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成就都由平凡书写 每一个奇迹都由奋斗创造

  为北斗卫星导航打造“位置数字底座”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集体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供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导航和定位成了必备的工具,我们不仅能实现精确的定位,也可以在出行的同时获得实时路况,进行最优的路线规划。

  北斗星通是我国最早从事导航定位业务的专业化公司之一,致力于推动北斗向民用领域开放,是国内首家取得国家北斗分理服务资质“北斗一号”的企业。成立于2000年的北斗星通因“北斗”而生。20余年来,北斗星通伴“北斗”而长,推动并见证了我国卫星导航及相关产业发展。今年,北斗星通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坚持自主研发 创新成果不断

  4月24日下午,刚刚忙完会议的第五亚洲,马不停蹄地回到团队的办公区,和团队的成员们讨论起近期研发项目的进展情况。第五亚洲是北斗星通的一名算法工程师,作为北斗星通研发团队中的一员,20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北斗系统建设与应用多个项目的研制工作。

  “我们主要的工作是导航定位这方面的软件,把数据加工完以后,根据一定的算法,就把这数据做成一个对用户有用的数据。用户根据自己的数据和我们的数据结合起来,提高自己定位的精度。”第五亚洲介绍:“我们做的工作最终的目的就是为用户提供一个更高的精度、更准确的位置、更稳定的一个定位服务。”

  始终瞄准科学技术最前沿,深入钻研专业技术技能,第五亚洲和同事们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出色完成了多项重大工程任务。经过多年的努力,第五亚洲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先后荣获首届海淀园“创新工匠”荣誉、第九批首都市民学习之星、“首都最美劳动者”“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而且还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而其实,在北斗星通,有着一群像第五亚洲一样的“奋斗者”们,他们为北斗系统建设与应用默默耕耘着。

  在北斗星通众多研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北斗星通陆续自主开发出了90纳米、55纳米、40纳米、28纳米、22纳米的卫星导航定位芯片,改变了国内长期无“芯”的状况,打破了高精度测量、导航、授时等多个领域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推动了北斗应用的发展。

  同时,北斗星通自主开发的“多系统多频率卫星导航定位关键技术及SoC芯片”成为首个入选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北斗芯片科技成果,自主芯片、模块、板卡已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地位,产品广泛应用于无人飞机、汽车、精密测量、国防装备等领域。

  加速打造“云芯一体化”业务模式

  一直以来,北斗星通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合作创新、集成创新,以推动北斗产业化应用,助力我国导航产业发展为己任。目前,北斗星通已经成长为业务遍布在北京(总部)、深圳、上海、嘉兴、重庆、宿迁、加拿大温哥华等地的国际化产业集团。北斗星通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获评北京市第一批“隐形冠军”企业,中国地理信息百强第一名,北京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单位,北京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百强榜单第五名;获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等荣誉。

  “目前,我们的业务主要布局涉及到位置产业的芯片、云服务、天线、惯导、汽车、智联五个方面,基本上涉及了卫星导航产业的各个领域,号称位置产业的五子联动,现在的科研团队主要集中在这5个方面。”北斗星通党办主任、工会副主席廖仲鸿介绍:“北斗星通已成立23年,这23年中,我们经历了艰苦创业阶段、转型升级阶段、规模化发展阶段,目前正在进行高质量发展阶段,公司成功开发出一系列首创意义的核心技术产品,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如今,进入智能化时代,定位导航技术等提供的时空信息已成为我们生产、生活所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与支撑。目前,北斗星通正加速打造“云芯一体化”业务模式,通过多技术融合手段,构建智能时代、全球覆盖、国际一流的“位置数字底座”。

  “我们将通过技术和产品手段将芯加云两大技术融合应用,构建位置数字底座的商业模式,为用户创造价值,为智能时代赋能,用诚信、务实、坚韧,让我们的中国心超越一流,走向世界。”廖仲鸿表示。

  随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北斗产业化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未来,北斗星通将顺应用户需求与商业模式变革、技术融合发展等趋势,紧抓历史机遇,持续创新突破,开启公司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开创企业发展的“黄金新十年”,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化发展作出更多杰出贡献。(记者 王艳洁)

  以生长教育引导学生成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记首都劳动奖状获得集体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

  学校/供图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在海淀区教委的正确指导下,始终秉承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遵循着“生长教育”的办学理念。在全体教职工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下,荣获首都劳动奖状。

  探科学奥秘 亮课堂风采

  4月26日上午九点,记者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农科院校区,在教室里看到学校将科学实验室“搬”到教室里,学生头戴护目镜,用激光笔替代手电光,照射在固定反射光的小镜子上,通过光源上下移动,让学生感知入射光与反射光的角度变化。同时,学生在回到家后也会自己动手做一些小实验。“学校开展的活动丰富多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科技模型大赛,老师在科学课上给我们辅导,我在课下进行创作。主题是北京冬奥会,最后我的作品获得了一等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了创作带来的乐趣和自信。”四年级1班的张宸祎告诉记者。

  此外,学校在新时代“生长教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开设《海洋课程》。自2004年开始与海洋馆合作,开设“小小讲解员”和“海洋小课题研究”社团。“我们面向全校师生宣传普及海洋科普知识,提升海洋意识。每年‘世界海洋日’,学校邀请海洋科普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开展海洋公益活动。积极弘扬海洋文化,努力强化海洋意识,引导少年儿童了解海洋、热爱海洋、保护海洋。”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李艳征介绍。学校融汇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立足集团化办学优势,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每一名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先后获评北京市红旗学校、北京市课程建设先进学校、北京市金帆管乐团、海淀区素质教育优质学校、海淀区先进党组织、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等。

  学生变身“小农人”农耕研学趣味多

  由于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农科院校区坐落于农科院的院内,该校区已经成为学校开展教育、实施课程的实践基地。通过古籍劳动课程了解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学校又以现代新农业技术为主题设计开发了《小小新农人》课程。“《小小新农人》的课程是今年在五年级刚刚开始的,在前八节课里,有很多种植的实践活动,种植的时候能体会到农民伯伯的不易,能体会到收获的喜悦,也能体会到植物生命的成长,还有几乎平时都学不到的东西,比如我一直以为吃的玉米粒儿就是它的种子,后来发现玉米粒儿是玉米的果实。种子的发芽需要较高的温度和湿度,最好套一个塑料袋儿在上面,里面要喷上水,这样的话比较好发芽。”五年级6班庄霏潼告诉记者。

  “学校的小小新农人课程是以新农业知识为载体,设计为六个课程,构成了课程群。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能够系统的学习与新农业相关的种植技术和实验方法。课程中包括一些种植的活动、科学的小实验、基地实践、参观讲解等等,用这些方式激发学生对现代农业的喜爱,并且对于学生的兴趣和擅长的领域,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谭丞老师向记者介绍道。

  凝心聚力砥砺前行 乘风破浪再创佳绩

  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建立了旨在全面、健康发展学生的生长课程体系,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实践创新型课程三层次构成,涵盖五个领域,确保每位学生均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学校全面推行基础型课程,实现“五育并举”,同时丰富拓展型课程,优化实践创新型课程,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倡导生长教育理念。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尊重每个学生的生长规律,创造适合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自主生长动力,实现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健康快乐成长。学校在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以关注学生人格的生长为基础,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以关注学生知识经验的生长为途径,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以关注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生长为过程,培养学生学会生活;以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生长为结果,培养学生学会创造。”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刘芳介绍。

  未来,学校将以不断追求卓越为己任,继续致力于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健康生长奠定坚实基础,引导学生成为当下及未来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培养未来的国家栋梁,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记者 李翊铭)

  让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汉王智远科技有限公司核心软件部经理彭菲

  王啸言/摄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技术,是全球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坐落于中关村软件园的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王科技”),长期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和创新。近日,凭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卓越贡献,汉王科技核心软件部经理彭菲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能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我倍感荣幸,也由衷感谢工会组织和公司对我工作的肯定以及团队伙伴的并肩作战,让我可以投身人工智能行业的前线。对我来说,这份荣誉不仅仅是一份认可和肯定,更是莫大的鼓舞和动力,督促我在科研工作道路上精益求精。”彭菲说。

  专注算法研发与改进 让性能满足实际需求

  彭菲参加工作13年以来,一直从事红外光人脸识别、可见光人脸识别、掌纹掌静脉识别、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智能视频分析等多项人工智能算法的研发和改进工作。截止目前,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2项,研发成果不断应用到公司的新产品中,创造了近十亿元经济效益。此外,彭菲带头研发的多项人工智能算法还授权至公司合作伙伴,落地众多项目,进一步扩大了应用场景,涉及公安、教育、工地、安防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红外人脸识别产品升级项目为例,在我加入团队后,首先梳理了当前的首要需求:一是算法精简,降低硬件成本;二是需要算法性能提升,满足用户对于产品性能提升的需求。”彭菲告诉记者,针对这两个需求,她反复研究实验,最终实现红外人脸识别快速定位,精益求精,将原有算法提速10倍左右,后续又实现深度学习轻量级模型特征提取方案,在低成本平台实现快速的超万人底库红外人脸识别,为公司节约了大量成本,同时提高了产品性能。

  目前,搭载该算法的人脸识别产品不仅服务国内市场,还销往巴基斯坦、土耳其、印度、英国、新加坡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了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人群的需求,我还对算法进行了个性化数据采集和训练,从而使性能满足海外实际需求。”彭菲说。

  助力避免安全隐患 实现良好社会效应

  智能视频分析算法的研发和配合产品化,同样是彭菲团队的亮点内容。在该项目中,彭菲主要承担整体算法的方案设计和流程设计,对算法训练和产品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等。目前已开发出人车结构化、烟火检测、变化区域检测、人群聚集、抽烟打电话、异常行为检测等几十种算法功能,并嵌入到汉王智能视频分析平台。

  智能视频分析算法往往在一些安全领域发挥作用,彭菲对于这个项目非常关注,坚持精益求精打磨产品。与彭菲处于智能视频分析算法项目组的汉王科技核心软件部算法工程师李青欣告诉记者:“我平时负责的工作主要是抽烟打电话模块,有一次我对一项算法进行优化,觉得差不多就搁置一旁。菲姐继续研究后给我指出了好几处可以优化的点,这件事时刻提醒着我,要向她看齐,对待科研工作要一丝不苟,容不得偷懒和马虎。”他表示,彭菲在他心目当中是一个标杆,“菲姐在算法研发、需求分析、模型设计、应用逻辑的每个环节反复打磨,保证细节无误,她的工匠精神深刻感染了我。”

  “客户使用该平台自动监测初期火灾、工程车辆非法区域工作等,避免了众多安全隐患,在实战中发挥出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汉王科技相关市场负责人介绍。记者了解到,该技术目前已在新疆、四川、重庆、山西、辽宁等省市应用,实时对几千公里的野外输油、输气管线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智能化保障工作,每年能有效阻止几十起威胁管道安全、城市安全的安全事件。2019年至今,累计为国家挽回了上百亿损失,有效保障了国家财产安全,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在彭菲身上,我们看到了把每一件事情、每一项工作做具体、做细致、做扎实、做到位的认真,看到了不让事情在自己手上延误,不让工作在自己手上积压,不让差错在自己手上出现的责任,彭菲敲击键盘优化的每一行代码中,都凝结了科技工作者的劳动精神。在未来,彭菲和团队还将继续发扬劳动精神,紧跟技术潮流,坚持自主知识产权研发,提升在人工智能、数字中国领域专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民族品牌和中国技术作出更多贡献。 (记者 郭思岐)

  深耕智能化领域 做有温度的语音技术

  ——记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集体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语音组

  企业/供图在五一来临之际,全国总工会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名单揭晓,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语音组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小米人工智能实验室语音组成立于2017年1月,团队成立初期仅有4人,在4个月的时间内,上线了小米第一代语音识别系统,还公开了一篇小米在电视语音交互中端到端语音识别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展示了截至当时中文端到端语音识别技术最好的识别率。随着团队的不断成长和壮大,他们成功把智能语音交互技术、语音合成技术应用到了小米手机、智能音箱等系列。有了这些技术,公司的智能产品就像有了耳朵和嘴巴一样,倾听用户的指令和诉说并进行语音反馈。

  小米声学语音技术总监王育军向记者介绍道:“我们主要是为小米的4亿多用户提供声音交互技术,这里面包括小爱同学的语音交互技术和人人声音交互技术,比如说通话空间音频等技术。我们团队在海淀这片科技的沃土上得以快速发展,团队的很多成员都来自于海淀区的高校,有清华、北大、中国科学院等,为我们输送了非常多的人才资源,强力支撑了我们的研发工作。”

  坚持不懈 勇攀高峰

  语音技术最早起源于欧美。随着2011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华人语音的研究者和团队逐渐踏入语音技术的聚光灯下,小米的语音团队有幸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小米有世界上最大的智能设备生态网络,这些网络孕育了大量的人机语音交互需求。语音团队满足了这些真实的用户需求,还用他们不断磨砺自己的人工智能算法。从2017年至今,团队不断挑战世界级的语音研究天花板,在该领域持续创新,研发出超级拟人、语音成分分析与重建、AI作曲和编曲等技术,回馈工业界和学术界。2021年,团队负责人王育军被聘请为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审查技术专家,37篇论文被国际顶级语音会议收录。

  初心,做有温度的语音技术

  小米一直致力于中国智能设备无障碍建设。为了配合小米的无障碍体系,语音团队为听障人群开发了“闻声技术”,不但可以让设备帮听障用户“看到”其他人说话,也可以帮他们“看见”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例如警报声,敲门声等。读屏技术为视障人群“看到”屏幕上的内容。“聆听”技术为构音困难用户提供了个性化的语音识别,让他们也可以通过语音和设备交互,这项技术被提名为2021年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

  本次小米人工智能实验室语音组荣获2023年全国工人先锋号,对团队来说是一次高度的认可,也坚定了他们继续用科技服务民生的决心。小米声学语音技术总监王育军对记者说道:“在这么多科技领域的团队里面,能选中一个民营企业的人工智能团队作为优秀的集体,我们感觉非常幸运,这也坚定了我们在这个方向继续投入研究的决心。我们会继续不断打磨这些设备的耳朵和嘴巴,让他们听得更清楚,更加会表达,为更多的用户,包括具有一定身体障碍的用户和老年用户提供他们的用户价值,然后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让他们的生活也更有智能感,人人都能享受跟小爱同学交互带来的科技便利。”

  未来,小米人工智能实验室语音组将继续坚持创新,持续深耕于智能化领域,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创造更好更丰富的智能生活体验。 (记者 索悦)

  匠心雕琢筑精品 攻坚克难树丰碑

  ——记北京市工人先锋号获得集体北京建工四建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主会场项目经理部

  企业/供图北京建工四建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主会场项目经理部于2022年8月组建,现有管理人员31人,承建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号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主会场项目。

  中关村论坛项目为北京市、海淀区两级重点工程,是首都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支撑。工程建成后将成为全球创新创业者心中的“科技圣殿”和首都市民眼中的“科技会客厅”,为全球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科技创新高端国际论坛贡献力量。工程于2022年8月开工,项目部全体管理人员全身心投入项目建设过程中,从统筹规划、原有建筑拆除到现场土护降、底板、正负零战役施工,从技术引领、质量把控到安全生产,从人员配备到后勤保障,整个项目管理策划周密,管理统筹得当,协调有序,运转平安高效,得到了甲方和海淀区行业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今年,北京建工四建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主会场项目经理部荣获北京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为顺利施工创造条件

  中关村论坛项目为拆除重建项目,前期拆除过程中项目部坚持技术先行化解施工难题。其中,西侧拆除区域紧邻北京市地铁16号线,必须保证不影响轨道交通正常运行。为此,项目部多次邀请行业专家专题讨论选用静力拆除工艺,做到万无一失。项目部总工程师付鹏回忆说:“根据最终确定方案,临近地铁的区域,我们采用静力拆除方式。但静力拆除工艺比较复杂,施工周期会延长一些。为了不对整体施工进度造成影响,我们最终确定了一个24小时不间断施工的方案。最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拆除工作。”

  在拆除的过程中,项目部遇到的困难事不止一件,东侧拆除区域原有高压分界室,拆除期间必须保证颐和园、西苑医院、公交枢纽等重点单位供电需求。项目部利用GPS技术精准放线,并搭设临时防护栏杆,设置警示标志,进行特殊保护,最终在精益求精的管理之下,圆满完成带电分界室拆除任务,为工程顺利施工攻下难关,创造了条件。

  克服冬施困难保质量

  为了按时完成工期,项目部安排制定周计划、日计划,作业人员放弃休息和节假日,先后组织开展“底板战役”“春节正负零战役”劳动竞赛,锚定目标加油干,历时45天于腊月二十九冲出正负零。

  付鹏介绍:“我们的混凝土结构施工工期是从2022年11月到2023年1月,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施工过程全部处在冬季施工,最大问题是如何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我们通过加强对混凝土浇筑过程的管控,做好混凝土后续施工的保温养护及日常监测来实现对结构质量的保证。”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工程,项目采取冬季24小时不间断施工。为满足现场施工需求和提高加强混凝土施工质量管控,项目部全体管理人员和现场施工人员24小时值守,日夜巡查,测温、保温、查质量。在2022年12月初,连续三天的大风降温对施工造成了困难。付鹏记忆犹新:“我记得当时夜间最低温度是零下15度左右。当天晚上风力比较大,把维护结构的彩条布给刮开了,然后严重影响混凝土底部的一个保温措施。我们现场的管理人员身先士卒,老工长和年轻同志二话不说,直接爬上6米多高的脚手架,及时将彩条布重新进行连接固定。”

  春节期间项目丝毫不懈怠,450名建设者一日未停休,连续进行钢结构施工。在春节后首个工作日,项目部作为“按下加速键,实现一季度开门红”的受检单位,得到市领导的肯定。

  党员争先在一线

  中关村论坛项目造型独特,地上作业部分为多曲面异型钢框架结构,同时面临47.6米大跨度组合结构、21米超长悬挑钢梁等一系列高难度施工难题。项目部管理人员有效发挥技术团队力量,引入北京建工集团和四建公司“钢结构职工创新工作室”“BIM职工创新工作室”“异性结构施工职工创新工作室”3家创新工作室,确定专门创新课题,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先后在“既有建筑抗拔桩下工程桩施工关键技术”“高大、超长及不规则双曲面墙体清水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超长悬挑钢梁无支撑施工技术”“大跨度带悬挑变截面高强钢组合梁楼盖应用技术”等方面屡破难题,保证项目进度井然有序、质量一次成优。

  “我们项目一共有13名党员,党员争先恐后,不畏艰难,冲锋在第一线。为保证如期竣工,尤其在春节期间,每位党员都坚守在施工现场24小时值守。为保证施工质量安全进度,项目部团组织新成立两支生产管理型青年突击队和一支安全管理型青年突击队、一支商务管理型青年突击队,组织开展青年突击队竞赛,激发青年职工的干劲与士气,冲锋在前。”项目部副书记刘松杰说。

  此外,项目党支部还开展以“匠心雕琢筑精品、攻坚克难树丰碑”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设立党员先锋岗,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在施工生产的最前沿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项目工会组织“积极建设好项目职工小家”,从后勤保障和节日送温暖慰问等方面,解决一线职工的后顾之忧。 (记者 栗洁)

  以社区为家传递温暖传递爱

  ——记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顺丰速运有限公司中关村片区盈都营业部收派员杨敬山

  80后的杨敬山是中关村片区盈都营业部的一名普通收派员。入职近10年,凭借踏实的工作态度和热心的性格,他与社区居民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杨敬山入职顺丰近10年,一直负责片区内希格玛社区的快递收派工作。今年,杨敬山获得了首都劳动奖章。

  用心用情服务社区居民

  2020年初,疫情突发猝不及防,杨敬山迎难而上,关键时刻冲在前。在希格玛社区决定实施封闭式管理、禁止外来人员进入时,杨敬山坚守工作的同时还一直惦记着社区中那些需要帮助的老人。他第一时间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拿到小区通行证后,又动员三位同事一并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组成了4名顺丰快递小哥的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队的服务对象涵盖附近7个小区的100多户特殊群体。

  杨敬山服务的片区内几乎都是老旧小区,没有电梯只能爬楼。社区封闭期间,他平均每天要为100多户居民送菜上门、为居民购买生活物品,同时带走门口的垃圾,还要帮社区上门为9栋楼40余户居家隔离人员查体温。志愿服务队每天的工作量是正常工作的好几倍,大量的志愿服务工作让杨敬山经常忙到深夜。杨敬山在志愿队服务期间主动作为,带头建立了4个封闭社区服务微信群,只要居民有需求,就可以在群里找到快递小哥,不但缓解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压力,也为居民提供了便利。防疫物资最紧俏时,杨敬山联系找到消毒用的酒精,并自己购买了很多空瓶子,便于把酒精分送给社区居民。

  中关村街道希格玛社区服务站站长刘思雨告诉记者:“杨敬山在社区组建的快递小哥志愿服务队一直在为社区居民服务,除了日常的接收快递之外,他还帮辖区居民做一些志愿服务,尤其是疫情期间,帮老人送药等,在我们社区,居民对他的认可度非常高,社区居民和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老杨’。”

  杨敬山为社区居民服务不是从疫情开始的。在他的片区,有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家中还有一位行动不便的爷爷。杨敬山平时见到他们出来遛弯,便会主动跟他们打招呼,有时间的话,他还会推着老爷爷在小区里转一转。疫情期间他把电话留给他们,让他们需要什么第一时间给他打电话,隔几天就给老人家里送菜、送水。在顺丰干了近10年,杨敬山积累了不少经验,有同事曾建议他去跑写字楼,收派件要比服务老旧小区轻松,可他谢绝了,他舍不得社区里的邻里,舍不得大家的这份信任。

  杨敬山十年如一日的热爱快递收派这份职业,他不仅做好本职工作,还以切实行动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传递爱心。

  师带徒做榜样

  在工作中,杨敬山很热心,为新入职的同事提供很多帮助,秉承着师带徒精神,短短4年带出了15名徒弟。除了以身作则外,作为师父,杨敬山有一套“接地气”的教学理念。每一位徒弟他都平等对待,不仅教徒弟工作程序,更把他多年的收派、沟通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帮助他们成长进步。

  “老杨与我认识很多年了,他乐于助人,工作认真负责,是个有责任心和爱心的人,我们与他合作非常舒心,他对社区孤寡老人都特别照顾,给老人送药送奶送面等,对新来的同事,他们学习的新业务,老杨都会手把手、耐心地教,他还经常组织我们参加社区志愿活动。”杨敬山的同事周生栋告诉记者。

  “新”心向党

  在服务社区过程中,杨敬山主动向社区党组织提出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并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党课学习,主动向党靠拢,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不管你干什么事儿,主要是坚持。而且当我帮助更多人以后,心情是不一样的。社区老人有什么事也乐意找我,像家里漏水了、水管坏了或水龙头坏了,我都可以上门帮老人去解决,我已经把这里的居民当成我的亲人去对待。未来,我会一如既往地为社区服务,为居民服务,同时带动更多同事,更好地为广大居民服务。”杨敬山说。

  杨敬山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服务着工作片区,也在一次次平凡的快递收派工作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记者 叶林茂 文/摄)

  项目一线迎难而上的“螺丝钉”

  ——记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海房金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工程部部长韩建功

  在北京海房金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房金润公司”)工作近6年的韩建功,是一名老党员,也是公司的工程技术骨干,同时也是首都劳动奖章的获得者。安全帽、工作服、一支笔、一个本是他工作必备的“四件套”,小区实地踏勘、居民意愿调研、与社区住户面对面沟通、汇总改造需求等都是他的日常工作。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作为海房金润公司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民生工程的“主导人”,在项目部挑大梁的韩建功始终以老旧小区改造民生诉求为出发点,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同事的眼里,“一步一个脚印,用实干砥砺前行,亲力亲为毫不懈怠,用自律树立榜样”就是韩建功的真实写照。

  “未诉先办”的先行者

  “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您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给我打电话沟通。”“那家住户在改上下水方面还有什么诉求没有?”4月24日上午,记者在海房金润公司办公区的采访被一会儿一个电话打断,韩建功这边向记者说着抱歉,那边开始与电话另一边的人进行沟通协调工作。

  在后面的交流中,记者了解到,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综合、细致、复杂的系统工程,且存在建筑物老化、公共设施陈旧等问题,尤其楼体保温性普遍较差,居民想要改什么,项目部应该怎么改,是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刚刚是一位住户对自家改造提出的一些问题,有的是我们来做,有的是我们配合街道来做,每天这样的电话都会很多,在街道、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齐心协力把老旧小区改造改到群众心里去。”韩建功放下手机向记者讲述了其中的缘由,“居民诉求各式各样,有些住户对我们的信任度不如业委会或居委会,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配合居委会、业委会去做居民的沟通协调工作,效果要好得多。”

  “您记一下我的电话。”这是韩建功在与居民沟通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每天接居民诉求电话得有几十次的他不厌其烦,每次沟通都耐心细致,遇到对政策不理解的居民甚至电话解答长达2个小时。“老旧小区改造有一个特殊性就是带户作业,所以沟通协调的工作会占相当大的比例。”韩建功说。

  在他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海淀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接诉即办服务卡”,上面印着韩建功的联系方式。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张便民服务卡,却是一张“连心卡”,为海房金润公司与居民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畅通了交流渠道。“我们会在项目部接待点、居委会、物业等发放一些服务卡,张贴服务接待电话的海报等,为的就是让居民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与我们进行沟通,避免中间传达上有理解上的偏差或遗漏。”韩建功说。

  项目部迎难而上的“螺丝钉”

  在做完一系列的工作安排后,记者跟随韩建功来到育新花园小区,进行实地巡视工作。“扬尘有点大,记着让员工洒点水。”“这块有墙外立面的高空作业,禁止让居民通行。”“工人的安全帽施工作业期间一刻也不能摘。”

  在育新花园北区,记者看到,项目工地上一片忙碌景象,建设者们分工有序,紧锣密鼓推进施工进度。有的在进行楼道窗户的测量和更换工作,有的在进行楼栋外立面作业。韩建功介绍,楼层保温是老小区改造的一项重要工程。工人目前正在做的是对墙面破损进行铲除等基本处理,再进行保温板的粘贴,抹灰找平、刷底漆及面漆等。

  “他负责我们这个小区的总体协调,每周都会过来我们这边巡视几次。现场遇到什么突发事件,他都会组织召开专题协调会,部署落实。”在韩建功同事的眼里,他工作细致,每天不停地奔波在施工现场,用脚步丈量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是他的工作常态。身为一名共产党员,韩建功在项目实施上,严格改造工作规范要求,根据规章制度,做好安全与质量的监督工作,严把工程质量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有时为了能第一时间处理现场施工技术难题,他亲自上阵指导。

  长年的风吹日晒,沧桑了他的脸庞,黝黑了他的皮肤,但改变不了的是他那发着光的坚定眼神。多年来,他走得不算快,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他就是海房金润公司项目部的一颗迎难而上的“螺丝钉”——韩建功。 (记者 阚丽丽 文/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