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拜登就华为事件闹大了
文/文学科技社
2022年,华为的研发投入达到1615亿元,是中国研发投入最多的科创企业。随着老美限制的升级,华为的研发投入也在增加,在高额研发的投入下,华为在操作系统、硬件、软件三方面都在加速实现国产替代。
老美原本希望通过限制出货来打压甚至彻底打垮华为,但是华为却通过了一次次的考验。不仅如此,华为取得的成果也让国内相关企业有了国产替代品。以后就算老美不再对我们实施禁售,中国企业也多了选择,不用再依赖进口产品,所以外媒评价,拜登就华为事件闹大了。
华为鸿蒙的进发
几年前,在华为刚被列入“实体清单”时,有人预测华为只能活三个月。但是华为却拿出了自研的“鸿蒙”系统,一个以硬件为主的手机生产商,却开发出了自己的系统,一时间让人惊叹不已。
鸿蒙问世之初,伴随着许多质疑甚至挖苦,但是华为不断对其进行迭代,鸿蒙的市场占有率也在逐渐回升。截至2022年底,全球总共有超过3.2亿设备搭载鸿蒙OS,而全球移动设备总量约35亿台,鸿蒙的占有率估算超过9%,四年时间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相当优秀了。华为高层表示,一个操作系统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6%,才能真正“成活”,鸿蒙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了。
华为鸿蒙系统
不同于安卓和苹果操作系统,鸿蒙系统是开源的,而且除了手机和平板电脑,还支持电视和智能家居设备。华为把鸿蒙的代码发布在开源社区上,这样每一个企业客户都能在其基础上进行再开发。华为把系统命名为“Harmony”,寓意和谐,目的就是为了让同行也能加入鸿蒙系统的开发建设。
分享共建,而不是设置壁垒,是鸿蒙系统能够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除了日常电子设备,中国企业正在进一步扩大开源鸿蒙系统的应用,比如尝试将其搭载到无人机上,还有企业研发出了“开源鸿蒙云收费站”。经过四年的迭代,手机鸿蒙系统的流畅度已经不亚于安卓系统,消费者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目前,搭载鸿蒙系统的设备数量仍然以每天100万台的速度增长。未来,鸿蒙不仅会存活下来,还很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三大操作系统。
手机鸿蒙OS
硬件方面“硬核”突破
作为电子设备起家的华为,在零部件替代方面同样“硬核”。过去的三年里,华为实现了13000多元器件的国产替代,4000多块电路板实现换板开发。在芯片方面,麒麟芯片在受制裁之前已经有了和苹果掰手腕的水平,目前美国高通只能代工其4G型号。但华为转而寻求和中国企业中芯国际合作,实现了5G功能,并且应用到了Mate 60和P60两种新机型上。
近日,中芯国际在实现14纳米芯片量产后,又实现了12纳米芯片小规模量产。未来,通过FinFET N+1技术,中芯国际还可能实现7纳米制程,华为也有希望借此让麒麟芯片再度崛起,重新拿回高端手机市场。
华为麒麟芯片
除了芯片上的突破,华为还从去年开始在手机上应用了自主研发的昆仑玻璃。这种材料是在玻璃中加入了金属氧化物,使得玻璃晶体排列更紧密,硬度更高。昆仑玻璃最多可承受32千克的重压,也是目前唯一的能够对抗康宁大猩猩玻璃的国产玻璃,也可以算华为最“硬核”的突破了。
昆仑玻璃
软件研发同样不能放松
今年3月的华为年报发布会上,华为宣布基本上实现了14纳米EDA软件的国产化,而这也有望打破国外企业在这方面的垄断。华为原本也依赖国外的EDA进行芯片设计,但华为从2018年就开始参与到EDA软件的开发上来。EDA软件的国产替代,不仅让华为在芯片设计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还促进了中国EDA软件的研发。
EDA软件界面
近期,华为还将推出自己研发的“MetaERP”(企业管理)软件,它采用的完全是自研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这也说明,华为已经在软件开发上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现在的华为不仅是操作系统提供者,也是软件开发商,未来软件业务可能成为华为重要的营收增长点。更重要的是,华为研发出的软件和鸿蒙系统一样可以提供给其他中国企业,作为一种替代选择,避免被“卡脖子”。
未来,华为还将继续进入新的领域进行开发,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发“盘古大模型”,总之,不但不会被老美的制裁打倒,反而越挫越勇。
总结
华为扛过了老美的几轮制裁,凭的是多年来进行自主研发。未雨绸缪地开发了鸿蒙系统,和其他中国企业合作研发EDA设计软件。高通由于禁令的限制,只能代工华为4G芯片,但华为和中芯国际合作,实现了5G功能。华为目前已经在操作系统、硬件、软件三个方面实现多项突破,更重要的是,华为的成果是联合其他中国企业和高校等科研单位实现的,让中国的半导体业加速国产化。原本中国的半导体制造企业,为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喜欢进口国外产品,但老美的禁令让国内企业不约而同地转向国产替代,因为这样起码不会被突然“断供”。华为的事情被老美闹大了,现在算盘落空,无法收场的反而是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