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号细则日,百花争艳时,沪《实施意见》对基础教育马太效应说不

【关于Andy韩】

"择善而学"号主及原创作者。魔都从事教育工作十余年。英语教学10+年,奥数8年,古诗文9年,魔方3年。幼升小及小升初"一对一"择校咨询9年以上,成功指导帮助众多学生升入理想学校。现场讲座五百场以上,听众人次过万。常年收集整理沪上名校各种资料。

因为“择善而学”这个公众号坚持Andy韩的原创,所以迄今为止,除了广告之外,没有其他文章、政策、重要通知的全文转载。

因此即使明知转载今天的新闻更迅速更能抢先一步吸引眼球,但想想还是情愿后人一步地发一些读后感吧。

今天,2020年1月23日,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公布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是在去年,也就是2019年7月上旬就发布的。全文总共6500多字,包含六大条,26小条。其中第17小条,就是家长最最关心的“摇号”,具体如下:

17.完善招生考试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健全联控联保机制,精准做好控辍保学工作。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高中阶段学校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政策,公办民办普通高中按审批机关统一批准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和方式同步招生。稳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不得制定考试大纲,不断提高命题水平。

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

今天上海发布的是关于去年七月发布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其中关于家长最为关心的摇号的阐述如下:


简而言之,上海在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大计之路上的是绝对坚定,不落人后的。

关于今天的这个实施意见,微信好友、微信群、知识星球以及一众岁末年初互相祝福的家长,齐齐又来布置作业了——Andy,你怎么看?

怎么看,带好口罩眨眨眼睛仔细看呗,你们现在好了,提问越来越粗糙了,连具体问题都懒得想了,直接“提纲挈领”了。

关于摇号,我越殂代疱地替家长拟了几个问题,自问自答,以供参考。

提问1:今天出台的《实施意见》是家长望穿秋水的《细则》吗?

回答1:不是,今天的《实施意见》是上海对于去年国家教育大计的一个拥护支持的表态。具体摇号的细则,尚未公布,但大家可以从今天的《实施意见》里看出上海对于落实国家大计的决心。

另,上海市教委公布《2019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日期在大约在2019年2月1日;

2018年1月19日,“上海教育”发布了《2018上海教育要做哪些事?重点是这50件》,提到了当年大家最为关心的“公民同招”,然后在2018年3月初《2018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即“公民同招细则”),以上几个时间点,供大家参考。

提问2:以录取人员而论,“摇号”与“公民同招”政策实际大约会影响多少孩子的择校取向?

回答2:全国的数字,我不了解。就上海而言,我估算的答案是直接影响择校的大约13%左右。换句话说,大概八分之七的孩子没有直接影响择校,但会因为摇号提升了公办民办教育资源的均衡,而获益于这方面的积极影响。

“摇号”与“公民同招”政策虽然是面向全国所有的适龄学生的,但实际并不是影响所有的学生。尤其是那些,本来就有了理想的学区房的孩子。

如果没有摇号,根据2018年和2019年两次幼升小“公民同招”政策的影响下,报考民办人数与实际录取人数之比,已经由原先的三个或四个里录取一个,降低到了3个里面录取两个。

在2017年,差不多每100个适龄孩子有22个报读民办,

但到了2018年,受“公民同招”政策的影响,大约每100人之中,只有 11个孩子报读民办。

2019年的数字,基本与2018年持平。

在民办计划招生人数没有大变化的前提下。民办的录取率几乎提升了一倍。

假设今年在“摇号”与“公民同招”双重政策的影响下,民办录取率就算与前两年持平。这也就意味着。参加民办摇号的孩子中,每三个人中,大约有两个人可以摇中上民办。中签率大约在66%。这个比重应该还是挺高的。

当然因为各民办学校受追捧度不一样,全市排名前三十的学校,中签率可能要低很多,反之一些人气略逊的民办,中签率会高于三分之二。

假设2020年适龄孩子还是18万左右。依然有24000人报读民办,然后有16000人,最终录取。另外八千人回归公办。

这八千人中,有一半的人本来凭借实力也未必能通过“大面”被录取。而真正有实力通过大面能被录取,又因为运气问题回归公办的孩子,其实也就四千人。这些人的公办,也意味着成全了另外4000个实力也许逊色一点,但摇号中签入学的孩子。

以4000人相对18万,占比大约是2%左右。

另外那些因为买了比较好的学区房,而放弃摇号或者公民同招的人数——参照2017年的22%与2018年的11%,大约有11%的差别(但这11%里面也有一部分就算不放弃大面,也未必就能考上)。

2%+11%=13%

所以我认为,摇号与公民同招的政策,真正影响的,大约也就是每届人数的百分之十三左右,以2018年的18万幼升小人数而言,差不多是2.3万人。另外八分之七的孩子影响不大。

提问3:主流为啥要出台“摇号”与“公民同招”政策,这样的政策对中国教育的后续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与意义?

回答3: 其实这么高大上的问题,我一介草民,本来不该随便置喙妄评。不过“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可算是“匹夫有责”。2019年7月初,摇号“诏书”甫下,我曾经写过一篇心得体会:摇号是主流用心良苦均贫富,优秀是父母望子成龙舐犊情。今天我再姑且试着谈谈读后感: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一则寓言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一个国王在出门远行前,叫来三个仆人。国王给了每人一锭银子算作是启动资金,让他们各自去做生意。后来国王远行归来,把这三人叫来了解他三份天使投资的实施情况。仆人甲启奏:“陛下,您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回来。”国王大喜,遂奖励甲10座城邑。

仆人乙回禀:“陛下,您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国王满意,于是奖励乙5座城邑。

仆人丙报告说:“陛下,您给我的1锭银子,我生怕丢失一直包在手帕里,不曾拿出来。”

于是,国王命令将仆人乙的1锭银子赏给仆人甲,说道:“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首提“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这个术语。他老先生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所借用,反映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其实大家有目共睹,“马太效应”这种两极分化的效果,在当前我们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中,体现的越来越明显。

设若你作为家长,家里面两个孩子,一个先天身体棒,学习好,智商高,颜值高,学历高,工作体面,收入丰厚;另一个娃身子骨弱,学习智商颜值都一般,工作上也一直不稳定不得志,还时常失业。你作为手心手背都是肉的父母,你会怎么做。

学校是国之重器,不分公立私立;

学生是国之未来,无论民办公办。

主流的大计,就是不让社会任何角度的马太效应急剧增加,尤其是在最应该尽量体现公平的基础阶段的教育资源。

我妈妈一直很喜欢诗词歌赋。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有次周日晚上从外婆家坐

公车回家,路上她给我念了一副对联。

我一听觉得奇妙绝伦,顿时对对联产生了兴趣。那副对联后来我依稀记得在电视剧《聊斋》某集的一个桥段里也出现过: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谁是摘星手?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我乃探花郎。

因着这幅对联,让我知道了众花各有花期,牡丹芍药甘菊腊梅,每种花开的日子不同,但各有各的灿烂。

孩子们其实也一样,各有各“花开在眼前”的绽放花期。

每年入学的孩子里,会有因为出生日期不同而使得孩子发育发展程度不同。

成年人36岁与37岁相差可能不大,但孩子六岁与七岁的差别其实不小的。

让相差近一岁的小孩子同场比赛,其实也有一些无法抹平的先天差距。如是,摇号不失为比较公平的选择之一。

基础教育阶段,让马太效应越小越好。


欢迎关注"择善而学"微信公众号(ID:gh_1da727528a0c),了解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