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吕景山,独创针灸“对穴”理论,擅治疑难杂症,风靡港澳台
吕景山1934年出生于河南偃师,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师从北京“四大名医”的施今墨、祝谌予两位教授。后担任山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山西省针灸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现为第二届国医大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省中医管理局高级顾问。
吕景山的外祖父余祯是当地的名医,而吕景山从小脾胃功能就比较差,很多时候吃得还不如家里的小猫多,而在外公的调理下,他得以恢复正常。但是,后来又得了中耳炎,也是外公用石榴花和冰片磨成粉,做成药帮他治好了。受此影响,吕景山从小就对中医充满兴趣。
1956年,吕景山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科班医学大学生,在这里他师从著名的中医大师施今墨、祝谌予两位教授,受到了非常良好的中医教育。特别是在跟随施今墨侍诊期间,尽得施老的真传,临床水平日益提高。
有一次,吕景山接诊了一位西医诊断为胃溃疡的患者,西医治疗半个月没有疗效,反而疼痛加剧。吕景山仅用一剂中药就将其治愈。
1964年,吕景山受组织委派到中央卫生部举办的援外针灸班进修二年。从此,他开始研究针灸。受施今墨“对药配伍”中医学术思想的启迪下,在名师杨甲三的指导下,吕景山大量查阅中医古典文献,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独创了针灸“对穴”理论,开辟了中医针灸新境界。
吕景山针灸“对穴”理论的要义主要有两个。一是取穴精简。只需要取一穴时,坚决不取两穴,取两穴能治时坚决不取三穴。二是疗效高。一般情况下,一针下去,效果立现。吕景山有自己独特的针灸手法,即 “无痛进针,同步行针”。这种手法的特点是进针速度快、痛苦小、针感强、效果好。
吕景山多次受国家委派出国开展医疗援助。在外援助期间,他将中医针灸的神奇体现得淋漓尽致。有一次,一位黑人青年因工作和老板发生争吵,突然发晕倒地,醒来时却失语了,讲不出话。在随后的半个月里,老板和家人带他到处看病,包括当地的医生和法国医生,但是都没有效果。最后,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找到了中国的医疗队寻求帮助。
吕景山认为这是气郁导致的失语,用针灸最为合适。于是亲自给病人下针,在其膻中穴用寸针针灸,结果不到3分钟的时间,患者就可以开口说话了。这件事情立即引起了巨大轰动,各国媒体争相报道,连万里之外的法国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吕景山在西方非常有名气,他在加拿大就有50多个弟子,在香港、澳门和台湾也有很多学生。每次吕老去讲座,都是座无虚席。
为了传承针灸经验,吕老编辑出版了《针灸对穴临床经验集》一书,该书全面反映了他的“对穴”针灸学术思想。吕老还和何树槐等人一起编写了《单穴治病选萃》一书。该书全面介绍了单穴治病的理论、范围、取穴和对症等。
后来,吕景山教授的传承人,他的女儿吕玉娥根据新的临床经验,对“对穴”理论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出版了《吕景山对穴》一书。此书在理论上更加精深,在内容上更加完善,是体现吕老针灸思想最全面、最权威的著作,在业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反响。该书先后4次增印,仍然供不应求。同时,先后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等多种语言,在国际上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是学习针灸非常难得的著作。
注:图片来自网络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