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多了,淄博将迎来大考……

  

  作者 | 燕大

  临近劳动节,但我只想去淄博吃喝玩乐。

  马扎这么一放,小火这么一点,仪式感强烈,幸福感瞬间拉满。

  不过,一个城市的承接能力在前面许多年基本是固定的,300多万常住人口的市区,如果突然增加几十万以上游客及就业者,那承接能力就必然面临极大考验。

  出圈以来,网传火爆消息不少,像晚上一到七八点全城的肉就消耗完了;老板关门三天说是保命要紧;游客吐槽中午和晚上的烧烤排个队都要排一俩小时;还有更夸张的,说是便利店里只要是吃的东西,几乎被一扫而空。

  用一个河南网友的话来说,工作日过去差点饿死在淄博,便利店关东煮的竹签子都让人撸的秃噜皮了。

  

  吃饭全靠“抢”,这体验感,颇有点哭笑不得。

  当然,我想类似吐槽不是恶意的,实在是局部地区太火爆了,并不存在宰客、恶言相向之类令人诟病的硬伤。

  如果这哥们所言是真,那他估计也是去了人最多、最扎堆的区域。

  其实淄博不只有张店区,还有临淄区、周村古街、蒲松龄故居、陶瓷大市场等等,可去的热闹地方很多。

  爆火背后是城市的承接压力瞬间拉高,面对八方来客如果承载不了就容易面临流量反噬。

  爆发性增长的游客,如果一个市区容纳不了,就得想方设法打通与周边下辖县区、打卡点的出行路线安排,疏导游客,分散局部承载压力。

  海量游客加上闻风而动寻找赚钱机会的就业者、投资者涌向淄博,租房、住宿、消防、通行、治安,包括城市物资供给、水电煤气等等一系列生活基础供应,对城市管理者提出更高要求。

  越是临近节假日越是考验城市管理水平和智慧,容不得一点马虎,要不然就极容易失去好不容易众志成城建立维护的大好局面。

  此时的淄博不单是旅游者的天堂,还是就业者梦寐以求的理想地。大城市送外卖已经卷到白热化,相应收入几乎腰斩,脑子灵光点的,自然会想到去淄博寻找机会。

  说到这里,前几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一系列数据,16到24岁的人群失业率颇高,达到19.6%!

  这个年龄段的主力基本是刚从学校毕业又或者之前一直在劳动力密集的像富士康、歌尔股份这种大厂打工的年轻人。

  拿歌尔股份来说,前几天发布财报,2022年营收同比增长34.1%,但净利润下降59.08%,今年一季度营收增长19.94%,但净利润减少88.22%。

  去年11月网传歌尔遭果链砍掉订单,接着网传大量员工离厂,彼时富士康为了招工甚至把招聘广告打到人家食堂内,但现在从少量的报道看富士康也不缺人。

  这次报表一出歌尔股票一路跌到地板上,现在看来,这家大厂的日子并不太好过。

  但如果螺丝大厂日子都不好过的话,那年轻人失业率高就是必然。

  此时淄博烧烤爆火,无形中自然而然会吸引众多年轻人去寻找就业机会,而且可以确定的是当地就业岗位绝对不少。

  前天有篇文上了百度热搜,叫《“回笼漂”:曾逃离北上广深的年轻人又回来了》。

  回到北上广继续卷被调侃称为“回笼漂”,不过我想,此时此刻淄博人怕是不会出现北上广深“回笼漂”的。

  当地来了海量游客,瞬间衍生出大量就业岗位,根本用不着再背着行囊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安居乐业。

  而且关键在于,目前淄博管理者打造的营商环境和服务氛围直线提升本地人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不约而同要维护这种来之不易的成果。

  “谁砸了旅游的锅就砸谁的碗”不但说到还做到,司空见惯的“旅游必宰客”竟然几乎没有,发现就被重罚,烧烤摊闹事十几秒就被带走,网红拿着秤一条街下去买完就称重竟然一个“半斤八两”的都没发现。

  这些场景在其他旅游名城都算是另类,说来搞笑,就没见过旅游景点不宰客的!

  恰恰是淄博,一个不靠山不靠水、没沙滩也没海浪的小城市做到了。

  全国那么多旅游城市,没有哪个能让“日子紧巴”的大学生成批成批的结伴去吃喝玩乐一顿,花费可能仅需三五百一个人,完全在学生们的承受范围内。

  肉是真肉、斤两足够,老板童叟无欺,实惠且服务诚恳,这些都代表着两个字,那就是尊重。

  哪个地方没有好吃的?!哪个地方的美食经不起考验?!

  问题根本不在于谁更好吃、谁更有特色,而在于你去旅个游吃个饭有没有精神愉悦、受到尊重,心理上有没有获得满足感。

  淄博政府有高人,管理水平高,服务意识强烈,带动营商环境向好转变。

  营商环境好了,企业和投资者就愿意来;经济复苏快,年轻人自然不愁找不到工作。

  烧烤搭台,真正治理出高水平的是整个城市生态!

  差的生态就像臭水沟,人人捏着鼻子绕边走;

  好的生态,良币驱逐劣币,堂堂正正赚钱,安安心心吃喝玩乐。

  五一马上到来,摩拳擦掌准备淄博走起的吃货们估计已在制定吃喝攻略。

  留给淄博准备的时间不多了,面对即将到来的海量游客,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都将迎来大考。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