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特辑 | 软件学院历任领导专访--黄细良
原标题:院庆特辑 | 软件学院历任领导专访--黄细良
前言
风雨兼程二十载,开拓奋进新征程。2022年,南京大学软件学院迎来了二十周年院庆。二十年来,软件学院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我国的软件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软件学院的创建和发展,离不开历任学院领导的辛勤付出,他们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敬业奉献的精神,运筹帷幄,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带领学院教职工从零开始,发愤图强,走向辉煌。院庆期间,学院组织了对历任领导的采访,今天推出的专访人物是软件学院原党委书记——黄细良老师。
Q
当初创设软件学院时,是怎样筹备与组建的?
黄细良:学院的筹建汇聚了情怀与热血,高瞻远瞩而脚踏实地,从筹备-规划-设计-实施,再到与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达成共建合作,软院的每一步都坚实而有力。
南京大学软件学院是学校根据国务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2001年6号文件精神,于2002年4月4日正式发文成立的,并在4月26日正式任命以陈道蓄院长为首的筹建工作小组(4人),正式拉开了创建软件学院的大幕。
经过筹建小组和部分教职员工四个多月艰苦努力的工作,南京大学软件学院终于在2002年9月正式开学了,当年就招收了287名学生,其中统招本科生150名、转系本科生78名,第二学位生18名;统招硕士研究生41名。
Q
筹备和组建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学校给予了哪些支持?
黄细良:在软件学院的初创时期,我们面临的困难是“三无”,即无办学场地、无师资、无经费,在这种窘境下,筹建小组人员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主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群策群力,迎难而上,最终一项项难题得到解决,一个个困难得到克服。 同时也得到学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四方面的支持:
一是蒋校长亲自出马解决办学场地。蒋校长亲自到浦口找南京高新区的领导谈合作共建软件学院,南京高新区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在高新区工商管理楼旁盖了五间大教室,合计约8000平方米的教学实验用房启用,解决了软件学院的办学场地问题;
二是专门为筹建软件学院拨付启动经费100万元;并同意校内贴息贷款300万元(贴息一年),有了400万元经费解决了初创时期各项经费支出的燃眉之急;
三是政策制度上的支持。专门制定了《南京大学软件学院管理机制暂行办法》(南字[2002]100号),使得软件学院的日常运行有了可靠的制度保证;
四是师资配置上的支持。允许软件学院自行招聘引进专业教师,名额暂时不限,其他管理人员自行招聘,自行管理。
Q
软件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您最难忘的事是什么?
黄细良:在软件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使我最难忘的事情是“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根据国家计委和教育部下发的([2001]6号)文件精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建设及办学体制机制可以引入社会或企业资本,可以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办学机制。南京大学就是要求软件学院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办学机制,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也是在公办大学里做开先河的事情,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边做边学,边做边改,越改越实、越改越好。
正是因为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我们通过办学为本学院办公大楼筹集了5000多万经费,也为我们学院和学校创收了数千万元资金,从而使软件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改善教职工待遇有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因为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才有了软件学院的跨越式发展、高质量的发展,才有了南京大学的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
为什么讲跨越式发展、高质量发展?因为仅仅用了五年的时间,我们在校本科生的人数就位居全校各院系第二位;前十年,我们连续三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因此学院办学机制体制的创新,是我比较难忘的事情。
黄细良
(2002年-2013年任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党委书记)
SE
南京大学软件学院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