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言深化“双港”经贸合作与金融服务对接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2023年4月13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改院”)主办,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海南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以“高水平开放的海南自由贸易港——2025’封关运作的重大任务”为主题的2023’海南自由贸易港论坛在海南海口召开。在围绕“双港”经贸合作与金融服务对接进行讨论的平行论坛上,中改院副院长匡贤明代表中改院课题组向与会专家介绍了研究成果《推动“双港”金融合作的框架性建议》。
中改院课题组认为,以金融合作为重点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和香港合作,实现“双港”地缘优势、政策优势的叠加与放大,不仅可以使琼港两地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全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而且可以为琼港两地自身发展拓展更大的空间。为此,把握“双港”金融合作的特定背景与现实需求,要以推动人民币-港币自由兑换为基本目标,以金融账户创新为重要基础,以制度集成创新为关键动力。课题组提出了以促进“双港”金融合作为导向的金融账户创新的方案选择和政策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毕马威中国前副主席龚永德认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前途光明。他建议充分利用香港、海南两地税率低的优势,联手吸引企业参与自由贸易港建设,比如共建资金池以及海外投资总部、RCEP总部和产业总部;同时也希望香港和海南在人才方面多些交流和互动。
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中心主任王江雨指出,海南自贸港的开放水平要遵循最高水平开放的本质特征。海南自贸港要通过规则制定实现制度创新,从而实现制度型开放。他建议,海南自贸港应大力发展离岸金融。
广东金融学院副校长易行健认为,“双港”金融合作不仅具有巨大需求,而且具有良好的政策和制度基础。从现实看,“双港”金融合作的核心要素是制度创新;海南自由贸易港要在离岸与在岸逐步渗透的金融开放发展模式方面实现创新,在制度创新和规则对接上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同时也要全面提升金融体系相关功能。
香港区块链协会创会联席主席蔡全指出,推动琼港金融合作,要重点关注人才驱动,做好人才的医疗、教育等服务型保障;要重点关注数字经济,海南和香港可以在数字经济发展谋求更多合作;要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布局数字人民币使用场景,探索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跨境支付结算。
中国银行海南金融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王方宏认为,海南自贸港实现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是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重点解决跨境贸易和投资的资金流动问题,绝对不能“脱实向虚”。在账户设置上,要用不同的账户体系来满足不同类型资金流动的需求。
海南自由贸易港金融发展中心理事长张旗建议,推进琼港金融合作,提升海南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融合海南资本市场和香港资本市场,要做到数字化、国际化、市场化。深化海南与香港合作,要优化金融营商环境,提升监管国际化和专业化,联动金融人才,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论坛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创会理事及主席肖耿主持。肖耿指出,香港是外循环的平台,国内有庞大的内循环市场,要用好香港和内地的体系,通过海南自贸港把外循环和内循环更好的衔接起来。同时,中国的数字化程度已经为在海南自贸港以及未来发展制度设计方面实现条约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制度创新方面,可以考虑“制度气泡”的设计,引入香港经贸领域的相关制度。
海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皇甫艳丽提出,“双港”合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从多维度推动“双港”交流,包括人文、旅游、航运、金融、信息等等。从“双港”合作的务实看,可以在重点在专业服务领域加深合作。同时完善“双港”交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两地互补优势,从两个总部基地、消费市场、医疗健康、人才交流等多方面推动“双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