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两所“科技大学”,将合并!

  合并,已然成为高校整合、优化资源的一种方式,每一所“新大学”诞生的背后,都承载着高校谋求更高发展的期望。有不少高校通过强强联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对于有些高校来说,选择合并更多是为了“自救”。

  由于少子化导致不少当地高校面临招生困难,台湾省一些高校近年来频频讨论合并事项。“我的大学不见了,你的大学还在吗?”这句玩笑话的背后,实际是台湾省高校陷于困境的无奈。

  近日,台湾科技大学与华夏科技大学公布整并计划书,待董事会通过后,正式报教育主管部门审议,这意味着两校即将合并。华夏科大预计在2026学年度停办,在整并过渡期间,华夏科大中和校区会提供给台科大规划使用,台科大将成立“‘’台湾科技大学华夏校区”。此次的两校整并,将是台湾省第一起公私大学合并案例。

  招生缺额

  在台湾省,招生正成为各大高校的“心病”。“少子化”令生源减少,学校招不到学生,尤其对于私立学校,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学费收入随之减少,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经费没了出处,破产倒闭潮“山雨欲来”。

  台湾私校工会曾表示,学生数在3000人以下、注册率低于六成的学校就有倒闭退场风险。过去几年间,已有6所大专院校吹响“熄灯号”,黯然退场。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学年有19所大专院校新生注册率未达60%,较上一学年的7所大幅增加,创下招生缺额的历史新高。硕博士班的招生情况也不乐观。据统计,2022学年度台湾省高校的硕博士班共54个系所无人就读,多所公立大学都有硕博士班招生“挂零”。

  在面对少子化带来的招生难时,台湾省高校还要应对资金不足的挑战。据台媒统计,台湾公共部门每年投入高等教育的经费仅占台湾GDP的0.39%左右,这让高校的经营“捉襟见肘”,当单个高校的力量难以支撑,合并也许是力挽狂澜的最优选择。

  两所科技大学的合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华夏科大方面表示,少子女化的趋势不可能逆转,华夏属于工科学校,招生情况只会越来越糟糕,因此该校大约从2021年开始集结共识,要引进外部资源,才会慢慢促成与台科大的合作。

  推进合并

  除了台科大和华夏科大外,台湾省多所高校已完成或正在推进合并。

  2021年,已经历多年共议的台湾阳明交通大学正式合并成立——原台湾阳明大学、原台湾交通大学则成为历史。

  原阳明和交大均为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两校各自发展的重点互补性高,阳明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先驱者,而交大在电子、资通讯与管理、科学与工程等领域为领导者。不同于其他大学合校,两校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独领风骚,因此合校是在对等的情况下进行,“这是强强结合,两所学校都没有消灭,是历史性的对等合校案”。首任校长林奇宏曾坦言,合校是艰巨任务,也是台湾高教重要里程碑。

  慈济大学和慈济科技大学的合并事宜,在4月10日召开的私校咨询会上顺利通关,后续会再经相关部门专科以上学校设立变更及停办审议会判定,预计2023学年正式合并为一校。

  位于台湾省南投县的南开科技大学有意和县内的暨南国际大学合作,计划通过校产捐赠的方式并校,南开科大以“原校就学、原校毕业”原则安置原有学生。台湾中山大学与台湾高雄大学最近再掀并校话题。

  岛内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受少子化浪潮持续冲击影响,加之资金短缺、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越来越多的岛内高校或将面临“生存危机”,或许未来会有更多的台湾高校,走上合并之路……

  教育决定未来。面对当前危机,台湾省或许需要来一场“断腕”式的革命。

  交流回暖

  当前形势下,台湾省教育界期盼两岸教育交流能再度“春暖花开”。

  据台湾《中国时报》4月9日报道,今年大陆的高校毕业生或超1150万,就业总量的压力仍然存在,不少大陆青年选择“缓就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值得关注的是,如今,陆生深造去向渐渐转向东南亚、香港、澳门等。而这股没吹向台湾的读博风也引起台湾省教育界的担忧,他们热盼陆生到来。

  文化教育交流和青年交流是联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4月7日,马英九一行结束了首次大陆之旅。此行,马英九带领台湾青年学生造访了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和复旦大学三所大陆高校。两岸学子面对面热烈交流,畅谈学习生活和梦想追求。交流活动中,马英九表示,希望两岸青年多接触,彼此交流、相互了解,让友谊更加深厚,逐渐融合在一起,共筑更美好的未来。马英九大陆之旅为两岸青年提供了一个互相了解和交流的平台,让台湾省教育界看到更多希望。

  据悉,大陆也在持续为台湾学生来陆学习深造提供便利和服务,助力更多台湾学生在大陆实现人生梦想。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2月8日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表示,我们热忱欢迎符合条件的台湾学生报名申请大陆高校,将做好各项保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