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苏轼是怎样的?文豪?吃货?

  

  苏轼留给我的印象和他的诗词息息相关。

  初识苏轼,还是上小学的时候,学习《题西林壁》这首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其实,当时只是记住了诗句和苏轼这个作者名字,根本就不知道苏轼的具体信息,也理解不到他要表达的那种“当局者迷”的意思。

  

  再次听说苏轼是在初中的时候,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一篇写中秋的巅峰之作。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由此,记住了这首诗,也知道了苏轼出身名门。不仅“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还位列“唐宋八大家”。

  再一次学到苏轼的词是在高中的时候,一首《念奴娇》读起来就让人心潮澎湃,其中的英雄豪放的气概感觉只有李白才能和他相提并论。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既抒发了苏轼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又缅怀了苏轼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最开始这首词给我最初的印象是前面大气磅礴的画面描述,但是后来读的次数多了以后,感觉这首词中由怀念英雄人物到自我感怀的转折非常自然,读起来非常舒服,还有一种描述不出来的韵味,这里苏轼拿捏的非常到位。赞!

  再一次看到苏轼这两个字,是在我读《神雕侠侣》的时候。当时是十六年后,杨过在绝情谷等小龙女,而小龙女迟迟未到时。

  小龙女始终没有来。

  …………霎时之间,心中想起几句词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苏东坡悼亡之词。杨过一生潜心武学,读书不多,数处前在江南一家小酒店壁上偶尔见到题着这首词,但觉情深意真,随口念了几遍,这时忆及,已不记得是谁所作。心想:“他是十年生死两茫茫,我和龙儿相隔一十六年了。他尚有个孤坟,知道爱妻埋骨之所,而我却连妻子葬身何处也自不知。

  

  读小说的时候,这首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这首词太符合杨过的心境了。后来由于太过喜欢《神雕侠侣》 ,翻来覆去的看了很多遍,所以这首词就在不经意间记住了。上了大学以后,在图书馆中找到了这首词的全部内容: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让我见识到苏轼的深情,一种文人多情,情之所至,一往而深的感觉。

  再一次读到让我心生敬佩的苏轼的词是《定风波》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仅仅是读诗,就能感受到苏轼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这种豁达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佩服。

  

  最后很有感触的一首诗是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经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不甘。

  苏轼将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生涯视为“功业”,其中有一丝自嘲的味道。其实也写出了贬谪生涯在他一生中的位置。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仕途上最为重要的三个转折点,这三个地方也给苏轼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苏轼在仕途贬谪的岁月里,他并没有因为仕途的坎坷而变得意志消沉,相反,他在贬谪的岁月里,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在任职的每一个地方,他都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当地的教育文卫事业都做出了值得让人点赞的成就。

  尤其是在贬谪的岁月里,苏轼因为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不仅成就了苏轼思想性格、心态的最高峰,也成就了苏轼文学成就的最高峰。他的大量文学作品也正是在贬谪的岁月里创作出来的。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爱它。苏轼就是如此。他总有一种力量,超越于逆境和悲哀之上,把他乡变故乡。

  苏轼既是著名大文豪,又是头号大吃货,除了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众多优美浪漫的诗词文章,还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美食菜谱,比如有名的东坡肉。

  

  东坡肉相传为北宋词人苏轼(四川省眉山市人)所创制,最早发源地是四川眉山。原型是徐州回赠肉, 为徐州“东坡四珍”之一。

  相传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苏轼以身卒之,亲荷畚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这在《徐州文史资料》、《徐州风物志》、《徐州古今名馔》中都有记述。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一月三日,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

  除了东坡肉,还有惠州的荔枝也是苏轼的最爱,有诗为证:

  

  惠州一绝 / 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我也认为,这是苏轼为惠州荔枝所写的最生动的广告文案了。

  写在最后

  苏轼凡事亲力亲为,他也为一方的建设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风土人情,开阔了苏轼的眼界,让他饱经沧桑、历尽忧患,也升华了苏轼的人生境界。 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林语堂先生曾说,“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虽须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喜欢苏轼,就是喜欢他的这种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追求一种不为世俗所累的境界,向往一种既入世又洒脱的生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