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奖得主胡学文:南京有“文气”

  第四届“青春好书榜”首场活动举行

  鲁奖得主胡学文:南京有“文气”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通讯员 张范姝 陆萱 邹云香

  近日,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胡学文携《有生》做客青春会客厅,参加由南京出版传媒集团融媒体中心和《青春》杂志社主办的第四届“青春好书榜”首场活动。他与全国高校大学生文学社团代表畅聊《有生》的创作与文学的感知。

  “青春好书榜”全方位聚焦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通过全国范围内近百所高校的文学社团参与推选活动,评出最受中国大学生喜爱的书单。这份榜单来源于文学写作最重要、最年轻的力量。第一届“青春好书榜——中国大学生最喜爱的文学图书推选”活动,为世界“文学之都”增添了一抹青春的亮丽色彩。2020年和2021年,《青春》杂志社继续发动举办第二届和第三届“青春好书榜”推选活动,共有来自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百家文学社团参与,覆盖7000余人次。2023年,“青春好书榜”将继续以“大学生读,大学生评”为特色,评选出40部原创长篇小说图书。活动现场,8家高校文学社团代表共同启动了第四届“青春好书榜”。

  《有生》是本届“青春好书榜”重点推荐书目之一,胡学文与大学生们分享了《有生》的创作故事。在谈作品之前,胡学文特别提出南京的“文气”这一话题,他说,好多文学作品都和南京有关,许多作家到了这里会很有灵感,因为南京有“文气”。南京大学新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光芒对此表示非常认可。在他看来,南京的“南”不仅仅是“江南”,也不仅仅是“南方”,而是代表着南北交汇,既有北方的大气,又有南方的细腻。他用16个字来形容南京,那就是——南北交汇、雅俗共赏、东西合璧、新旧杂糅。在这样的文学氛围下,胡学文也是一直笔耕不辍。

  读者都非常关心为什么《有生》的主人公选择“接生婆”这一角色,胡学文说,他一直想写“百年家族史”类的长篇小说,但始终无法确定主人公身份。一开始,他想写“手艺人”,但又觉得新意不够,突然有了“接生婆”这个灵感后,他给主要人物写了传。“这是一个彼此熟悉的过程,写作其实和谈恋爱有某种相似之处,有甜蜜也有苦恼。写作最重要的是真诚的表达。”  

  现场有大学生读者提问:“书中的人物是否会带有生活中某些人的影子?”胡学文说:“肯定有,但不可能完全一样。小说的细节很重要,编故事不难,但描摹细节很难。故事很真实,但细节很假,就很难读下去。打动人的故事都是细节处理得好。细节从生活中来,但会经过艺术的加工,有的视写作需要,甚至会放大呈现在作品中。”

  作为一部极具力量的生命史诗,《有生》中写了很多困境,作家通过小说将自己对人类如何走出困境的思考表达出来。张光芒说:“其实我们如何面对生死、走出困境这个问题很有普遍性,《有生》中写到的一些困境,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分别是生存困境、社会文化困境和生命哲学困境。”他表示,胡学文的《有生》也不是为了写苦难而写,而是想说,这么多苦难都不能将主人公打倒。

  阅读《有生》之后,很多大学生特别关注作家写作目的。胡学文从自身经历谈起:“不同的写作年龄段,思考的可能不同。我是在之前当老师的时候开始写作的,原因有二,一是喜欢写作;二是想有新的出路。我人生中经历的变化都和写作有关,写得多了就开始思考自己写作的意义,如何更好地表达。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写作的目的可能会变化,现在想写作也不一定目的很明确,只管放手去写。”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