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妻追才女,娶朋友之妻,多情才子徐志摩:一个男人搅乱三池春水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1921年,随丈夫来到英国的张幼仪满心欢喜地对徐志摩说:“志摩,我怀孕了。”

  可得到的却是徐志摩的白眼,他鄙夷的瞥了一眼张幼仪的肚子,淡漠地开了口:“我要跟你离婚,你把孩子打了!”

  听闻此话,张幼仪绝望地闭上了眼,有些哀求的对徐志摩说:“可是,可是有人因为打胎会死掉的。”

  徐志摩烦躁的回了一句:“那还有人坐火车死掉呢,难道大家就不坐火车回家了?”

  说完,也不等张幼仪反应,他抓起书本走出房门,将满脸泪痕的张幼仪留在昏暗的房间中独自伤心。

  

  “乡下土包子”这是徐志摩第一次见到未婚妻张幼仪所说的话,这种轻视和鄙夷,从婚姻开始持续到结束,长达七年之久。

  1915年,18岁的徐志摩在父母的要求下不情不愿地娶了张幼仪,这种强加给他的婚姻,让自由至上的徐志摩深恶痛绝,连带着对新婚妻子也是恶语相向。

  洞房花烛夜,本该是夫妇缠绵,柔情似水,但徐志摩和张幼仪的房内一片死寂,他望着穿戴守旧,相貌普通的妻子,留下了句“今晚我不在这儿睡”,就出门了。

  

  大红喜字贴在窗柩上,将整个屋子都映衬得格外喜庆,一身红衣的张幼仪看着摇曳的红烛,心里五味杂陈。

  第二天一早,张幼仪早早就向公婆问了安,礼数周到,不卑不亢,让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十分满意,连说了三声“好”。

  “我要去天津上学,父亲”,徐志摩冷淡地开了口。

  徐申如重重地拍着桌子,指着徐志摩说:“你看看你像什么样子,刚刚结婚就走,你让幼仪独守空房,等着你吗?”

  

  为了停止徐志摩离开的想法,父亲徐申如断掉了他的一切经济来源,将他困在家里。

  但接受过新思想的人是拴不住的,徐志摩多次尝试逃走,折腾得徐申如实在没办法,他对徐志摩说:“如果你跟幼仪生下孩子,你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此话一出,徐志摩不再挣扎,深夜敲开了张幼仪的房门,主动与张幼仪睡在一起。

  

  1916年7月,北洋大学即将开学,张幼仪挺着大肚子将徐志摩送上前往天津的列车,依依不舍的望着他的背影良久。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张幼仪严格遵循着这句话,哪怕深知丈夫不爱她,她也不愿逃离。

  她需要的不是爱人,而是婚姻,是丈夫。至于这个人是徐志摩,李志摩、张志摩都不重要。

  送走徐志摩后,张幼仪与公婆生活在一起,在丫鬟仆人的照料下,日子过得还算轻松。

  

  1918年,张幼仪即将临盆,托兄长给徐志摩去信一封,信中写道:“一别数日,我的身体逐渐笨重,孩子即将出生,还望你早日还家。”

  彼时,北上的徐志摩已经从北洋大学法转入北京大学,拜维新派代表梁启超为老师,正式学习文学和政治。

  收到信后,徐志摩嗤之以鼻,但他的老师梁启超告诫他一定要负起家庭责任,不要寒了家人的心。

  徐志摩应答两句,才不情愿地买了回乡的车票。

  

  梁启超虽是他的老师,但民主自由的思想早已在徐志摩在心中根深蒂固,对于张幼仪,他只觉得这是封建牢笼,如若不逃便会束缚终生。

  “我将于茫茫人海访我唯一灵魂伴侣。”很显然,张幼仪并非他的灵魂伴侣,只是被嫌弃的蚊子血,粘在衣服上的上的饭粒子。

  徐志摩回乡没多久,张幼仪顺利生下儿子阿欢,孩子刚满月,徐志摩就与老爷子徐申如吵了一架。

  

  “现在孩子生了,你们总不能拦着我出去吧,我要去美国读书!”徐志摩对父亲徐申如说。

  徐申如还沉浸在抱孙子的愉悦中,听到徐志摩的话立刻就皱起了眉头,说:“志摩啊,家里的产业也需要人,你就不能留在家吗?”

  徐志摩不说话,第二天就收拾好行囊,乘坐飞机飞到大洋彼岸,在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

  

  1920年,徐申如担心儿子与儿媳长期分居,感情破裂,让留洋的张君劢给徐志摩写封信。收到信后,徐志摩知道终归逃不过家人的安排,迫不得已将张幼仪接到身边。

  原本,张幼仪还抱着“日久天长,总能感化他”的想法,但在徐志摩敷衍冷漠的态度中败下阵来。

  张幼仪赴英国一年后,徐志摩情陷林徽因,向发妻张幼仪提出了离婚,毫不留情地将她赶出家门,当时张幼仪还怀着孕。

  这段婚姻,本就是一场封建与进步的抵抗,离婚是避无可避的归宿。

  

  1921年,徐志摩拒绝哥伦比亚博士学位,来到英国研究诗歌文学,就读于康桥大学,拜罗素为师。

  在一次聚会上,徐志摩受林徽因父亲的邀约来到林家参加诗会,在众多诗友中,一袭白衣的林徽因微笑上茶。

  徐志摩见到林徽因的那一刻,就有种找到灵魂契合人的感觉,宴会后,他多次找寻林徽因,与她谈个人理想和家国情怀。

  但偏偏,林徽因对他的态度总是若即若离,这让徐志摩很是抓狂。

  

  一天,在林徽因家,徐志摩开门见山的表白心意,却得到林徽因的一句:“你已经有妻子孩子,为何还要追求我呢?”

  这样温柔有力的质问,将徐志摩的一颗真心堵在胸口,想说的话无从说起。

  回家后,徐志摩就向妻子张幼仪提出了离婚,甚至不惜说出“把孩子打掉”的话,坚决地态度就连徐申如也没办法改变。

  1922年,张幼仪终于同意离婚,两人于德国柏林签下离婚协议,结束了这段荒唐婚姻。

  

  就在徐志摩以为可以抱得美人归时,林徽因不告而别,离开英国,回家乡完成未完的学业去了。

  爱人离开,让情诗王子徐志摩来了灵感,一连写出数篇真情流露的情诗。这样看来,林徽因的离开倒算得上文学发展的助推。

  “他爱的并不是我,只是在他浪漫思想下衍生出来的林徽因。”这是多年后,林徽因对当时不告而别的解释。

  

  林徽因回国后,与一众革命家思想家、以及热爱文学的仁人志士,建立起新月社,以社员的身份邀请徐志摩加入。

  再次相遇,徐志摩与林徽因都很默契地没有提及过往,只是以好友身份相处。

  “无论如何,他都是我十分仰慕的女性”这是徐志摩一直以来对林徽因的评价。

  

  1923年,林徽因遇上一生伴侣——梁思成。在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时,梁思成对建筑学独特见解与她不谋而合,于是,他们很快就确定了关系。

  在此之前,林徽因的追求者数不胜数,除却徐志摩这样出名的才子,还有不少富家名流和豪门公子。

  这样的女人,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无疑是“可怕的”,所以有不少人用诗歌或文字,来贬低这位优秀女性。

  导致如今很多不知真相的观众,评价林徽因“绿茶名媛”。

  其实,这种诋毁不过是无能者的狂吼。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学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的,堪称“建筑史上的杰出伉俪”。

  

  “我没有时间,不然你跟志摩出去玩吧!”王赓翻阅着资料,不耐烦地对妻子陆小曼说。

  就这样,徐志摩担任起了陆小曼生活的“玩伴”工作,经常一起出入舞会、宴席,看起来宛若一对恩爱夫妻。

  正处于工作繁忙期的王赓,俨然没有注意到两人的异常,依旧专注于自己的前途。

  

  “我事业形势大好,马上就要调到哈尔滨警察局了,小曼你不要无理取闹!”王赓对让他出门玩的陆小曼安抚道。

  陆小曼见撒娇没有用,撇了撇嘴,说:“你都没有时间陪我,那我就去找徐志摩。”

  王赓听到这话笑了笑,轻抚过陆小曼柔软的长发,在她的头顶轻轻地落下一个吻,轻声说:“这就好了,志摩工作清闲,以后你想出去玩找他就好”

  

  1925年底,王赓如愿升官,特意将徐志摩请到家里吃饭,推杯换盏中,他感激地说:“志摩,这些日子多谢你帮我照顾小曼,小曼玩心大,你多担待······”

  徐志摩将递过来的酒一饮而尽,嗓子里灼热的感觉,让他暂时平静,他知道自己可能动了不改动的心思——爱上好友妻子。

  陆小曼看着毫不在意自己情绪的王赓,想到这些日子丈夫的敷衍态度,她的心里闷闷不乐,不由得也多喝了几杯。

  一场饭局,三人各怀心事,又异常和谐。

  

  “爱你的爱,崇拜你的崇拜,是人情不是罪孽,是勇敢不是懦怯!”

  敢于求爱的徐志摩自然不会任由爱情掩埋,在陆小曼吐槽王赓不解风情时,他大胆的向陆小曼表达了心意。

  正值桃李年华的陆小曼,虽是有名的交际花,但对这种关系下的求爱还是陷入为难,她低垂着眉说:“我们相识在了不该相识的时候。”

  有些事情,一旦揭穿,就再也回不到原来。

  陆小曼在徐志摩那里得到的温暖,总会不自觉与王赓敷衍态度对比,日子一久,就生出嫌隙。

  

  这天,王赓与陆小曼大吵了一架,暴怒时,他对陆小曼吼道:“你现在还有半分为人妻的模样吗,整日抛头露面,不知廉耻!”

  劈头盖脸的辱骂,让陆小曼万分难过,她抹着眼泪,对王赓说:“对,既然你这样看我,以后我们就再也别见了,离婚吧。”

  就这样,王赓不知不觉中被好友徐志摩挖了墙角,将妻子陆小曼亲手推到了他的身边。

  

  1926年,徐志摩不顾父母的反对,公开向陆小曼求婚,为此在婚礼上还闹出一场啼笑皆非的“事故”。

  徐申如请梁启超为其证婚,作为一个生长在儒家传统价值观下的人,梁启超一方面答应了徐父的邀请,另一方面又在婚礼现场对徐志摩及陆小曼进行道德教育。

  “徐志摩,你虽学术有所成,但做人却是失败,离婚再娶便是用情不专;陆小曼,你要检讨自己的行为,今后恪守妇道。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最后一次结婚!”

  当着宾客的面,梁启超的一番话,让婚礼主角徐志摩和陆小曼无言辩驳,只能规规矩矩地受训。

  

  梁老预料不错,婚后,徐志摩和陆小曼没了未婚时的热情,陆小曼因为身体虚弱,开始跟着翁端午吸食鸦片。

  徐志摩每每看到妻子被病痛折磨的样子,多少还是于心不忍,就任由她吸食鸦片,缓解身体上的痛楚。

  但这种“治病”方式,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徐志摩多年积攒的积蓄,很快就被陆小曼挥霍一空,他不得不在各个大学间游走,靠上课赚钱。

  直到这时,徐志摩才懂得“养家不易”这句话,至于他是否后悔娶陆小曼,就无从得知了。

  

  1931年,新月社要举办一次活动,特意邀请徐志摩前来参加,林徽因也在活动之列。

  登飞机前,徐志摩看着正在醉生梦死的陆小曼,一言不发地踏上了去机场的路,结果,一场空难将这位才子的冻结在了34岁。

  噩耗传来后,陆小曼从难得的清醒过来,她嚎啕大哭,捶打着自己的身体,说:“我要把志摩接回来,他不能流落在外······”

  最终,在家人的阻拦下,陆小曼只能泪流满面地看着徐志摩生前留下的字画,终日在愧疚和悲痛中度过。

  

  无疑,徐志摩的一生是自由的,丰富的;但对于他的三段感情,只能等历史做出公正的评判。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的熠熠生辉的流星,徐志摩诗歌和文章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

  在生活中,他似乎只爱自己。无论是发妻张幼仪,还是女神林徽因,妻子陆小曼,都更像是他追求更好自己的跳板。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