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访问中山大学,这所百年名校的校园文化是怎么做的?

  4月7日,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中山大学迎来法国总统马克龙先生的到访。这是自中法建交以来,法国总统对中大的首次访问,是对源远流长的中法友谊一次意义重大的回望。

  

  4月7日,在中山大学体育馆举办的“与中国青年的见面会”交流活动现场,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高松(左)向法国总统马克龙(右)赠送礼物

  蜚声中外的中山大学,是在1924年,由孙中山先生亲自整合广州地区实行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的多所学校创立而成,原名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学校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如今的中山大学,已然成为一所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医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内一流的高等学府。

  

  今年,中山大学即将完成其办学的第一个百年历程。从披荆斩棘的革命战争时期到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建设时期,中山大学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跟随着祖国的新生与崛起,以其办学精神与育人实绩,为祖国振兴培养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

  从学校走出的一代代中大人,都在传承着中大精神,在各行各业里发光发热,共同承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理想。

  为什么

  是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的办学史,也是一部中法学术交流史——

  1920年春,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前身)以及法国里昂大学代表合作筹备成立中法大学,在里昂中法大学创办过程中,李石曾、蔡元培、吴稚晖等人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期间也得到孙中山先生的大力支持。

  

  1937年,里昂中法大学华侨留学生合影

  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广东政府临时大总统任上签署的《饬知里昂中法大学海外部定为国立广东大学海外部令》为中山大学和法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1925年国立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校长邹鲁在广州送别留法学子

  中大校园里,珍藏着多枚由法国政府颁发的“骑士荣誉勋章”,见证了中大为中法教育与文化合作做出的卓越贡献。

  1924年,中山大学创办了法语学科,其下设的法语专业成立于1957年,是中南和华南地区最早成立的法语专业,著名作家、翻译家梁宗岱先生曾任教于此。

  

  著名翻译家、教育家梁宗岱先生(1903—1983)

  中大和法国的教育合作交流的缘分一直在延续。2010年中山大学与法国政府合作共建的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正式成立,推动此项国家间、高校间达成合作的中山大学前校长黄达人教授也因此获得了“法国国家骑士功勋奖章”,成为获此殊荣中为数不多的华人之一。

  

  黄达人教授,数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山大学校长,当代教育家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山大学与法国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科研合作,涵盖医疗健康、生物技术、环境与资源等领域,携手用科技解决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

  来年2024年,是中大创办100周年,也是中法建交60周年。在这重要的时间节点,马克龙总统到访中大,既是对中大与法国百年渊源的回望,也是预先为这所名校的百年寿辰献上祝福,更是对中法两国友谊长存的期待。

  中大精神

  在哪里?

  近百年风风雨雨,又经战火离乱,中山大学不但屹立不倒,其办学资质与文化厚度更随着岁月积累愈深,即将成为我国又一所百年名校。这一切,源自千万中大人始终不忘初心的共同努力,也源自他们心中所共识的、根深蒂固的“中大精神”。

  孙中山先生当年亲自为学校手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播下了中大精神的种子。后来的中大人确立了“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优良校风学风,并一代代坚定地传承下去。至今,中大精神不但存在于每一位中大师生的心中,也存在于中大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中大牌坊

  “中大牌坊”,是中山大学的标志,也是中大精神最重要的图腾。它原为中山大学的正门,上面“国立中山大学”的题字为首任校长邹鲁先生所写。在经历过被破坏和重建、迁移之后,中大牌坊成为了如今中大校园著名的文化地标。只要来到中大,就一定会在此拍照留念。

  

  中大校训

  孙中山先生书写的中大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十字训文是出自儒家做学问的“五之”法,也代表了孙中山先生对广大学子的殷切期盼。

  

  怀士堂

  怀士堂,即中大人口中的“小礼堂”,兴建于1916年,是中大校园里保存最完好的红楼古建筑。这里是每一届中大毕业生必到的拍照打卡点。

  

  惺亭

  “惺亭”,位于中大校园的中轴线上,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烈士史坚如,1925年沙基惨案烈士区励周和许耀章而建。现在这里成为英语爱好者聚集交流的英语角,这里寄托着三位革命先烈的精神,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后辈学子奋发图强。

  

  中山铜像

  中山铜像,是由孙中山先生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所赠,矗立在校园中轴线上,寄托了中山先生对国人开智,国家富强的盼望,默默守望着每一位中大学子。

  每一处景物皆是历史,每一个角落皆有涵义,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修身明义,奋发自强,追求卓越的中大精神。可以说,整个中大校园,便是中大精神不断酝酿发酵的场域,滋养着每一位中大师生的心灵。

  中山大学

  是如何做到的?

  中大校园的文化建设,积累了上百年岁月,凝聚了无数优秀办学者的心血。古朴庄严的校园看似岿然不动,其实蕴含了体系性极强的规划,使得中山大学足以成为中国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经典范例。

  如何把校园文化建设得像中山大学那样?学园设计以我们数百个校园的设计经验,上千所学校的考察阅历,总结出以下几点:

  1?

  梳理文化基因,确立文化主题与主线

  中大校园的文化建设严格遵循了中大精神的内在特质,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线索,赋予每一处景物独有的内涵。

  学校在做校园文化建设之初,都应当先行对自己的文化基因进行挖掘与梳理,从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与广泛认同的文化主题,并将之解构出一条清晰的主线,这样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整体性,学校的文化气脉得以完整体现,这也是当前国内大多数学校亟需补上的重要工作。

  2?

  确立主元素,主色调

  在第一步到位后,学校应进一步形成风格化的主元素与主色调。中山大学的主元素与主色调是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从源自校内红色基因及红砖建筑的红色到寓意生命力的绿色,并以校内原有“大钟楼”的形象作为主元素,构建了极具辨识度的中大视觉元素体系,为学校形象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很强的助力,这是中国学校都应当学习的标准行径。

  

  国立广东大学·大钟楼

  3?

  在主题与主线的指导下做好整体规划

  中大校园的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变故,却能保持校园布局的规整有序,这离不开中大人坚定遵循既有的整体规划进行循序渐进的建设。

  

  中大人利用学校悠久的历史资源,建设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标及文化群落。通过加强“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下的情感联结与文化认同,推进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实施推广,使多个校园在文化载体与艺术表达上形成统一的整体,让环境“有信念、能说话”。

  4?

  建设文化地标,打卡点

  有赖于多年的建设积累,中大校园里遍布着极具代表性与独特性的建筑与景物,如中大牌坊、中大校训、怀士堂、惺亭、中山楼、中山铜像等多不胜数,营造了无数的生活与情感场景。这些场景都能与师生的心灵紧密相连,与师生的感情形成共振,这也是每一位中大人都对校园有着无限依恋的重要原因。

  

  中山大学精准诠释了文化地标对一所学校强大的文化与情感赋能作用。每一个地标都是学校与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场域,每一处独特的风景,都能承载师生独有的记忆,这些记忆将以地标的形象,伴随他们的一生。

  写在

  最后

  中山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堪称中国式校园文化建设的经典范例,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学园设计十年深耕,致力设计中国最美校园,期待助力祖国大地上诞生更多如中大那样的美好校园,更多如中大那样的百年名校!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