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王国中的主打压轴之面食

  面食作为一类常见的食物,在中国烹饪饮食中不可或缺,其相应的面食文化便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食由不同的原料、独特的技巧形成具有鲜明味道、视觉美感的食品体系。尤其是山西面食经过历史的传承演变,在取材、做法、口味、品类、成因、食俗、营养价值等方面体现出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别具一格的山西面食文化。

  

  在山西,无论是宾馆、酒家,还是餐厅或饭馆,除了一般宴席的冷盘、热炒、大菜、点心之外,最后一道主食往往离不开吃面。

  

  或是细若发丝的龙须面,或是柔韧光洁的猫耳朵,或是绵软适口的剔尖,或是筋道滑溜的揪片,等等,配以五颜六色的菜码和不同滋味的“浇头”,花样之多,制作之精,使客人叹为观止。

  

  山西面食文化历史悠久,根据出土文物的研究山西面食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春秋时期面食记载出现,到两汉魏晋时期面食的种类大大丰富,经过唐宋两朝的繁荣,到元明清时期山西面食发展至鼎盛时期。

  

  悠久的面食发展史呈现出独特的面食文化特征,表现为面食原料的多样性、制作技艺的多样化和无明显主副食之分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无不以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因素、人文因素和文化因素为依托。

  

  "刀削面"、"剔尖"、"拉面"、"猫耳朵"、"刀拨面"是山西五大面食名品,其制作工艺独特,味美色鲜,历史悠久,四方驰名。下面举例参考做法,大家可以试试。

  1. 不烂子 原称作“拌子”,山西方言里,把“拌”这个 字拆成 bu 和 lan 两个音来读,谐音就成了“不烂 子”。具体的做法是:将土豆去皮、洗净、切丝, 拌入面粉,搅拌均匀后上笼蒸熟。春末槐花开时也 可以用槐花来做,若加入辣椒、葱花等调料炒着 吃,味道会更好。

  

  2. 猫耳朵 猫耳朵是山西普通百姓家中的日常主食,其做 法是:把面和得软软的,搓 成大拇指的条子,再压成蚕 豆大的小块,然后用拇指食 指捏着一转,便把小面块儿 卷成像猫耳朵的样子。先将 其煮熟,捞起后再配以佐料 大火一炒,这样面卷里吸存着汤汁,味道饱满, 吃 起 来 十 分 鲜 美。 配料较随意,一般 人家喜欢用韭菜肉 丝和虾米,就很够味。讲究一些的还可加入虾仁、 蟹肉、冬菇、火腿等任何您喜爱的食材。

  

  3. 臊子面 臊子面是山西晋南 (临汾、运城) 人民常爱吃 的一种面食,其风味特点与邻近的陕西、河南等地 的面食较为接近。常用的食材有:各种菜丁、木耳 丁、香干丁,先将锅内倒油烧热,放葱末炒香,放 虾仁及肉末炒至变色,加盐和生抽,再放入备好的 食材和适量水,煮开。最后把手擀面用小火煮 10 min,然后捞到碗里,浇上做好的酱料,撒韭菜末, 再加汤,吃时加点醋,味道会更香。

  

  欢迎关注,点赞与分享。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