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念教学案例】基于真实情境的五年级语文大单元:我的心爱之物
原标题:【大观念教学案例】基于真实情境的五年级语文大单元:我的心爱之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后,结合国家新课标的高质量单元教学设计该怎么做?今天的案例为五年级部编版教材第一、第五单元,让学生体会真正的作者是如何创作的,体会读者与作者、文本的深度交流是多么愉悦,培养语文学习的专家思维。
单元标题:我与祖国共成长——我的心爱之物
教学内容:五年级部编版教材第一、第五单元
单元大观念:人们根据不同的交流目的和语境,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单元大任务:制作“心爱之物”档案,进行主题物品展
设计者:张纯静、方媛、任燕、甘虹、罗燕、谭洁
单元设计说明
为什么学习这个单元?它对学生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爱的物品,物品往往寄托着我们的情感,帮助我们建立和他人的连接。但是传统的习作练习往往缺乏真实情境,“我为什么要写”“写给谁看”这些问题孩子们往往是不清楚的。当我们把这个任务放到真实情境中去,从读者的角度去追问作者的时候,自然就理解写作目的了。孩子们成为了创作者,面对特定的读者,自如地在说明和叙述两种文体间切换表达方式,以期达成共鸣与理解与理解。
本单元,学生将在读者和作者两种身份之间切换:作为读者,阅读关于物的课文以及同伴作文;作为作者,介绍他的心爱之物,讲述他和心爱之物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真正的作者是如何创作的,体会读者与作者、文本的深度交流是多么愉悦———这就是语文学习的专家思维。
我们基于什么考虑建构这个单元?本单元教材内容在学科核心素养中如何定位?所属的学科大观念是什么?
两个单元一个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另一个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借物抒情”是文学审美的大观念,“说明白”是语言运用的大观念,两个任务群看似不相关,但是都涉及写“物”,涉及不同语境下对语言的运用,组合成一个单元,就把理解推向了超越文体的观念———人们根据不同的交流目的和语境,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经常需要我们在不同文体之间自由切换,这一组元思想也反映了真实世界对语文学习的要求。
大观念延伸出的大任务和核心教学策略是什么?
大观念决定大任务,本单元的大任务设置为:围绕同一个物品,让学生根据不同的交流目的与语境选择不同的文体表达方式。核心任务决定教学策略,本单元的教学策略就是不同文体单元之间的比较阅读与写作。
结合整个语文学段,本单元与前后单元的勾连关系如何?
在中年级教材中学生已经学过借物抒情的文章和说明文,具备基本的描写和说明能力,但“表达方法”这一概念是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借由两个单元的整合,正好让学生在比较中辨析清楚两种文体的界限,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02
学习过程扫描
1
单元导入
单元学习一开始,学生就明确了任务:要为自己心爱的物品做一个成长档案,最后举行主题物品展,展示心爱之物和成长档案。每个同学展示心爱之物时都需要对物品进行介绍,同时附一篇你与这个物品之间的故事,让读者了解你的心爱之物,理解你的成长感悟。
“心爱”二字打开了学生回忆的闸门,大家列举出很多伴随自己多年的、个人的心爱之物,情感被调动了。但是,困惑随之产生:如何才能向特定的读者说明白?如何才能打动人?困惑指向的就是我们的大观念:如何根据不同的交流目的和语境,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师生一起列出了成功标准和尚需要学习的知识,勾勒出学习过程。
2
总任务一:写作
子任务1:完成作家的物品介绍
子任务2:完成自己心爱之物的介绍
从文学单元开始,学生自选了最感兴趣的一篇课文《白鹭》,尝试为郭沫若的“白鹭”建立一个物品档案。描写、记叙、说明几种表达方式的切换一开始就对学生提出了挑战:散文中哪些信息是说明性的?在信息的筛选中,文学作品的“主观性”与实用文的“客观性”的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新的困惑把学生的思维点燃,他们在比较和辨析中渐渐明白,物品介绍的内容应是真实且具有共性的,《白鹭》一文大都是作者主观的感受和表达。此时,教师补充白鹭的相关资料,让不同的孩子选择不同的内容为不同的人做介绍,孩子们在分享交流中建构了“受众”的概念。
旧的困惑解决,新的困惑又起:如何为筛选出的信息做清楚的说明?我们按计划求助于第五单元。学习过程中,我们根据4C(联系、质疑、观点为、变化)这一思维工具架设了自主的探究思路,指向读者、作者、文本三者关系的文本分析思路贯穿每一课的学习。
子任务3:借心爱之物写自己的成长故事
继“说明白”之后,如何才能“说生动”?我们回到第一单元,再次借助《白鹭》一课,引入了郭沫若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深入理解文章情感,获得“写作背景能帮助我们理解作者写作目的”的概念,即专家思维。
然后,我们引入白居易、张志和的同题诗歌与郭沫若的《白鹭》对比,学生立刻产生了疑惑:为什么同样写白鹭,作者表达的情感迥然不同?疑惑指向文学大概念的建构———“面对同一物,不同作家有不同的情感表达”,与说明文单元的客观性再次构成了认知冲突:说明文可以有感情吗?同时,孩子们寻找文本中打动自己的地方,从写法、读者感受、作者目的等方面深入分析自己被打动的原因,形成文本分析思路,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形成方法论。其他的文章我们均采用1+N的方式(即精读一篇,余下的N篇用同样的方法自主学习),借助4C和文本分析思路自主学习。(注:一篇精读课文,在不同的任务下,是可以再次学习的———“用以致学”。)
3
总任务二:读者见面会
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像作家一样创作?作家的作品必须有读者来读,对作者来说获得读者的共鸣是最大的激励。在单元最后一课时,我们举行了“读者见面会”(附视频课),课堂录像呈现了感人至深的40分钟,让我们见证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4
总任务三:“心爱之物”主题物品展
学生的心爱之物和成长故事都已完成,此时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不同的参观对象考验着学生对不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既是一次真实情境下的历练,也是一次个人成长的分享,孩子的思维与情感都在分享中得到了激荡和升华。
通过以上概述,与传统教学比较,您觉得这个案例有什么不同吗?请在留言区,列出您的发现!
教学研联盟
联盟1700万中国教师,共创理想课程!
By teachers! For teachers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