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长学会观察孩子之后,教育的下一步是什么?家长不可忽视
养育孩子离不开对孩子行为的观察。家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与小朋友的游戏中、在家庭的学习中观察孩子的言语、行为和表情,可以获得孩子的成长情况,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助力孩子成长。
家长仔细观察孩子,就能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若是及时加以激励,就能让这些优点发扬光大。家长也要能从孩子成长中发现孩子的问题,及时指出以避免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当家长掌握了观察孩子的技巧之后,就要在观察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自我,学会如何“倾听”孩子的讲话了。
孩子成长的环境不仅仅是家庭,还有户外的小伙伴、幼儿园的小朋友、学校的同学等等。当孩子慢慢长大,他在家长身边生活的时间就变得越来越少。家长在学会逐渐放手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说”,以此来保持家长与孩子之间亲密的沟通。
孩子在幼儿园或者学校会遇到许多事情,有开心的,也要闹心的。有的孩子喜欢将开心的事情分享给家长听,在和家长诉说时,孩子也会处于喜悦之中,家长此刻可以和孩子共同分享快乐时刻。
当孩子遇到烦心事时,情绪就会低落,可能回家后不愿意提及让他不高兴的事情。家长难免会产生着急想知道事情原委的心理。越是在这一时刻,家长越要注意一下分寸,不妨先安慰一下孩子的情绪,让他逐渐平静出来,接着再开导其说出来,从而将负面情绪逐渐释放、化解。
当孩子越来越大时,多多少少会存在不愿意和家长说话的情况,而家长又迫切想知道孩子在学校的事情。此刻,家长就要注意谈话的技巧了,可以先用引导的方式来激发孩子讲话的欲望,当孩子想说了,家长再慢慢地在交谈过程中触及自己想听到的话题。
家长要明白,“听”孩子讲话,其实就是对孩子行为的一种肯定,是对孩子爱的具体表现,因而不要以各种借口来敷衍或者搪塞孩子的讲述,而应该静下心来,仔仔细细地听完孩子的话,并学会从中辨别孩子的情绪,支持孩子克服与伙伴们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家长中在倾听孩子的话语时,也要避免走入一个误区——家长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孩子是在说,但家长其实并没有“听”,或者是有选择性地“听”,若是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自己的话并不能打动家长的心而会拒绝再次与家长交流。
家长听孩子讲话,其实是要听孩子想说的事情,听孩子急于想分享给家长的事情。当孩子愿意向家长倾述自己的经历或者观点时,家长所要做的,就是暂时将自己的大脑清空,腾出空间来接受孩子的讲述。
或许此刻孩子讲述的可能是絮絮叨叨的杂事、小事,家长不妨也要耐下心来,继续听孩子讲,没准儿就能听到孩子的重点。家长将事先掌控的“观察”与现在的“倾听”结合起来,将暂时的时间等待把握好,那么,孩子和家长就会逐渐建立起更亲密的亲子关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