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原标题:熊丙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分享是美德,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摘要
教育部明确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50%,并提出具体认定标准。在分析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指出要建设货真价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改革职业院校的办学评价体系,建立教师同行评价机制。
关键词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教师队伍;教师评价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依托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发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课程体系,开展定制化、个性化培养培训。实施职业学校教师学历提升行动,开展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定向培养。实施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设置灵活的用人机制,采取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的方式,支持职业学校公开招聘行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任教;设立一批产业导师特聘岗,按规定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采取兼职任教、合作研究、参与项目等 方式到校工作。[1]
而在此之前的2022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地职校要着力打造一批德技双馨、创新协作、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加快职业教育和“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明确“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50%,教师企业实践时长每年不少于1个月,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纳入专业课程教学。[2]教育部还发布了《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明确认定范围、严格标准要求、加强组织实施、强化监督评价、 促进持续发展、注重作用发挥六方面内容。[3]
诸多信息表明,建设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正在提速。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国早就提出的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教师实践假期制度,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4]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完善教师招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要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就必须建设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01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三大现实困境。
一是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办好职业教育需要教师是“双师”。所谓“双师”,即是“教师+技师(律师、会计师、工程师等)”的简称,既要求教师有教师资格证,又要求教师有相应的职业资格或中级以上技术职务。显然,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需要更大的教育投入。从全世界范围看,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通常是对普通教育投入的三倍,原因之一就是职业教育教师是“双师”。然而,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却低于对普通教育的投入,这导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很难推动。一方面,职业院校很难招到 “双师”,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以兼职方式聘用的企业工程师也无积极性。
二是职业院校偏离职业教育定位,“双师”无用武之地。我国职业院校存在偏离职业教育定位的问题,不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而是以学历为导向,关注中职、高职毕业生毕业后的升学。这导致职业教育“普通化”,长期以来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因此,也就不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事实上,在以学历为导向的职业院校中, “双师型”教师很难派上用场,这些职业院校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也就沦为搞形式。
三是对职业院校教师的考核评价采用发表论文、申请课题等学术指标。这引导职业院校教师也 追逐搞学术研究,而不是全身心投入技能课程教学。我国不少职业院校学生抱怨不能学到什么技术,就反映出职业院校并没有重视开好技能课程,让学生在技能课程上接触最先进的技术。职业教育的现代学徒制就是要求老师手把手“带教”徒弟打磨技术,这要求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应聚焦如何带教学生。不聚焦如何培养学生掌握技能而重视学术研究,这是本末倒置,严重影响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02
以“双师型”建设为目标,
保障对职业教育师资建设的投入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最为关键的是必须保障相应的投入。这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转变教育发展观,另一方面需要优化教育支出结构。
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根源在于地方政府对普通教育的重视程度超过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职业教育被视为“兜底教育”。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探索建立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拨款委员会应由政府官员、人大代表、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社会人士代表等共同组成,拨款委员会负责制订教育预算,并监督政府实施。建立拨款委员会的重要意义是避免拨款由行政部门单方面主导,而是从扩大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角度,建立更科学、合理的拨款机制。
2022年5月1日实施的新《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定位为与普通教育平等发展的类型教育。要把职业教育建设为类型教育,就必须按类型教育定位,制定教育预算,保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否则,一边是《职业教育法》强调类型教育定位,一边却是以低水平维持的态度对待职业教育投入,这样怎么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职业院校存在的职校生实习乱象,就与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密切相关。有的职业院校变身为“劳务中介”,把学生派到一些低端的企业去当廉价劳务工,从中收取人头费,这样的实习对提升学生的技能几乎毫无益处,还影响学生对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的认知。这类实习乱象屡屡被曝光,却一直尾大不掉,背后的原因是地方政府的默许和纵容。一方面,这类实习让一些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得以维持生存,另一方面,则是政府部门没有保障对职业院校的投入,而是让职业院校自己想办法挣钱,于是职业院校把学生作为牟利对象。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鼓励上市公司、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政策。对此,不少舆论将其解读成这是上市企业、行业龙头的新商机。这是对政策的错误解读。鼓励上市公司、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是为了发挥这些企业的资源优势,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而不是通过举办职业教育赚钱。只需计算对职业教育的成本投入就可知晓,如果上市公司、行业企业通过举办职业教育赚钱,必将压缩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包括师资建设投入、课程建设投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投入等。
发展职业教育需要有先进的实习实训场地、设备,而要让先进的实习实训场地、设备得到充分的使用,更需要“双师”指导学生。因此,在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同时,要优化支出结构,把更多经费用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之中。在我国的教育支出中,一直以来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如职业院校建设现代化的虚拟仿真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给人“高科技”“高大上”之感,但是不少虚拟仿真实验室只派参观、展示的用场,很少开放让学生实验使用,教师也缺乏使用虚拟仿真实验室进行教学的积极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就不但要建好虚拟仿真实验室,更要想办法用好,调动教师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室进行沉浸式教学的积极性。
03
防止“双师型”教师认定走过场,
建设货真价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认定一名教师是不是“ 双师型”教师,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工作内容之一。但是从现实看,认定工作有可能出现弄虚作假与形式主义问题。虽然教育部强调要严格标准要求,但考虑到“双师型”教师比例不但关系到当地职业教育形象, 也牵涉职业院校的切身利益,因此,就很可能出现认定“放水”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加强对认定的监督评价之外,更应改革职业教育办学的评价体系,重视职业院校实施职业技能教育的过程,关注职业院校开设技能课程以及教师进行技能教育的情况。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目的是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培养高技能人才。因此,比认定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假如一所职业院校本就不安于职业教育定位,以升学为导向办学,那么就不会真正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对教育部认定“双师型”教师的工作要求,职业院校就会在认定上做文章而应付过去。如通过组织专任教师进行培训,“速成”认定为“双师”,则他们其实并不具备“双师型”教师的技能教学能力。而 职业院校对此也并不在意,因为这些“双师”也不用真正去开展技能教育。
从根本上说,要建立货真价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进行货真价实的职业教育,否则,“双师 型”教师队伍建设就会浮于表面。就此而言,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工作重点应该聚焦在两方面。一方面,要以技能课程建设质量评价职业院校的办学。这会让职业院校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迫切需求,真正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因为如果教师不是“双师型”,是难以胜任技能课程的教学任务的。显然,抓课程质量评价比抓“双师型”教师比例更有效,因为即便提高了“双师型”教师比例,而不重视课程质量评价,“双师型”教师建设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也关系不大。
另一方面,要推进职业院校教师同行评价,以教育标准评价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贡献。“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看资质材料,有教师资格证,再加上有其他职业资格证书,就被认定为“双师”,另一个层面则是考察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只有关注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与教学贡献,才能引导教师真正重视教学并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来源:职教培联
END
转载旨在分享,本号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公众号ID:kbwdwys001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