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墓志铭:历史的语言

  逰埿埿槃陁粟特文、汉文墓志铭,大象二年(580)文物,长43厘米,宽29.5厘米,厚4.8厘米。《周书》卷八《静帝纪》载:“(大象二年)八月庚午,韦孝宽破尉迟迥于邺,迥自杀,相州平。移相州于安阳,其邺城及邑居皆毁废之。”由此史料可知,公元580年8月,邺城永远消失在历史的烟尘弥漫之中,不复存在。此墓志的发现与收藏,使深圳成为国际粟特文化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

  晶报记者 李跃/文 晶报记者 成江/图 张定平/统筹

  罕见的双语墓志铭。

  读不懂逰埿埿槃陁粟特文没关系,你只需要明白,

  那样的天书,可以翻译成历史的语言,

  从中你可以看见,粟特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汇与融合,

  以及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开放。

  专家解读

  对古代中西文化和族群交流有更深认知

  深圳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介绍,2003年6至10月间,今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乡井上村东发现北周凉州萨保史君墓,其间出土粟特文、汉文门楣横石铭刻,这是首次在中土核心区见到粟特文、汉文可对应参考的墓志题记,轰动世界。史君墓志题记的埋葬时间是大象二年(580)正月廿(三)日,而这套“相州商客逰埿埿槃陁妻康纪姜合葬”粟特文、汉文墓志,纪年为大象二年(580)十月廿日,比史君墓石纪年仅仅晚9个月。2017年,逰埿埿槃陁及妻康纪姜墓志,粟特文内容研究成果在伦敦发表;2018年,逰埿埿槃陁及妻康纪姜墓志,汉文内容研究成果在国内发表。此双语墓志完整向社会公布,引起海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成为当年国际粟特研究领域的大事。此墓志的发现和研究,使北朝时期华北重要古都邺城的粟特人生活繁衍信息更加清晰,也使古代中西文化和族群交流获得更深刻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