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内蒙古女老师拿20元给学生买鞋,26年后学生回赠一套房

  张秀荣老师

  ?——【·前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能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还能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变得更好,可以说在学生时代能遇到一个好老师,那么你便能受益终身。

  在我国内蒙古有一位名叫张秀荣的数学老师,她有一位特别的学生,这个学生学生毕业26年后,送给了她一套房子。深究背后的原因,这居然是当年张秀荣用一双鞋换来的。

  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这个学生回报了老师一套房子?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套房背后的故事。

  缘分开始的地方

  1978年,张秀荣从示范校毕业后分配到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下的武川县学校教初中。她带着简单的行李,坐着牛车经过一路的颠簸又步行了很久才到达学校。

  而看到学校的第一眼,张秀荣便惊住了!

  虽然在来之前有过心理准备,知道这所学校环境不好,但是却也没曾想到或这么穷。学校是几间烂瓦房,而操场不过是一块坑坑洼洼的泥地。

  

  如果不是别人介绍,张秀荣不会知道这就是这所学校的操场。

  不过秉承着“教书育人”的心态,再加上自己的家庭也不富裕,所以张秀荣在也是赶紧适应了这个环境,将行李搬进了宿舍。

  由于身处贫穷年代,所以这所学校小学部加上初中部一共才只有两三百人。而且这些学生大多穿着缝满补丁的衣服,有的甚至还是穿的不合身的衣服。

  在见到学生的那一刻,张秀荣也在心里暗暗发誓,她一定要将毕生所学的知识倾囊相授,帮助他们用知识的力量改变贫穷的局面。

  

  而在之后的教学生涯中,张秀荣也确实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了自己的决心。

  在上了一个月左右的课后,张秀荣发现班上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学生,这个学生每天都是第一个来到教室的,而且通过观察发现,这个穿着破旧棉衣的学生总是不苟言笑。

  虽然和其他同学一样都是黑黑瘦瘦的,但是他却没有其他学生那么乐观,总是一言不发的坐在教室的角落里。

  此时的她,还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和这个学生结下深厚的情谊。

  

  这个学生叫陈志德。最开始,张秀荣认为陈志德是因为学习成绩差,自卑才会沉默寡言。

  但是由于当地的教育本身就比较落后,所以学生学习成绩差是很普遍的现象,对此张秀荣还专门开导过陈志德。

  同时她还对针对班上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进行集中补课,耐心的指导学生做作业的同时单独辅导。

  在好几次的测试中张秀荣发现,那个总是沉默寡言的陈志德每次测试都能得到很好的成绩,所以张老师认为,陈志德沉默寡言的性格和学习成绩应该没什么关系。

  出于班主任的职责和对学生的关心,张秀荣决定对陈志德进行一次家访。

  矛盾的陈志德

  

  在去陈志德家之后,张秀荣才知道陈志德家距离学校非常远,足足几公里。所以为了上课不迟到,陈志德总是天没亮就开始走。

  虽然家远,但陈志德每次都是班里第一个到教室的,到了教室之后就开始看书,从来不浪费时间。

  到了陈志德家后,眼前的一幕也让这个年轻的老师眼角湿润。

  虽然早就有心里准备知道陈志德家境不好,但是却没曾想到陈家穷的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

  不仅如此居住的环境也特别差,陈志德家除了父母和他外还有一个哥哥和四个妹妹,一家八口人只能挤在这套不仅小孩四处透风的房子里。

  陈父陈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陈母身体不好常年咳嗽,虽然家里穷但是父母还是愿意让6个子女都去上学。

  几年后随着家里越来越穷,想要同时供6个子女上学已经是不可能了。最后无奈之下,只能让成绩一直不错的陈志德继续上学。

  

  可以说,成绩优异的陈志德,承载着这个家里最多的期待!当然陈志德也没辜负这份期待,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前几名。

  但是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即便是家里只供陈志德一个人读书,家里还是经常揭不开锅,毕竟还有这么多张嘴要吃饭。

  而陈志德之所以沉默寡言就是因为种种矛盾挤压在他心里,一方面是家里的贫穷,陈志德认为作为老二应该像哥哥那样辍学在家,帮助家里维持生计;另一方面是自己通过努力考上大学后,为家里的哥哥和妹妹们谋出路。

  其实归根到底,还是钱的问题。

  张秀荣在了解了陈志德的事情后,她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帮助这个孩子,帮助这个家庭,因为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改变命运的决定

  家访结束后,张秀荣专门找陈志德谈心,最后在她的开导和关怀下,陈志德慢慢地变得开朗起来,上课时也经常积极发言。

  不仅如此,张秀荣平时还会交代陈志德做一些班务,而陈志德每次都能出色的完成任务并且他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

  慢慢地张秀荣发现,班上的学生似乎是受到了陈志德的影响,班上的学习氛围异常强烈,在课堂上学生也是踊跃发言。

  在这些学生的心里,早已把张秀荣老师当成了自己信任的人。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中考即将来临,而就在这争分夺秒的时候,陈志德又“出事”了。

  张秀荣发现陈志德已经好几天没来学校了,一开始她以为是孩子生病了,可是都过去好几天了,陈志德还是没来学校,一阵不安萦绕在张老师心头。

  “按照这孩子目前的成绩,考上县里的高中是绝对没问题的,他可别在这节骨眼上出什么事啊”!张秀荣决定亲自去陈志德家里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

  到了陈家后,张秀荣并没有看到生病的陈志德,反而是在他家田里找到正在插秧的陈志德。

  而看到张老师的时候,陈志德眼神里也充满了闪躲,一旁的父亲也是无奈的摇头。

  

  真是麻绳专挑细处断,原本身体就不好的陈母因为劳累病倒了,懂事的陈志德知道自己如果继续读书无疑是在给本就贫困的家里添加负担,所以决定退学。

  由于不敢直接告诉自己敬爱的张老师自己要退学,所以只能悄悄地“消失”,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张老师居然找到家里来了。

  了解了事情经过的张秀荣,第一次对自己的学生发了脾气,她大声地对陈志德说道:

  “就算你现在不读书了,你也改变不了家里的情况,也减轻不了家里的负担!只有自己考上大学分配了工作,才能真正的帮到家里!”

  听到这陈志德的心里感到一阵刺痛,一个小伙子居然红了眼眶,是啊,只要熬过来上学的这几年,以后就能改变家里的情况了。

  就这样,陈志德被张秀荣“抓”回了学校,继续学习准备冲刺中考。

  最后陈志德不负所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看到陈志德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张秀荣终于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不负期待

  陈志德上高中后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张老师,平时放假也会回到学校看望她。

  虽然自己已经不再教他了,但是每次陈志德来的时候,张秀荣都会像以前那样关心他,在得知陈志德的成绩和以前一样优秀时,郑秀荣也会为此感到骄傲。

  可是命运似乎总爱和她开玩笑,正当陈志德走到自己人生的“分水岭”时又出事了。原来陈志德高三的时候,父亲因为意外瘫痪在床,母亲又体弱多病,大哥凭一己之力又无法承担起照顾全家的重任。经过深思熟虑后,陈志德在某天夜里悄悄收拾好行李回家了。

  

  张秀荣听说这件事后,再一次到陈家找到了他,这次张秀荣不给陈志德任何机会,直接连拉带拽地将他送到了学校大门口。

  再次回到学校的陈志德终于忍不住哭诉起来:

  “张老师,我真的不念书了,家里这样的情况,我都不知道自己当初的坚持究竟有没有意义?”

  张秀荣哭着回答他:

  “孩子,你都已经坚持到这一步了,如果你现在放弃,那你之前吃的苦都白费了!你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着你上大学,而现在你离大学就只有一步之遥!只有上了大学,才不会辜负父母对你的期待!”

  最终在张秀荣的劝说下,陈志德才再次回到学校。

  这段日子虽然艰难,但也走过来了。1981年高考成绩出来了,陈志德如愿考进了长春地质学院,多年的付出总算没有白费,他也没有辜负家人和张秀荣老师的期待。

  

  “有了新鞋 才能走的更远”

  为了感谢张秀荣对自己的鼓励和帮助,陈志德特意在自己去报到之前来到张老师家看望她,临别之际,张秀荣将20元钱塞进陈志德手里。

  面对张秀荣此举,陈志德不管如何都不愿拿这20元钱,直到张秀荣说道:“你的鞋子都烂了,拿着钱去买双新鞋。有一双新鞋,以后的路才会走的更远!”

  最后陈志德哽咽的收下了这20元钱给自己买了双新鞋后,把剩下的钱又退给了张秀荣,因为他知道,这20元钱不知道张秀荣要攒几个月。

  在大学时期,陈志德半工半读也会给家里寄点钱补贴家用。

  

  他每当在生活上或者学习上遇到困难,陈志德心里始终牢记着张秀荣老师对他的鼓励,所以一路读到了博士毕业,也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

  在他读书期间,他的父母相继去世,陈志德也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后来随着工作的原因,陈志德也搬了几次家,但是每次搬家他都会把当初张秀荣送他的棉鞋带着,每当看到鞋他就能想起张秀荣鼓励他的场景,他心里也时常惦记恩师,想着有机会一定要回去看看。

  20元换来的一套房子

  时间到了2006年,陈志德多方打听下终于拿到了张秀荣的电话号码,这天他怀着激动的心颤抖着手拨打了过去。

  “你好,哪位?”“您是张老师吗?我是陈志德,您还记得我吗?”“记得记得!你现在过得好吗?”

  听到电话里传来恩师熟悉的声音,电话这头的陈志德泪水早已热泪盈眶,他给张秀荣说了自己读到了博士,毕业后也有一份不错的工作……

  电话那头的张秀荣听到自己的学生能有这样的成绩,也是一脸骄傲地连说好几声好!

  听到这里,陈志德不禁感到心酸。前段时间同学聚会时,听几个在老家工作的同学说,张秀荣一直住在之前的老房子里。

  这个老房子,陈志德再熟悉不过了,那是一套只有30平的老房子,条件简陋甚至还漏雨!

  在得知了张秀荣的近况后,陈志德多方打听到了她的电话,电话挂断后,他把自己和张老师的故事讲给了自己妻子听,并告知妻子自己想给张老师买套房子。

  

  深明大义的妻子,对陈志德的决定十分支持,就这样两人开始寻找合适的房子。

  一年后,陈志德带着房本和妻子来到张秀荣家里,面对这样特殊的礼物,张秀荣说什么都不要。

  眼见张老师不收房子,陈志德说道:“张老师,当初要不是您两次把我拉进学校,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最后张秀荣夫妻俩在陈志德的帮助下,搬进了新家安享晚年。

  几年后张秀荣老伴去世了,陈志德想让张秀荣搬来和自己同住但是被拒绝了,不过在之后的日子里,陈志德还是会经常去看望她。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说的就是陈志德吧!

  结语

  有的时候,老师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他们像园丁一样为我国的未来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像张秀荣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他们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