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一人一首咏花诗,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鲜为人知

  《题榴花》

  韩愈 〔唐代〕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本诗前两句写榴花绽放时明艳烂漫的景象,后两句叹无人乘坐车马前来欣赏,残花只能纷纷凋落在青苔上面。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前两句愉悦欢喜,后两句惆怅失落,这种转折用得恰到好处,使得内容更加丰富有趣,结构更加跌宕有致。

  我说韩愈的这首诗是咏榴花中的千古第一,应该没人反对吧?后来宋朝很多写榴花的句子,都是有此诗首句“五月榴花照眼明”的影子。比如说:苏轼的“榴花开欲然”,欧阳修的“五月榴花妖艳烘”,赵彦端的“榴花五月眼边明”……

  《早梅》

  柳宗元 〔唐代〕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本诗的首联和颔联咏花,颈联和尾联怀人,没什么特别要说的。

  就咏花来说,它肯定难以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相娉美,就怀人来说吧,它甚至比不上南北朝陆凯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里的“一枝”指一枝梅花)。

  

  我唯一感兴趣的就是颔联“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中的“朔”字,因为我喜欢看《甄嬛传》。甄嬛在倚梅园念了一句“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被皇帝青睐赏识。看剧时,我一直不知道“朔风”是何意,后来才晓得,其实就是北风。

  《和梅圣俞杏花》

  欧阳修 〔宋代〕

  谁道梅花早,残年岂是春。

  何如艳风日,独自占芳辰。

  醉翁此诗,颇为新颖,抒发了自己独到的观点,读完还蛮耐人寻味的。

  本诗一改前人的陈词滥调,没有人云亦云,跟风咏梅,反而是贬低梅花,赞美杏花。

  诗以设问开头,自问自答。谁说梅花开得早呢?年末哪能算得上是春天呢?

  

  接下来笔锋一转,引出杏花。梅花哪里比得上杏花呢,在艳阳高照、风和日丽的春天,在万紫千红、百花盛开的春天,杏花也是独领风骚。

  这首诗衬托的手法还挺明显的,我至少读出了两种,一是用梅花衬托杏花,二是用春天绽放的其他百花来衬托杏花。

  《菊花》

  苏洵 〔宋代〕

  骚人足奇思,香草比君子。

  况此霜下杰,清芬绝兰茞。

  气稟金行秀,德备黄中美。

  古来鹤发翁,餐英饮其水。

  但恐蓬藋伤,课仆加料理。

  找了很久,发现苏洵貌似只有这一首咏花诗。此诗比较中规中矩、平平无奇,而且用典颇多、较为晦涩。

  总的来说,这首诗就是赞美了菊花高洁的品质,讽刺了“蓬藋”之类的小人。在这首诗里,菊花就是苏洵精神和意志的化身。怎么样,立意是不是也很俗套?

  

  苏洵的好诗确实不多,不过也无所谓了。“唐宋八大家”这一合称,本来就是指散文大家,跟诗词没太大关系。比如说,李白、杜甫就没有入选这八大家。

  再说,他儿子苏轼是诗词巨匠呀,好诗妙词简直数不胜数。

  《海棠》

  苏轼 〔宋代〕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前文提到,韩愈《题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是我心中咏榴花诗的千古第一。现在,我宣布,苏轼的这首《海棠》是我心中咏海棠诗的千古第一。试问诸君,你们会赞同吗?

  苏轼的这首诗,堪称佳作,具备不少诗歌所拥有的普遍优点。

  

  其一,用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诗人没有直说自己喜爱海棠,但读完全诗,他对海棠的一往情深却溢于言表。诗人也没有直说自己观赏海棠的时间很久,但是通过“月转廊”(月亮已经移过了回廊)、“夜深”等词,读者也可以合理推断出来。

  其二,意境唯美。一个春天的夜晚,万籁俱寂,一轮明月高悬天际,银色的月光洒下向庭院,诗人手持蜡烛,惬意地观赏着海棠花,百看不厌。

  其三,巧用拟人手法,使得文字更加生动有趣。海棠本来不会睡觉,更不会化妆,但是,诗人却偏偏说“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他害怕海棠花在深夜沉沉睡去,与她错过,故而举着燃烧的蜡烛,继续观赏她那仿佛盛装打扮过的娇艳面容。

  《北陂杏花》

  王安石 〔宋代〕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花影 一作:身影)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介甫这首诗,我个人还挺喜欢的,因为读起来挺朗朗上口。

  立意不算特别,也就是常见的咏物抒怀。但是意境还是挺别具一格的,把杏花放到了池塘边上,这样就与普通的杏花区分开了。临水观花,自是别有一番风味。“陂(bēi)”意为池塘。

  

  后两句诗“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托物言志,说的是哪怕被春风吹得像雪花一样,融入池塘,也比在南面的道路上被人践踏、碾作尘土要好。

  王安石两次拜相,两次罢相,晚年退居江宁,寄情山水。朝堂的纷扰,想必他早已受够了。

  《芍药厅》

  曾巩 〔宋代〕

  小碧阑干四月天,露红烟紫不胜妍。

  肯为云住阳台女,恐逐风飞饰室仙。

  洧外送归情放荡,省中番直势拘挛。

  何如萧洒山城守,浅酌清吟济水边。

  这首诗我没翻到任何赏析,就斗胆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简单说一下此诗大意吧。如有谬误,还请大家指正。

  

  这首诗是说,室内养植的芍药花五颜六色的,煞是好看,但是诗人更希望看到自然界中野生野长的芍药,到时候在山水之间欣赏这种花,会感觉更加自在舒心。是不是与欧阳修“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异曲同工呢?

  可以先不看中间两联,直接看首联和尾联,更容易理解。

  篇幅有限,就不细说了,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留言,到时候我再单独成文。

  《种兰》

  苏辙 〔宋代〕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草,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遣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苏辙是苏轼的弟弟,他曾把自己的这首诗寄给苏轼。

  这首诗的主旨也很好理解,就是抒发了诗人对兰花的喜爱之情,以及表明了自己如兰花般的品德和情操。

  首联叙事,说有门客把兰花种在诗人的东窗之下;颔联和颈联白描,点明了兰花的特征和生长环境;尾联抒情,表示自己还想把蘼芜也一起移栽过来,像屈原楚辞中写的那样生活。

  

  诗词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宋八大家,一人一首咏花诗,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鲜为人知。

  其实,十分公平,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好诗恒久远,一首永流传。哪有那么多的沧海遗珠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