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择校的建议
建议一,选择大于努力:
正确评估自己的实力以及学校的情况再择校。关注初复试比例,关注拟录取和进复试人数比例,关注是否保护一志愿,专业课是否压分。
我身边有考某985成绩400+,因为复录比例最终错失梦校,也有初试380+,复试被歧视本科学校表现最后抱憾的。有些学校很看重初试成绩,歧视的是初试分数低进复试的,本校都照样刷。而有些学校认为初试只不过是"入场券",第一和倒数第一都没太大区别,特别看重复试表现,科研经历和本科学历。所以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进行择校。选择学校不能只考虑初试,还要看复试、初复试比例、复试考察模式、无领导、英语听力、综合等。
建议二,“三条线”:
在选择学校时,有三条线需要注意。第一条是国家线,也就是各个专业的最低要求。第二条是校线,也就是所报考学校划出来的线,这只有34所985可以划校线。第三条是院线,也是最重要的线。院线是你报考的学校按照大家的成绩,划定一个复试录取比,最终形成的线。比如该专业今年录取18人,复录比是1:1.2,那么进复试人数为21人,第21人的分数就是复试线。有些学校会把进入复试的比例扩大,招录50,但允许100人进入复试。注意有些学校会进行二次划线,校线不等于可以进入复试,查找时应该注意拟录取名单和进复试名单。
建议三,水旱区:
即政治答题的给分是否宽松,英语作文给分是否宽松,我起初认为打铁只要自身硬,这些可能只是侧面作用。事实上,今年北京地区政治最高可能是80多分,85分以上的并不多。如我选择的东北地区,政治相对给分较高,在专业课差别不明显的情况下公共课可以拉开一点差距。当然选择水旱区的前提是一定要自身也付出一定的努力。公共课是另一方面,区分黑名单院校,还要注重专业课是否压分,专业课出题风格如何,是否每年变动较大,以课本为主,还是更注重拓展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最终专业课的成绩。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