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特殊教育教师落实《指南》的职责与担当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简称《指南》),这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教师是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促进特殊儿童最大限度发展的核心要素,应从自身出发,对标对表《指南》要求,切实推动《指南》落地生根。
第一,落实《指南》对教师素养的要求,以师德为先整体提升特教教师专业水平。《指南》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内容,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视教师专业成长。广大特殊教育教师应该按照《指南》的相关规定,提升自身的特殊教育素养,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应关心热爱特殊教育,尊重关爱特殊学生,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和恒心,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二是加强专业能力建设。教师承担着教导学生、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引路人角色,其自身素养会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要通过学习、实践以及反思等途径,重点提升自身的特殊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能力,推进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相融合,承担随班就读工作的教师还应认真学习融合教育相关知识技能,提升融合教育专业素养。三是加强教科研能力建设。教师要主动参与跨区域教研、校际联合教研、普特联合教研、特殊教育专题教研等活动,不断提升教育评估、教育教学、学习环境创设和家庭教育指导等能力,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第二,落实《指南》对学生发展的要求,以学生为本加快促进特殊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指南》要求,尊重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以适宜融合为目标,使特殊儿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掌握适应未来发展所需基本的知识技能,努力将特殊儿童培养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国家有用之才。特殊教育教师应落实《指南》要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在精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注重全面发展、潜能开发、缺陷补偿。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特殊教育教师要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明理守法讲诚信、勤劳笃行乐奉献,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心理品质、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二是优化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特殊教育教师要根据特殊学生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启发式、探究式、直观性的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了解有效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特殊学生掌握适应未来生活和发展所需的学科基本知识、基本的生活和职业技能。三是推进融合教育,注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特殊教育教师要积极创设融合教育教学环境,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差异教学与个别指导,注重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融合,帮助学生加强针对性康复训练,并将训练内容与实际生活、教育教学相结合,提升特殊学生在动作、感知觉、认知发展、沟通与交往、情绪与行为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落实《指南》对协同育人的要求,以家校社合力为特殊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指南》强调,要健全特殊教育工作机制,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师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进学校、家庭、社区形成有效育人合力。一是主动密切家校沟通。特殊学生的教育教学更需要家庭的理解、支持与配合,特殊教育教师应该与家长建立定期的、密切的、深入的联系,积极向家长关心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及健康状况,与家长共同探索有效的家校共育途径。二是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应该主动向家长宣传并做好政策解读,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遵循特殊儿童成长规律和特殊教育发展规律开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家庭特殊教育指导,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帮助家长转变不科学、不正确的观念。三是积极争取社区帮助。特殊教育教师要积极争取特殊儿童所在社区的支持,借助社区的平台与资源,更好地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合力,为全社会关心支持特殊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王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