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平工资

  社平工资是社会职工的平均工资的简称,通常指某一地区或国家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全部职工工资总额除以这一时期内职工人数后所得的平均工资,通过该时期该范围全体职工的工资总额与职工平均人数之比而得到。通常由政府根据上年度的情况公布。

  社平工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比如全国来讲,社平工资最高的地区为北京, 社平工资和许多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相关,因此知道社平工资能够更好的理解国家社会保障相关制度。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 第六十四条

  本条例所称工资总额,是指用人单位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六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社平工资的意义

  1.用于企业参保职工缴费基数确定。根据相关规定,参保职工工资收入低于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确定缴费基数,高于300%的按300%确定缴费基数。

  2.用于医疗保险年限一次性补缴。根据规定,对于缴费年限男不满25年、女不满20年的由本人以退休时上年度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按照办理退休(职)时政策规定的缴费比例补缴差额年限,补缴后享受本市职工医疗保险待遇。

  3.用于企业养老待遇核定。根据国家和省的相关规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计发养老金的重要参数。

  计算公式:①基础养老金=(退休时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合计缴费年限×1%;②过渡性养老金=退休时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实行个人账户前的缴费年限×1.3%×平均指数。

  4.用于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死亡一次性救济费计发。

  根据相关规定,职工死亡直系亲属的一次性抚恤金和救济费,以本市上年度月社会平均工资为基数计发。

  5.用于确定经济补偿金的上限。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月工资收入高于当地上一年度社平工资三倍的,用人单位向其支付经济补偿金按照当地社平工资的三倍数额支付。

  6.用于确定经济补偿金的免征个税的基数。

  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 3 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