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促共富”这项工作,浙江为什么要迎难而上?
潮新闻 记者 陆遥 通讯员 孔也
4月13日,全国文化和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现场会在浙江省湖州市召开。
会议为什么放在浙江?
因为浙江勇挑重担、迎难而上,在全国率先启动了这项工作的探索。
2021年5月,党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2021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 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 年)》。
近两年来,浙江坚决扛起探路者的职责,围绕“共同富裕先行、现代化先行”,坚持物质富足、精神富有双向发力,系统谋划、变革重塑,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构建起工作体系与框架,积极探索文化和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如今,构想正逐渐化为现实。我们沿着这两年的时间脉络,看见浙江文旅促共富的路径和脚步,更看见人们脸上的笑脸。物质富足、精神富有,逐渐成为摸得着、看得见的幸福感、获得感。
看见方向:两个评价指标体系里的获得感
都说“文旅共富”这项工作挺难做。难在哪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这些重要阐释,深刻揭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共同富裕的一体两面。相较于物质富足的外显性,精神富有具有鲜明的内隐性特征。通俗来说,物质富足还能依托数据指标进行衡量,但精神富有究竟怎样进行评价、如何落到实处,过去并没有样本可参考,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探索的。
2022年7月,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启动开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大课题研究,就是立下了军令状,要率先在全国“打个样”。
首先,是开展理论探索,让精神富有及其工作成效可量化、可衡量、可评价。
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台州学院,研究制定了两套指标评价体系:《精神富有测量指标体系》和《文化和旅游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标评价体系》。前者用于测量县域人民群众的精神富有程度;后者用于评价县域文化和旅游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工作绩效。
“从需求侧出发,通过开展精神富有测量,找出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短板;通过开展文化和旅游需求调查,掌握人民群众的文化和旅游需求;根据找出的短板和掌握的需求,实施针对性供给。”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供需两端对精神富有工作成效进行评价,从而形成“状态测量-掌握需求-精准供给-评价反馈”的闭环链条。
其次,是推进实践探索,实施分地区分人群的精准化供给。
拿到了“答案”之后,浙江在嘉兴市1个地级市及桐庐等11个县(市、区)开展精神富有试点,根据产业工人、农民(渔民)、外来务工人员、老年人、大学生、青少年、残疾人等7类重点人群的精神生活短板和供给需求,通过“一县一策”的方法,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比如面向农民工群体,探索推行“浙江文化保障卡”;面向残疾人,提供盲人借阅等服务;面向山区26县和海岛地区,开展“耕山播海”基层文艺培训,2年来为其培训服务基层文艺骨干6.5万人次。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举措,让精神富有这项工作,转化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看见笑脸:100张照片里的幸福感
这两天,“浙江文旅”公众号里分享了一个融媒体产品——100张照片和它们背后的“文旅共富”故事。
一张张图片上,是主人公们幸福的笑脸。一个具象而又温暖的故事背后,是浙江积极探索文旅共富路径的“百花齐放”。
创新推进乡村博物馆、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遍布城乡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构建8288个品质文化生活圈,让群众走出家门步行15分钟即可享受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文艺赋美”工程,推动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及非遗技艺走上街头展演,赋美城市气质。
宁波通过普及“一人一艺”全民艺术,开拓了公共文化促共富发展模式;温州海岛洞头通过贝雕非遗文化工坊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销售方式,推进海岛乡村迈向共同富裕;衢州深挖南孔文化,打造了一桌南孔宴,呈上了“百县千碗”文化大餐;丽水古堰画乡,通过整合写生绘画资源,成为了有名的画乡,乡村艺术促共富;舟山的海岛书房,打造新型文化空间,为市民游客营造了精神共富“栖息地”……
浙江紧扣缩小“三大差距”,积极赋能群众物质富足。
山海协作,谱写新篇。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山区26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实施山区26县“百项千亿”文化和旅游投资等十大工程,设立面向山区26县的文旅共富基金10亿元,成立“山区26县共同富裕学院”……一项项举措,为山区26县送项目、送资金、送人才。
城乡一体,均衡协调。实施“万村景区化”2.0计划,浙江全省累计建成A级景区村11531个,占全省行政村的56.5%。实施乡村文旅运营“5百计划”,增强乡村文化和旅游的“造血”功能。开展民宿助力乡村振兴、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等改革试点。2022年,浙江全省乡村旅游经营总收入514.6亿元。
近两年,安吉县小瘾·半日村从以前的空心村,一跃成为长三角地区高端民宿网红村。返乡设计师陈谷是众多返乡青年中的一员,他们扎根乡村,把一个即将没落的乡村重新整理一番,设计成高端名宿村落,帮扶村民吃上乡村旅游饭。
扩中提低,增收致富。实施“万家农户旅游致富计划”,引导一万户有意愿、有能力的农户进入乡村旅游行业,推动一万户已经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户转型升级。开展先富村、先富户“致富经”推广行动。如淳安县大下姜创新片区组团式发展,25个村实现年旅游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70.8%;推广村集体主导的“入股联营”旅游开发模式,如玉环市干江镇农民持股众筹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村集体51%+村民49%”的股份众筹制,村民变股民。
当下在浙江,古村落老街上新韵味与烟火味交织,已成为年轻人心中向往的“灯火阑珊处”;网红乡村颜值与文化IP共生,一跃成为刷爆朋友圈的“爆款图”。
看见预期:保障机制下的安全感
一时的增收并不难做,持之以恒的、稳稳的幸福从何而来?从保障机制下的安全感之中来。
始终秉持“浙江精神”的浙江人,在文旅促进共同富裕上聚焦变革重塑,以过硬的办法,构建起共同富裕的保障体系。
比如,更深度的融合。去年底至今年初,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江省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以文化和旅游投资“双百”计划为杠杆,实施“串珠成链”十大百亿工程,加快建成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和瓯江山水诗路“四条诗路”文化带。未来5年,全省文化和旅游项目将完成投资超1.2万亿元。
比如,更便捷的体验。作为数字化改革的排头兵,浙江也拿出了数字化的手段,提供更聪明的文旅生活选项。“品质文化惠享·浙里文化圈”和“游浙里”两个应用先后上线,形成一文一旅的“双子星座”。一边,基于“15 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构建“看书”“观展”“演出”“艺培”“文脉”“雅集”“知礼”等场景,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线上文化空间;一边,是一窗集成“浙里好玩”畅游浙江游客服务平台,推广“10秒找空房”“20 秒景点入园”“30 秒酒店入住”等智慧旅游便民服务场景。
比如,更创新的制度。建立重大文艺创作项目“揭榜挂帅”制度,完善全周期文艺精品服务机制;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运作,推广“文化管家”运行模式,推行公共文化场馆专业化运营,让基层文化设施有效利用起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制定《浙江省文化和旅游产业稳进提质赛马机制实施办法》,激发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内生动力。
比如,更现代的治理。浙江积极探索旅游新业态安全治理工作机制,制定《浙江省涉旅安全有关单位旅游休闲运动新业态安全生产职责》,强化对玻璃栈道、滑翔伞、悬崖秋千、蹦极等旅游新业态项目安全监管;出台《关于完善露营旅游规范管理的意见》;在全国首创“信用绿码”;强化法治建设,制定地方性法规《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省政府规章《浙江省乡村旅游促进办法》等。
当下,正是春暖花开时,这一幅文旅共富的幸福图景,正徐徐展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