盾纠纷市域终点站。
(五)网格管事惠民生。整合基层治理力量,紧扣“网格化管理、小单元作战”,全市242个基层党组织选聘1599名网格长、7258名“两长”,构建“党组织+网格长(政法干警)+两长+住户”的网格治理模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六)群力防事护民安。线上推进“雪亮+平安乡村”建设,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建、部门联动模式,聚焦交通复杂路段、治安薄弱部位、人员密集场所,新建视频监控点1万余路,整合社会面视频监控2.2万路,实现农村地区全覆盖。线下统筹各类群防群治力量,组建由社区党员、商户、学生家长、安保人员、公交车司机等近4万人的“文都义警”队伍,采取“干警+义警”方式,围绕商业街区、校园周边、公园广场、交通枢纽等重点防控区域,分时段常态化开展巡逻防控,筑牢桐城社会治安防控铜墙铁壁。
四、赋能:“累累硕果”彰显基层善治新气象
(一)创优平安大环境。桐城2021年、2022年群众安全感、政法满意度均位居全省前列。先后获评“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连续13年蝉联“省级平安县”。2022年全市公安机关刑事立案同比下降6.6%,治安案件立案同比下降4.4%,社会治安持续向好。
(二)激活平安微细胞。深化基层与行业平安创建,开展“同安文都”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先后评选出“平安示范家庭”2千余户,“平安单位”覆盖率超过80%。推动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等典型评选活动,涌现出“中国好人”8名、“安徽好人”27名、见义勇为模范23名,营造出“75万人民创平安、文都处处享安全”的良好氛围。
(三)唱响平安好声音。获最高法院院长周强、时任中央综治办主任陈训秋、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的批示肯定。获评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特色项目、“十大最具品质一站式建设改革创新成果”、安徽省第二届十大法治事件、2021全省十大改革案例、安庆市十大政法新闻。相关论文获评省法学会年度立项课题、全省学习研究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成果二等奖、被推荐申报第五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在第四届新时代“枫桥经验”高端峰会、全国“枫桥式人民法庭”与基层社会治理研讨会上作交流发言。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