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普林斯顿、耶鲁、牛剑的他们,原来也曾是普娃

  原创 星图 爸爸真棒

  静水深流了9年,鼎石今年的升学又一次大爆发!

  在高中三年几乎都处于疫情、海外大学收缩对中国学生招生的情况下,2023届毕业生拿下了1枚普林斯顿、1枚耶鲁、1枚布朗,还有2枚芝大、1枚杜克、1枚约翰霍普金斯,更有3枚剑桥,2枚牛津,取得了藤校和牛剑双丰收的历史最好成绩。娃儿们真的太不容易了!

  从2018年鼎石拥有第一届毕业生开始,就有无数双眼睛盯着这所帝都双语顶流校。从一开始备受质疑的升学结果,到后来厚积薄发,藤校、牛剑遍地开花,鼎石每一届学生都取得了突破:

  2020届

  首次拿下“大藤”普林斯顿,还有哥大、西北、剑桥等名校offer;

  2021届

  渐成“藤校新贵”,布朗、达特茅斯、芝大、约翰霍普金斯等顶尖offer不断;

  2022届

  首次实现“牛剑藤”满贯!除了历史上第一枚耶鲁,还有西北、牛剑等录取;

  2023届

  史上最好成绩,又一次拿下普林斯顿、耶鲁、布朗、芝大等藤校&TOP10,牛剑的数量也超过以往!

  而在这些毕业生中,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鼎石自己长期培养的学生的身影:

  今年拿下耶鲁的常晟嘉在2015年创校第二年就加入了鼎石;

  斩获普林斯顿、牛津的陈雁之,拿到韦尔斯利、剑桥的石佳怡,6年级来到了鼎石;

  而获得布朗、剑桥offer的刘嘉桐,被芝大录取的周嘉琪和崇君阳都是7年级转学而来;

  拿到牛津offer的钱泓谕则是9年级加入鼎石……

  他们很多都不是天生的学霸,有的在刚进鼎石时,英文还尚待加强,兴趣爱好也在逐渐培养中,完全想不到后来能进入顶尖名校。

  而在鼎石度过完整的初/高中、最大程度上接受了鼎石全人教育的精华后,他们从刚进来的“璞玉”,都变成了闪闪发光的“六边形战士”、“T型人才”,不仅文理兼修,还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深挖到极致:

  比如陈雁之

  是鼎石有名的“鸟疯子”,喜欢到全世界各地观鸟,目前已经观察过1500种鸟类,还是“北京雨燕大使”;

  与此同时,她从3岁开始学习钢琴,之后学习作曲,创作过交响乐;

  看起来文文静静的她,竟然还是鼎石排球队和足球队的队长。

  比如刘嘉桐

  喜欢文哲领域,学术论文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系教授评价为“达到了大三大四最优秀学生论文的水平”“是我遇到的Top5%的学生”。

  她向往成为一名记者,在高中期间,采访过姚记炒肝传承人、中医世家、自闭症NGO的负责人,希望为社会边缘人群发声;还加入鼎石学生媒体团队(SMS),和小伙伴们一起直播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

  比如钱泓谕

  土生土长的中国孩子,竟然会6门语言!除中英文之外,还自学了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葡萄牙语。

  他曾远程为40多位乌克兰学生教授西班牙语,也是TEDx的翻译者,希望用自己的语言才能,深入探索更多的文化,架起不同文明之间桥梁……

  我们常说,这几年申请“很卷”,但我在鼎石学生身上看到的,是每个人在经历对自我、社会的探索后,找到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这也是他们“反卷”的方式。

  究竟为何鼎石的毕业生们,能持续获得名校青睐?鼎石的学生又如何不惧怕“最难申请季”走出自己独特的“反卷”之路?

  我和陈雁之、刘嘉桐、钱泓谕,以及鼎石的大学升学辅导总监Percy老师好好地聊了聊,试图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个“鸟疯子”的7年

  陈雁之

  6年级加入鼎石

  已被普林斯顿、牛津、约翰霍普金斯等大学录取

  6年级刚从公立转到鼎石时,陈雁之也只是一个英文一般、甚至很多学术课程都听不懂的普通女孩。没想到6年后,她一举拿下普林斯顿和牛津的offer,成为同学眼里的“大学霸”。

  提起陈雁之,鼎石的同学们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她对“观鸟”和野生动物的痴迷。

  2017年,在非洲坦桑尼亚的一次旅行中,陈雁之认识了很多有趣的“鸟朋友”——太阳鸟、蛇鹫、埃及雁、秃鹳等等,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启了她长达6年的观鸟和自然保护之路。

  △(左)烈日下的坦桑尼亚(右)悠然经过的秃鹳(陈雁之摄)

  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陈雁之从北京周边,走到世界各地,最远到过南美洲,见过1500多种鸟。为了观鸟、拍鸟,她可以废寝忘食,是名副其实的“鸟疯子”。

  △暗绿柳莺(陈雁之摄)

  为了让更多人喜欢上观鸟这项有趣的活动,8年级时,陈雁之在鼎石创办了观鸟社团。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她为同学们展示了近30次鸟类小课堂,举办了6次校外观鸟活动,筹办了2次专家讲座等。

  △陈雁之为社团准备的PPT

  “令我最开心的是,同学们逐渐喜欢上了这些天空精灵,喜欢上观鸟活动,有时还会发给我他们在各地拍到的鸟类照片。”

  △(左)陈雁之带着观鸟社团的同学们观鸟,(右)2019年6月,作为“北京雨燕保护计划”的“雨燕大使”,陈雁之受邀向潘石屹和一众企业家们分享她关于雨燕保护的想法

  除了观鸟,陈雁之渐渐把视线扩大到了生活在城市周边的野生动物。

  10年级,她把观鸟社团升级为“我们身边的动物”。

  通过募捐筹集资金,陈雁之购买了14台红外摄影仪,放置于北京野鸭湖、京西林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凤凰岭等地拍摄野生动物的踪迹,并将素材制作成纪录片、短视频、画册等,让更多人知道原来在我们身边,有那么多可爱的“动物邻居——豹猫、猪獾、赤狐、亚洲狗獾、野猪、西伯利亚狍、中华斑羚等等。

  △陈雁之用红外相机拍摄到的生活在北京周边的小豹猫

  △陈雁之和伙伴们在城市周边的山里放置红外摄影仪(摄影:李凯祥,新京报)

  很多鼎石的学生都还记得,在校园曾经出现一片“华北森林”!那是陈雁之在10年级的个人设计项目展上,经过100个小时,设计、制作和布置的一场沉浸式展览。

  伴随着清脆的“鸟鸣”,学生们在穿越这座“森林”的路上,会“遇到”华北豹、赤狐、豹猫等各种曾经或现在生活在华北森林里的野生动物,也能通过30多张资料板,了解到了华北豹是如何一步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而离开。

  △陈雁之布置的“华北森林”展览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中,11年级,陈雁之发起了一个“野生邻居”(Wildlife Neighbors)的野生动物保护平台。

  这是一个由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40多人组成的野生动物保护组织。

  除了举办动保主题的展览等线下活动,他们还通过微博、B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的知识,不断扩大保护野生动物的影响力。

  △陈雁之把“华北森林”展览带到了更多地方

  在鼎石,陈雁之设立了“野生邻居”的分支,组织同学们在校园的不同位置放置红外摄像仪。几个月后,同学们竟然在镜头里看到鼎石校园里出现了刺猬和黄鼬的身影!

  如今,陈雁之正在把自己“野化校园”的计划扩展到其他四所学校,希望创建一个由校园连接的城市野生动物网络!

  对野生动物的深入研究,带给陈雁之更多的思考:

  人和动物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在生态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野生动物如何更好地适应生存的环境?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她不仅自学了很多相关课题和研究,参加康奈尔大学生态学导论的课程,自学地理信息制图系统、编程、生态学统计方法;还根据野外红外相机获得的数据,和北大教授、NGO科研老师一起研究了人类进入森林、建造公路等行为,如何影响森林里的中型捕食者,并撰写了科研论文,发表在了国外的期刊《Animals》上。

  采访过程中,我有好几次都忍不住惊叹,“太强了”!

  这个女孩真的做到了很多成年人都无法拥有的热情、专注和行动力!

  7年来,坚持把观鸟、野保这样小小的个人爱好,发展到全校师生和更多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的行动,将自己的热爱深挖到极致。

  这可能也是普林斯顿和牛津等顶尖名校迫不及待抛出橄榄枝的原因之一。

  △不止观鸟,陈雁之在音乐、绘画、排球等不同领域中也有探索

  “我想做记者,为边缘人群发声”

  刘嘉桐

  7年级加入鼎石

  已被布朗、剑桥等大学录取

  刘嘉桐一直有一个做记者的梦想。

  这个梦想可能源于她在鼎石初中对文史哲书籍的大量阅读和自发产生的兴趣。

  在读过莎士比亚、勃朗特、笛卡尔、福柯等名家的作品后,刘嘉桐会真的前往莎士比亚、勃朗特的故居以及大英博物馆实地探访,采访当地的工作人员,了解书中看不到的新奇故事。

  △刘嘉桐的英国文学之旅

  这个梦想也源于她最爱的鼎石IB认识论(TOK)课程,让她开始思考知识的本质,探索学习和人生的意义。

  去年,刘嘉桐跟随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系教授Yitzhak Y. Melamed,在先锋学者项目里研究了笛卡尔的哲学思想,创作了一篇近3万字《为知识所束缚?论笛卡尔沉思录中自由意志观》的学术论文,获得了教授超高的评价,被认为达到了大三大四优秀学生的论文水平。

  也是在这样的哲学研究中,刘嘉桐说,她学到了“持怀疑的态度去看世界”,“这种精神太可贵了,哲学的本质就是勇于去问为什么。而现在的一些媒体发表的内容有其局限性,我希望通过对知识的追求来突破这种局限。”

  这个梦想还源于她在鼎石“中国主线”的语文课。课上老师要求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利弊”,刘嘉桐想到老北京人喜欢吃的炒肝,于是冲到了著名的“姚记炒肝”,居然真的采访到了创始人。接着,她还采访了中医世家的传人、自闭症机构星星雨的负责人……

  “我希望记录下他们的故事,让他们的声音能被听到,让人们关注到这些边缘化的群体,我觉得这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

  更可贵的是,刘嘉桐的行动并不仅仅停留在写作,而是知行合一、身体力行。

  她主导的“微笑行动”KAP(鼎石活动项目),帮助患有唇腭裂的女孩;她辅导一个自闭症男孩3年多时间。

  在去年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期间,刘嘉桐作为主导人,和SMS(鼎石学生媒体团队)将近65位成员一起组织了面向全社区的关于COP26的直播。每天早上20分钟的直播持续了两周。

  △刘嘉桐和SMS团队同学在直播

  而在她创办的历史KAP上,她还会组织同学们讨论媒体的传播、对于自由的理解等历史、政治、哲学话题,拓展各自认知的边界。

  △刘嘉桐在历史KAP上

  拿到布朗文学相关专业和剑桥HSPS(人类、社会和政治科学)专业的offer,对刘嘉桐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未来,关注社会边缘人群,关注文化和地域差异,关注时代发展和变迁,一直会是她的方向。

  用六国语言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钱泓谕

  9年级加入鼎石

  已被牛津大学录取

  5岁的钱泓谕,在幼儿园里接触到了法语、西班牙语和英语,从那时开始,他的生活就和语言再也分不开了。

  △钱泓谕的西班牙语老师在教他做西班牙菜

  1到8年级的每天下午,他都会到家附近的塞万提斯学院和法语联盟文化中心学习语言。

  2013年,还在读小学的钱泓谕成为获得法语A2和西班牙语A1等级最小的中国考生。

  9年级时,他自学了西班牙语和法语的AP课程,获得了满分5分。去年6月,钱泓谕通过了西班牙语C1考试,这相当于西班牙人的母语水平。

  △钱泓谕和他的同学老师们

  不仅是自己学习,钱泓谕也非常乐意把所学分享给更多人。去年,在鼎石的CAS(活动、创造与服务)项目中,钱泓谕和同样学过西班牙语的乌克兰同学Oleksiy Alex Chalyi一起,线上为40多位乌克兰学生教授西班牙语。每两周上一次课,坚持了一年多。

  他也在不断应用语言的过程中,探索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

  9年级

  钱泓谕开始在《中国日报》实习,担任英文和中文编辑;

  11年级

  他成为了一名TEDx翻译,在中英西法四国语言之间切换;

  2021年

  他参加了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用法语知识类比解开了Ndom(跨新几内亚语系Kolopom语族的一种语言)的计数系统,获得了个人金牌;

  去年暑假

  钱泓谕又参加了先锋学者项目,和美国一所文理学院的教授共同研究非洲的反种族歧视,探讨他感兴趣的文化话题。

  △钱泓谕的金牌,鼎石也是语言学奥赛考点

  4门语言还不够,在准备牛津大学的入门考试时,钱泓谕又自学了两门语言:意大利语和葡萄牙语。对他来说,因为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共通性,所以学习新语言并不是一件难事。反而又给他打开了两扇窗。

  “未来,我希望能做去联合国做外交官。语言对我来说是一个能帮我了解到更多人、凝聚更多人的工具,我期待能对更多不同的文化、历史和人类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继续去做富有创造力的事情。”

  △练就了扣篮技能的钱泓谕

  顶尖牛娃原来都有这些共同点……

  听完三个学生的故事,相信你已经能看出一些为何顶尖大学青睐他们的原因。

  如果要总结他们的共同点,鼎石的大学升学辅导老师Yanni、Sonja以及大学升学辅导总监Percy看来,那就是:

  01

  他们都很清楚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并且独立、成熟,为自己负责。

  他们并不是为了分数和名校而学习,更多的是在鼎石探索“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而最后的录取只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02

  他们的志向和兴趣比较明确,一路坚持得很好。

  像陈雁之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投入,刘嘉桐对于文哲和社会领域的关注,以及钱泓谕对于语言的不断学习,都是长期的坚持;

  03

  他们看到问题,都会想着如何去改变。

  很多成年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但这群孩子们却有很多能量,不断挑战自己,在疫情等各种困难的情况下,做成了很多事情。

  而在这个过程中,鼎石的氛围和资源,帮助了他们自由生长、自身潜力得到充分发展。

  三个学生都提到,在鼎石,给他们最大帮助的就是老师和同学们。

  陈雁之说--

  “本来选择‘自然保护’这个方向的学生并不多,我总有一种‘单打独斗’的感觉,但当我在鼎石主动寻找资源时,发现其实有那么多人愿意帮助我。”

  比如科学老师Sindhura Mahendran帮助她申请到了中蒙国际学校协会(ACAMIS)9000多元的经费,用来购买红外摄影仪;曾经的个体与社会教师雷瑶老师,指导并帮助她运营观鸟社团;还有很多老师都给了她鼓励和支持……

  △陈雁之和鼎石的老师和同学在一起

  鼎石同学之间也在彼此帮忙。去年的毕业生、如今已在牛津就读的学姐刘今雨和陈雁之一起策划了校外的动物保护展览;

  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学习交互设计专业的学姐魏逸晨,曾协助陈雁之制作豹猫纪录片;参与鼎石校内“野生邻居”的有十几位同学,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到动保的活动中。

  “鼎石真的是一个非常温暖,能够互相帮助,给予很多支撑的社区。”陈雁之感慨。

  △陈雁之在策划华北生态系统的展览

  刘嘉桐特别提到8年级的英文老师Miss Myrisi。当时的刘嘉桐还不在英文母语班,需要英语支持,Myrisi老师在课后就带着她一起读简·奥斯丁的书,给她分析书中的人物塑造、场景设置等。

  “这样的共读和讨论对我的影响太大了。后来我读完了所有奥斯丁的书,也由此培养了我对英语的兴趣。我的英文从刚入学的4级,到8年级的5级,后来又升到最高的6级,成长很快!

  我也真的很欣赏鼎石的每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在意,以及营造出一个非常友爱、关怀、尊重的氛围。”

  钱泓谕9年级开始在鼎石的寄宿生活后,就很少有时间去塞万提斯学院和法语联盟学语言了。但好在,鼎石的老师们也来自于世界各地。

  比如他去年的指导老师Christophe Gigon是比利时人,钱泓谕经常和他用法语聊天;9年级的个体与社会老师Jorge Durango讲西班牙语,今年钱泓谕还和老师分到了同一楼层,两人见面几乎都是讲西班牙语。

  在钱泓谕准备牛津考试期间,Jorge老师还帮助他讲解西班牙语法题目。

  △鼎石社区丰富多彩的寄宿活动

  其次,是鼎石丰富的课内外活动。

  zhenbang

  课堂内

  三位学生提及了很多他们印象深刻的课程。陈雁之说,她上过一堂生物课,通过解剖小白鼠,来了解动物器官的运作。还有一堂世界文明史课,老师是历史学博士,引导学生们从音乐角度解读一些历史事件,“这是一个非常新奇的视角!”

  刘嘉桐补充道,一次10年级的世界史课上讲到巴黎和会,老师让学生们每人代表一个国家,研究该国在巴黎和会上的立场。

  “我当时代表的是澳大利亚,在做了充分准备后,我像一个真的外交官那样,在模拟和会上和对手针锋相对。当时真的有处于历史中的感觉。会后我也做了反思,更加了解一个历史的重大决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背后的因果关系。”

  还有鼎石特有的“中国主线”课程中的艺术课上,“我们曾学习做过青铜器的器型、陶艺瓶子,动手做加学知识,让我们更了解中国传统艺术背后的文化底蕴。”

  在这样启发性的课堂里,孩子们对于学科的兴趣被充分点燃,也为将来找到自己独特的学术道路奠定了基础。

  zhenbang

  课堂外

  鼎石的课外活动同样非常丰富。陈雁之从6年级开始,就是学校足球队、排球队的成员,后来还当上了两支校队的队长。到了赛季,队员们每周每个项目都要坚持训练2次,一直持续到12年级。

  一路运动,陈雁之不仅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学会享受运动,还学会了在场上如何鼓励队友,在场下如何安排训练时间、找企业拉赞助。“这两个运动对我的意义已经远超运动本身。”

  从小学音乐的陈雁之,也是校乐队圆号手;在疫情期间,还曾谱写过交响乐曲;对画画、设计感兴趣的她,一度有一个当建筑师的梦想,希望以后做自然保护的时候,也能设计出减少碳排放的房子。

  刘嘉桐课余喜欢打网球、下国际象棋、参加戏剧演出。她曾是《仲夏夜之梦》、《时间的褶皱》等剧目的主导者和主角

  △在戏剧《时间的褶皱》中,刘嘉桐扮演了女主角Meg

  内向的钱泓谕高中三年都是篮球队成员,还参加学生会的服务委员会,参与主办了很多慈善误会、Color Run等活动。

  △钱泓谕参加篮球比赛

  “鼎石无论是学术课程还是课外课的选择都太丰富了,最大化地鼓励我们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

  这里有一个非常多元、开放的环境,在初高中学习生活之外,我们还能投入很多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有那么多老师同学的互相支持,真的挺难得的。”陈雁之说。

  △陈雁之和排球队员的合照

  鼎石的“反内卷”

  在申请的关键期,哪怕是最顶尖的学生都曾经焦虑不已。

  比如刘嘉桐担心,要不要迎合学校的喜好来呈现自己的形象、调整活动列表。陈雁之焦虑的是,虽然她有很强的动物保护经历:

  “但我没有任何竞赛奖项、也没有去英美参加夏校,甚至连科研也不是刻意去找的,而是同投放红外相机、收集数据的NGO进行的研究。所以看到别人做很多活动,自己还是会被影响。”

  对此,“反内卷达人”Percy老师经常用一句话就点醒学生们。

  “老师告诉我,Be yourself and you will stand out(做你自己,你会脱颖而出的!)让我一下子就清楚了,并不需要迎合学校的喜好,重要的是一定要做自己,呈现最真实的自己就会成功。”刘嘉桐表示。

  而对陈雁之的问题,Percy老师强调--

  “申请并没有说一个学生必须参加什么活动;或者某个活动是所有孩子必须参加的!哪怕你的活动是从0到1全新创造的,只要能向大学展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都是可以的。”

  人人都说今年申请“卷”,大批中国学生被拒,可在Percy老师看来,今年从录取数据来看,并不是“最难申请季”,但为什么很多学生觉得难和卷?

  “我认为是因为疫情三年,学生们没法出国探校,在不了解学校、对自己定位不准的情况下,最后“盲选”了不适合自己的大学,所以看似被拒绝的学生多,其实这些人恰恰是不合适、不匹配的申请者。

  所以在鼎石,我们限制申请学校的数量——越困难的时候越要做正确的事情。与其申请很多不适合的学校,不如注重质量、做好功课,对每所学校了解得更清楚,在每所学校的申请上多花时间。这也是鼎石帮助学生‘反内卷’的方式之一。”

  Percy老师最后向我强调:除了今天介绍的这三位学生,鼎石今年近110名毕业生其实都值得大书特书。每个人都取得了自身的突破!

  “我希望未来的家长和学生们不要仅仅看到这些成功故事,让孩子一定要进入某所顶尖大学,才能证明孩子和自己的成功;而要更关注孩子是不是在高中过得充实、快乐,是否真正得到了成长。这才是鼎石教育的核心。”

  原标题:《追踪鼎石6届毕业生,拿下普林斯顿、耶鲁、牛剑的他们,原来也曾是普娃!》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