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苦不怕,但这些乱象,却严重影响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现在乡镇(街道)基层干部是越来越难干了,每天不停止的迎检,开会,写材料,节假日值班值宿,一些重点时间值班,防火,防讯,防秸秆种类繁多都得值班,更有甚者正常工作日全员上班,也要求值班室24小时待岗。乡镇(街道)基层工作杂乱而繁忙,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的政策最终的执行落脚点在于乡镇(街道)基层,乡镇(街道)工作直接服务于人民群众,好像没有什么大事,但是小事不解决未来必出大问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可见基层工作在全部工作的重要性。

  

  而现在基层却出现很多三十五岁等退休现象。这是只存在于乡镇干部群体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如果三十五岁左右能升到正科级的位置,如书记、镇长、人大主任,表明政治上还有上升的空间,就会专心致志奔仕途,工作劲头足得很。如果三十五岁左右没有升到正科级,就觉得政治上没有奔头了,就产生了"等退休"的"小老干部"心态,开始"混日子",一直混到退休。

  

  基层多干活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出在晋级提拔上。往往出在年底,要评优,要推荐干部,要提拔重用了,多干活的老实人不好意思找领导“一跑二要三折腾”,也不善于“东拉西扯跑选票”,提拔永远轮不到你。派到基层的很多都是领导身边人,到基层锻炼两年回去继续提拔。还有没关系的干死了,提拔也不会到你,口罩期间某个街道副主任防控没日没夜忙防控,2个月没回家,疫情结束了,提拔干部时候从区里空降了一个来,占用了街道的名额。如果能者只是多劳而不多得,到头来还是要拼选票、拼脸熟悉、拼关系、甚至拼爹,那样下去,能者就会慢慢变成忍者,就会变成职场上的老油条。

  

  现在要求干部年轻化,现在很多乡镇的领导班子成员都很“年轻”,其中三分之二是新提拔的,不少副职是从县直机关下来历练的。领导的秘书或者是身边的培养对象,而这些年轻干部也许有着高学历、高的能力。但是绝大多没有经历过基层工作应急处突能力严重不足。对基层的不了解,导致在工作乱指挥。为了掩饰自己业务能力的不足,就会让基层工作人员提供各种无用的数据和报表,来证明自己完成了工作,将来出事时候好为自己开脱。跨专业、跨领域任用干部,在基层并不少见,但应该慎之又慎。在有些地方,专业岗位成为个别领导安插“自己人”的自留地。此外,“半路出家”的干部“掌舵”专业部门,应当在专业技能方面补短板,否则很容易对工作起到反作用。

  

  

  属地管理本是‘谁主管谁负责’的意思,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管理好属地范围的事务,本是非常正确的导向。但是现在却断章取义,不提‘谁主管谁负责’只说“谁的地方谁管理”。市县职能部门以属地管理之名,把责任推给基层,而实际上乡镇街道既无权力又无能力承担,导致基层治理出现不少薄弱环节。属地管理有时候成了推卸责任甩锅的好借口。属地管理的权责不对等,很多时候基层是只有责任,没有权利,每天忙的屁颠屁颠的,有功劳时候没有你,有苦劳时候也许偶尔会想着你,但出了事情要“背锅”时候是必定有你。有些执法部门,应该亲自执法的事,开个会,出个红头文件,马上执法队变成督导组,督导社区落实属地责任。房管局里要开展创城,不去用实际行动开展志愿服务,开个会,出个红头文件,马上变成督导员,拍些照片督导社区完成整改。文件里主要是如何督导问责属地社区,全民参与劳动,变为全民督导社区。基层为了不背锅只能想方设法去完成,哪怕弄虚作假。

  

  以上三种因素严重影响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希望相关部门重视并能加以改正。

  本文只是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注:我是白水,以我之眼,明你之心,觉得写的不错的点点赞,关注转发一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