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基础教育有多强?和丹麦学生的这场PK,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文|诚言呈语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丹麦,童话的王国,乐高的故乡。

和其他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一样,丹麦的教育理念同样崇尚“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快乐的自己”。这和近年来国内教育圈里喧嚣尘上的无病呻吟,看起来似乎比较契合。

但是理念终归是理念,效果才是最终的目的。

那么两种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究竟孰优孰劣呢?也许纪录片《丹麦9年Z班VS中国初三13班》能说明一些问题。

这部纪录片记录了中国和丹麦两所中学学生在阅读、数学、团队合作、创造力和英语5个方面的测试PK。

两国学生的“阵容介绍”

  • 学校的代表性

丹麦9年级Z班的学生,来自于丹麦奥胡思地区最好的公立学校。学生的文化背景多样化,知识掌握水平各具代表性。

中国初三13班的学生,来自于二线城市哈尔滨的69中,是一所重点初中,接受的是典型的中国式教育。

  • 班级的人数

9年级Z班的学生,是两个8年级的班级在暑假后合并而成,共有30名学生,由两个班主任共同管理。

由两名班主任共同管理,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个班级的孩子人数太多了,一个人管理很难能够了解孩子们的想法。

初三13班则由54名学生组成,并由一名班主任负责管理。

班主任认为,孩子们的在校时长比较长,能长时间和孩子待在一起,还是可以深入地了解到孩子们的想法的。

  • 在校的时长

丹麦学生早晨8点左右到校,下午2点放学,在校时长约6小时。

中国学生早晨6点50到校,晚上6点50左右放学,在校时间12小时。

  • 课堂的纪律

丹麦的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意发言,直呼老师姓名,更加自由。

中国的课堂上,老师更具权威,学生们更尊重老师,发言前必须举手,严谨有序。

  • 同学的竞争

丹麦的学校中,除了竞技体育项目之外,学习上的竞争是会被刻意避免的。因为老师担心会让孩子们背上压力。

中国的学校里,竞争是被鼓励的,家长和老师都希望给孩子营造一种为目标而奋斗的紧张气氛。

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完全不同的两个班级,他们之间的PK,有足够的理由令人感到期待。

两国学生PK的过程

第一轮: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试题由丹麦师范大学的专家命题。两国的孩子并没有觉得试题很难,而测试结果也是旗鼓相当。13班的学生正确率为76%,Z班学生的正确率是70%。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13班的学生没有人得到满分,而Z班则有2名学生获得了满分。

第二轮:数学能力

为了公平起见,数学的测试由两国教师分别命题,进行两轮比赛。

中国版的测试中,13班的学生答对了90%的题目,是Z班的3倍。

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版的试卷中,已经删除了对丹麦学生来说超纲了的难题。

丹麦的教育专家表示,他们学习数学更注重于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场景,在丹麦版的测试中,他们更具优势。

但是结果显然是打脸了。丹麦版的测试中,13班的学生平均分为57分,Z班则是26分。

丹麦学生直呼:“中国的考题太疯狂了,这些题目应该拿给工程师去做,太难了,每一道都是如此的难。”

第三轮:团队协作能力

测试方式:4人一组,用4卷胶带和50张白纸盖成一座能容纳组员的房子。

测试的重点并不在于“建筑物”的好坏,而是在于过程中,孩子们是否足够专注,是否能够彼此聆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测试中,13班的孩子们分工明确,专心投入,很快就搭好了自己的“房子”。

而Z班的孩子们则更在意于任务的执行和自我形象的体现,嬉笑打闹。

显然,结果仍然是中国的孩子获得了胜利。而丹麦专家也在反思,他们的教育是不是太过于个性化了,以至于让孩子们过于自我,不服从权威。

第四轮: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这次PK的关键科目,也是饱受公知们诟病的一个方面。但是结果如何呢?

考题是一张花了两个括号的白纸,需要孩子们以此为基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完成画作,并想出一个标题。

绘画能力的高低显然不是关键,而是更需要他们发挥创造力,从作品体现出的思维开阔性、创意拓展性、思想灵活性等多方面综合评价。这也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考评方式之一。

测试完成后,专家们一致认为,更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几乎全部来自于这些中国学生的手中。

第五轮:英语能力

丹麦语作为和英语同属日耳曼语种的语言,与英语的读音不同,但是词汇结构比较相似。Z班的孩子们具有天然的优势。

终于,东北的孩子们这一次没能赢得了奥胡思的孩子。

而整个测试的比分,也最终定格在了4比1。

写在最后

自我、刻板、没有创新意识。这是很多公知对中国式教育下学生的评价,也引得无数家长对西式教育无比向往。

但是正如比赛结束后,丹麦专家指出的那样:基础知识才是创新的根本,没有知识的创新根本无从谈起。

教育的最终结果,体现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面对如今国家的飞速发展,我们没有理由对自己的教育不自信。

尽管我们的教育也有值得改进之处,但是全世界也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式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可以取长补短,但不能“拿来主义”;可以看到差距,但不该妄自菲薄。正如BBC纪录片中杨君老师说的那样:中式教育同样培养人。


『诚言呈语』每天为您解读育儿难题。

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

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