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报道!C9高校,实现重大突破

  近日,由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长客)研制的国内首套高温超导电动悬浮全要素试验系统完成首次悬浮运行。本次悬浮运行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高温超导电动悬浮领域实现重要技术突破,为推动超导电动磁浮交通系统工程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金之俭教授领衔的应用高温超导研究团队深度参与该悬浮试验系统的研发。

  此次的高温超导电动悬浮系统具有高速、安全、绿色、智能、舒适及环境适应性强等优势,适用于高速、超高速和低真空管道等运用场景。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交大团队参与研制的

  我国首套高温超导电动悬浮试验系统

  (图源:央视新闻)

  电动磁浮列车系统的关键,就是磁动势可以达到几百千安匝的车载高温超导磁体。上海交通大学青年教师吴蔚副教授基于高温超导无源闭环线圈等关键技术,联合中车长客开发了“可全断电动态运行的车载高温超导磁体”。该磁体为本试验系统提供了高性能的悬浮、导向和驱动磁场源。为了配合车载超导磁体产生悬浮力和导向力,需要对地面线圈、起浮速度等问题进行准确分析,交大青年教师李小汾副教授开发了三维快速建模方法,通过对车轨线圈耦合系统的精确建模,成功实现了本项目的悬浮力匹配设计。

  

  交大吴蔚副教授代表项目团队

  就该系统科学原理与部分关键技术

  接受央视新闻频道采访。

  (图源:央视新闻)

  在系统研制的过程中,联合工作团队克服了磁体系统状态误判、线路断电、励磁失效、意外失超等多种困难,在世界上继日本山梨测试线之后,第二次实现了基于车载高温超导磁体的电动悬浮运行,也是第一次全高温超导的电动悬浮运行。

  与其它超导电动悬浮系统相比,本系统全部车载高温超导磁体在车辆运行时是工作在全断电运行状态下,且经过专家组现场测试,可以维持1小时以上。全断电车载运行的概念由韩国铁道研究院在2018年12月首次提出,而在世界上真正第一次实现全断电状态下的车载运行是在本试验系统中。这一重要突破,极大地提高了悬浮列车在突发故障状况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超导电动磁浮交通系统由车辆、轨道、牵引供电、运行通信等系统构成,是未来我国构建超大城市之间、发达经济圈之间快速运输通道的重要选择,可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前身可溯源至1908年的电机专科,享有中国电气工程师“摇篮”的美称,是交通大学创建最早的学院之一。学院在百年发展过程中,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厚植学科基础,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协同优势,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大电类学科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重要技术领域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秉承“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谭家华教授团队牵头、六家单位“二十年磨一剑”共同研制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获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2020年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荣获国家科技奖8项,其中1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奖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二;以第一完成单位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7项,位列全国高校第三;2021年度卓越论文数达7104篇,连续六年位列全国第一;2022年Nature、Science、Cell等顶尖杂志的论文发表实现重大跨越,发表NSC论文43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20篇,再创历史新高;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等智库资政启民,影响力日益显现;立足上海,辐射全国,李政道研究所、张江科学园建设稳步推进,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