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欠的首都样本
三年来,北京市共立案查处拖欠务工人员工资案件1.19万件,为3万余名务工人员追发工资5.11亿元。数字往往是比较直观地通过结果反映过程的注脚,尤其是社会关注度高的工作。
为落实好国务院《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北京市根据实际不断细化完善相关制度,重点在工程建设领域制定农民工工资支付综合监管实施方案,并列入市委“每月一题”民生高频事项督办重点,做到接诉即办、防患未然,基本形成欠薪治理的“974”制度机制责任体系,健全劳动用工实名制管理、工资支付等九项制度,建立监测预警、研判会商等七项机制,压实部门、属地、企业、社会四方责任。市区两级人社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将日常监管和源头预防相结合,对欠薪问题实行分类施策、协同联动,依法治欠取得积极成果。
2021年,解决拖欠工资问题经市委“接诉即办”“每月一题”重点督办,“治理满意度”调查全市排名第一,“劳有所得”指数比上年同期提高33.5,在全市“七有”“五性”民生指标中提升幅度最大。
部门协同谋长效
2021年,北京市东城区某餐饮公司一名服务员通过“12345”热线,投诉该公司拖欠员工工资问题,随后陆续有多名该公司的劳动者拨打了投诉电话。东城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综合执法队快速展开案件调查。
经了解,该公司受新冠疫情影响资金周转出现困难,难以全额支付拖欠工资。为了快速化解报酬纠纷,综合执法队与区法院通过“诉调对接”方式,由劳动保障监察员对企业负责人进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调解员安排双方参加面对面调解。常驻综合执法队“诉调对接”法官在调解成功后立即进行司法确认,仅用5个小时就以“公司分期支付所欠员工薪资”的方式解决了纠纷。
“诉调对接”是北京市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协同各相关部门推进欠薪治理诸多创新措施中的一个。
与住建等行业主管部门建立紧密的隐患排查、制度推进和执法协调机制;与发改、财政、国资等部门联动排查处置政府投资项目和国企项目;与法院联合开展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集中审理和优先执行专项行动……
北京市还在机制长效上下功夫,在确保制度刚性运行、欠薪隐患快速排查、突发问题快速处置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处理拖欠工资突发问题时,我们在交属地处理的同时,还依托行业主管部门解决前端源头问题,监察执法调查和仲裁快立快审快裁绿色通道联动配合、仲裁和法院环节衔接,推动问题快速解决。”北京市人社局二级巡视员、市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陆晓播说,“对重大欠薪问题,我们采取‘一案三函’的方式,向行业主管部门发提示函、向属地政府发督办函、向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和市纪委督查室上报情况反映函,推动相关区和部门落实治理欠薪问题的责任。”
科技赋能早预警
2023年2月,在北京银保监局定期推送的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预警信息中,发现多条涉及某建筑施工企业38个在建项目的预警提示。
北京市人社局即刻将预警信息按所在区进行派发,通过劳动监察网格员现场核实,发现多个账户进出账金额明显低于应发工资数额、专用账户没有专户专用、多个项目共用一个账户等问题。随后,市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立即会同相关区约谈该企业,检查其在全市的51个在建项目,对存在问题的下发整改通知书,告知如逾期不改将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这是北京人社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利用“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建立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联动监管机制,对农民工工资支付实施的精准预警和动态监管措施,也是北京市沿着“互联网+监察”建设思路,推进智慧监察建设,不断为欠薪问题治理提供的新手段。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应用,我们开始实现部门间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技术融合,以数据共享、远程监测、移动监管等科技赋能欠薪治理。”北京市劳动保障监察总队总队长董小华如是说。
欠薪风险线上预警、线下处置、数字监管三管齐下,使北京市劳动监察部门“未诉先办”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除与北京银保监局合作实行联动监管外,北京市人社局还与市住建委“全市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共享劳动用工实名制管理和工资支付信息数据,通过“风险+信用”综合评估形成ABCD四级企业清单和欠薪隐患清单,及时预警欠薪隐患,形成了监测预警处置反馈工作闭环。
截至目前,全市已向各区派发全市规模以上在建工程项目预警信息 2646条,这些预警全部在核实后反馈了处置结果。
监管创新聚共识
据统计,北京市2022年比2018年查处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量下降30%。
这其中不仅有坚持依法治欠使企业违法成本提高的因素,更有北京市人社部门通过助企为民、营造与民心民意相向而行监管创新的不断努力。
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双重压力下,北京市更加注重处理好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关系,做到执法与服务、查处与预防、处罚与教育相结合。
“去年,为降低疫情对建筑施工企业影响,减轻企业负担,我们以‘免申即享’方式实施阶段性缓缴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政策,并报请市政府批准,在全国政策基础上将缓缴期延长至2022年底,为200余家建筑施工企业释放资金1.6亿元。”董小华告诉记者。
在处理企业欠薪问题时,北京市还避免采取简单的“一罚了事”做法,凡是能够立即改正,支付拖欠工资的,多采用协调化解的办法;凡是有诚意支付工资但确有一时困难的,多推动用协商解决的办法,可采取签订分期支付协议或者启用相关监管资金的办法。但对于经责令整改仍不改正的拖欠工资行为,北京市人社部门也绝不姑息,既要查工资支付现状,又要查制度上的漏洞,对整改落实不到位的依法立案,对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正是本着这种包容审慎,同时也是严格依法办事的工作原则,北京市人社局在监管中创新了许多可复制的“场景模式”。
《条例》实施的三年来,北京市通过向建筑施工企业发放《农民工工资支付合规手册》等,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引导,让企业及时了解合规方向和监管环境,规范劳动用工过程管理,减少劳动纠纷;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保函替代政策,鼓励施工企业以银行保函等非现金方式办理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减轻企业资金占用压力;实施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差异化管理措施,给予风险低、信用好的施工企业以降低存储比例或免于存储优惠政策。
步入2023年,北京市人社局总结既往经验、根据治理需要,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根治欠薪制度加强欠薪问题源头治理的通知》,把源头治理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促进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制度全覆盖、实落地。各级人社部门帮助企业梳理潜在风险,指导他们完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制度,面向企业开展规范用工咨询、劳资专管员培训等。通过把企业、职工、监管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拧成合力,最终实现顽疾根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