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丨生活中教导孩子简单数学运算的实施方法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互动活动来提升孩子的简单运算(10以内加减)能力。本次,我们整理了几个相对的互动活动,大家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情况酌情参考。
数学的运算是一种相对抽象的概念,而孤独症孩子普遍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都较为困难,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利用视觉支持帮助孩子理解。因此,在带孩子进行训练前,我们需要提前准备孩子相应的教学用具,如实物、事物图卡、“+”“-”“=”符号图卡等。
初始阶段,我们可以在互动活动中利用实物教导孩子简单的运算。例如,我们坐在孩子面前,在孩子前面摆三块积木,然后拿走一块并向出示,并向孩子讲解“3块积木,我拿走一块,还剩2块”过程中出示“-”与“=”符号图卡,表示“拿走”与“剩余”的意思(加法则是先在孩子面前放1-2块积木,然后再放1-2块积木并为孩子讲解)。之后,再引导孩子进行回答。
接着,我们再逐步用事物图卡将实物替换。例如,通过情景教学,让孩子假装协助我们拿食物(也可以是其他物品),如先让孩子给我们拿两个苹果(图卡),然后再让孩子帮我们拿1个苹果,让孩子回答我们一共要了几个苹果,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通过讲解与符号图卡让孩子明白概念。
又或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教导孩子,如一起吃饼干,一共5块饼干(向孩子展示5张饼干图卡),爸爸吃了一块(可以在一张饼干图卡上方一个“X”表示吃了),问孩子还剩几块饼干。
后续,我们再运用图像算式对孩子进行训练,让孩子可以由具体转到半抽象的概念。例如,我们先将5张积木图卡放在孩子面前,并口述“我有5块积木,给了爸爸两块,还剩几块?”,在过程中我们在口述的同时,也要将“-”“=”符号图卡与2张积木依次排放,与先放的5张图卡组成一组图像算式,然后让孩子拿答案图卡(数字或对应数量的积木图卡)放在“=”符号图卡后。
以上,就是本次关于生活中教导孩子简单数学运算的实施方法的全部内容,大家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情况酌情参考,大家如果不知如何入手或是对孩子的能力情况不是很了解,建议大家优先咨询专业老师的意见。
#孤独症#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