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课程
科学实验教材是以台湾、澳大利亚相关课程为主体,并撷取欧美及国内外科学教材课程精华,内容新颖丰富,专门针对儿童开发的科学类课程体系。
是以培养儿童探究能力、创造力以及提高儿童动手能力为宗旨,根据儿童的特点,在生活中寻找主体,利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材料,通过实验活动提高思考能力、创造力,是可以亲身体验和思考的科学。
他融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人体等六大科学的经典原理,从而对儿童进行阶段式培养。在科学实验课堂上,围绕一个科学主题一人一套实验材料,通过探究式教学,深入浅出的教授原理,让儿童制作一个科学作品,将科学与生活巧妙结合,从而让儿童掌握一系列相关的科学原理和生活知识。
近年来,科学启蒙教育的探索和研究逐渐成为儿童教育领域的关注热点,如何有效地在幼儿教育中加入趣味化学实验进行化学知识的启蒙教育成为国外儿童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国外关于儿童趣味物理、化学、自然科学实验的研究开始较早,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国内幼儿园教育中鲜有研究者对此进行系统研究,只有少数研究者提出在小学期间引入趣味化学实验对儿童进行化学知识的启蒙教育。
化学、物理等科学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化学就像一个魔法师,将100多种化学元素巧妙组合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神奇的世界。
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活的化学现象,能带给幼儿强烈的感官刺激,更能激发幼儿探索科学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趣味化学实验是带领幼儿进入科学世界的一条有效途径。
与中国相比,世界其他国家的幼儿科学素质教育远远高于我国的发展。早在20世纪初期,居里夫人就发起了一群朋友对他们十几岁的孩子进行了一种特别的教育尝试,即让孩子自己通过实验学习科学。
虽然这种教育尝试只维持短短的两年(1907~1908),但其培育的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和高度热情,令孩子们终生受益。
1.符合儿童发展规律
小班幼儿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生动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和现象容易认识,
但观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只能观察到事物的粗略轮廓,容易受外界新刺激的干扰而不能持久。
因此对于小班幼儿主要以演示实验为主,利用缤纷的色彩变化来引起他们对化学的兴趣。
中班幼儿具有较强的自控力和好奇心,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意义。因此,我们利用浅显的化学实验来发展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初步积累基础知识和经验。
大班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积极、活跃,愿意学习新东西,活动的自主性水平明显提高。可以动手做一些相对复杂的实验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好学、探索的科学态度,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想,感知事物的特点,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并发展交往、协作能力。
2.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有趣的活动内容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探索的欲望,使幼儿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
幼儿天性好动,因此需要围绕幼儿思维发展特点来设计趣味化学实验,将化学知识融合到一些充满趣味的游戏或者活动中,让孩子在玩中体会到科学的奥妙和魅力,给儿童提供经验以促进儿童将来的发展
比如,我们设计的“神奇的紫甘蓝”实验,让幼儿在溶液颜色变化的过程中了解酸碱指示剂。
此外,变化直接、明显的化学反应能引起幼儿的关注,能激发他们操作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可以选择一些发光、发热、产生气体、分层、或者颜色变化的实验作为游戏的内容。还应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操作,调动他们探索的积极性。
例如,实验的原料都是日常生活用品(例如白醋、果汁、蔬菜汁、食盐、苏打、肥皂水),用筷子代替玻璃棒等。
在设计化学实验时一定要注意使游戏的过程简单有趣,这样才能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实验内容生活化
化学实验的内容和材料生活化,是幼儿熟悉的物品,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所探究和学习的知识对自己的意义,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
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还会使幼儿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这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的前提和可能。
儿童时期,最重要的是发展孩子的好奇心,刺激孩子的想象力。
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就写过一篇《难忘的游戏》
说的是他小时候,有天打雷,他吓得跑到爸爸房间,说邻居奶奶告诉他,那是雷公公要劈死不孝子了。
他的父亲陈伯吹先生,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笑着说"不是那样的"还特意给他做了个实验,
就是找一个玻璃板搁在书上面,然后把积木上包一块绸布,剪几个小纸人放在玻璃板下面。
绸布与玻璃摩擦,玻璃就带电了,电就把纸人吸上来,电中和掉了之后,纸人又掉下去了。
只要不停摩擦,纸人就一直在跳。
还给他讲摩擦生电,磁感应发电以及电有哪些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