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楷书《乐毅论》笔势分析:然後已焉可也

  王羲之楷书《乐毅论》笔势分析,精临示范:然後已焉可也

  《乐毅论》小楷,梁模本有题款“永和四年(348)十二月甘四日书付官奴”。据说原石曾与唐太宗同葬昭陵,或说《乐毅论》之书在武则天当政时散人太平公主家,后被人窃去,因惧来人追捕,遂于灶内焚之。王羲之《笔势论》中对王献之说:“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臧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诸友。”他用自己精心创作的《乐毅论》作为范本,又以《笔势论》作为理论,从虚与实两方面启发王献之的悟性,导引其进入书学的正轨。从现存的本子中还可看到笔画是灵动的,横有仰抑,竖每多变,撇捺缓急;结构上或大或小,或正或侧,或收或缩;分布则重纵行,不拘横行。从整体上言,在静穆中见气韵,显生机。

  梁陶弘景说:“右军名迹,合有数首:《黄庭经》、《曹娥碑》、《乐毅论》是也。”现在这些真迹早已不存,但传为王羲之写的几个代表性的小楷,如《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等都有刻本传世。

  

  “然”字笔势分析

  後:左右結構。三個筆勢,疊烏勢、蟠龍勢、飛帶勢。下平,捺筆伸展。

  蟠龙势简介

  一个两开半的竖笔势,可以写出绞丝旁的上半部。绞丝旁上半部是有专称的,古代称之为蟠龙势。

  所谓绞丝旁的上半部,就是幺,俗写为么。篆字是一个葫芦形。《说文解字》说:幺,“小也,象子初生之形。”原来就是一个婴儿小宝宝的样子。所以凡是幼小的,都可以称之为“幺”。在书法中,看到这篆字曲曲弯弯的样子,你开心,我也开心,所以起了个专称,叫做蟠龙势。

  蟠龙势可以用折来写,如智永《真草千字文》关中本的“索”字,就是竖笔势两开半,不过它是用了两次抬笔。颜真卿《多宝塔碑》“经”字,蟠龙势也和智永一样,两个折一个啄,风格比较方正。

  褚遂良《阴符经》“经”字,这个蟠龙势写起来有两点要注意:一是第一笔下来断掉了,仔细看好像是纸张破损,你可以写连上的,不过这连笔必定很细;二是这个蟠龙,最后没有一点,手腕向右拖到最后时,改为向左偏上,这样就把笔锋收住了,隶书中有这样的收法。

  王羲之《兰亭序》“後”字,双立人旁用直波势。注意王羲之起笔写了一啄,其实就是一点的延长。也许他本来就是想写双人旁的,但马上改变了主意。这个字右旁上面是蟠龙势,下面是飞带势。直波、蟠龙加飞带,三个笔势写成了“後”字。像这样的走势,平常要很留心。

  用到蟠龙势的地方很多,大部分跟“丝”有关。

  有些书法家,可能觉得起手两个折重复,他们把第一折改为这样(9号位),其实这也是折,只是角度不同,目的是和下一折形状不一样。欧阳询《虞恭公碑》“经”字,蟠龙两折就是角度不同的。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怎样变化笔势。

  另外一种变化,是把第一折变成一个合点。智永《真草千字文》“丝”字,可见这个变化。

  蟠龙势是常用的笔势,褚遂良《阴符经》有八个“机”字,每个“机”字都有两个蟠龙势,因为很小,有时候提笔第一折就写成一点,希望大家研究一下。

  

  “後”字笔势分析

  已:獨體勢。兩個筆勢,奮筆勢、蠆毒勢。橫筆、豎筆分別等距。

  

  “已”字笔势分析

  焉:上下結構。兩個筆勢,奮筆勢、駝頭勢。上橫較長,整體字勢瘦高。

  

  “焉”字笔势分析

  可:獨體字。兩個筆勢,奮筆勢、豎筆勢。

  

  “可”字笔势分析

  也:獨體字。兩個筆勢,鉤裹化勢、蠆毒勢。

  

  “也”字笔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