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从乡下带咸鸭蛋、香肠进城,儿子儿媳堵门口:丢垃圾桶再进家
再过一个月儿子就四十岁生日了,李大妈和老伴时时刻刻记着,打算儿子过生日的时候,在家带些儿子小时候喜欢的土特产去庆贺庆贺。
儿子张勇知道后对父母说:“四十岁过生日,跟38岁有区别吗?你们从乡下来城里,不方便,你们的心意我收到了,我生日那天就别来了。”
李大妈和老伴张大爷怎么听都觉得儿子在讲客气,自己就一个女儿、一个儿子,自己的孩子自己不疼、不牵挂,别人谁会疼、谁会牵挂呀?
李大妈记得儿子从小到大都爱吃她腌的咸鸭蛋,尤其有时那咸鸭蛋煮熟后切开,里面的咸鸭蛋黄流油了、带沙了,儿子会一边吃一边咂巴着嘴说:“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美味了!”
除了咸鸭蛋外,儿子还爱吃自己家灌的香肠,放了一点五香粉在里面的那种,切成片,拿一些青辣椒切丝一炒,儿子一口气能吃三大碗饭。
但是这些年,儿子太忙了,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才开始去省城上班时,儿子会在五一、国庆、春节回来三次,每次住上四五天。
但是后来儿子找对象结婚了,就只会在国庆节和春节象征性地回来一下,一般是今天回,明天走。
再后来,儿子又有了儿子,国庆节要陪儿子,也不回来了,只在春节今天回明天走,然后就是老两口过整生开车回,当天回来陪吃午饭,吃完饭急急忙忙开车走了。
李大妈想儿子了,会打个电话,听听他的声音,问问他过得好不好?
儿子在电话里也是速战速决,三言两语回答完他们的问询,说妈我蛮好的,我正忙着,就挂了。
儿子挂了电话,李大妈还是在握着手机发呆,她感觉自己养了个儿子,还很优秀,可是有什么用呢?
邻居周大妈家的两儿子,从小没啥出息,也不会读书,一直呆在农村里,偶尔出去打打工,除了出去打工赚钱外,别的时间都在家种田、种菜,陪父母打打升级牌。
人家也啥都没耽误,建了房子娶了老婆生了娃。
周大妈常常羡慕李大妈,说李大妈福气好,儿子有出息,还在省城。
李大妈苦笑着说:“周老妹,这一天到晚见不到人,有啥好羡慕的啊,我才羡慕你呢,天天有儿子、儿媳、孙子、孙女陪着,家里热热闹闹的,多好啊。”
李大妈除了儿子张勇外,还养了一个女儿,女儿是老大。
女儿张洁嫁得不远,就在邻村,女婿家里穷,女婿在工地上打工,家里的活儿,就全落在两亲家和女儿肩上。
因为离家近,李大妈和老伴有点啥事就会喊女儿回家帮忙,所以女儿回家的次数够多,给李大妈冷冷清清的家里,带来了一丝丝热闹。
女儿跟儿子一样,也爱吃妈妈腌的咸鸭蛋和自己家灌的香肠。
李大妈想自己反正要搞,也顺便给女儿送一点吧。
李大妈跑去养鸭子的人家里,买了300个鸭蛋,她划算好了,到时自己给儿子200个,给女儿80个,自己和老伴留20个。
李大妈回家把鸭蛋洗得干干净净晾干,然后在脸盆里倒入2斤自己酿的米酒,把鸭蛋放进米酒里泡一下,再一个个拿出来,放进装了一盆盐的盆里打个滚,鸭蛋上均匀的沾上一层盐,再放在一个大的陶瓷坛里。
花了一上午的时间,李大妈腌完了鸡蛋,把陶瓷坛口封好,李大妈想等到儿子生日的前一天自己拿出来,拿个桶子提着去就好了。
腌完鸭蛋后,李大妈又跑去菜市场那个灌香肠的店里,让他给自己灌香肠。
咸鸭蛋腌了,香肠灌好了,李大妈在家绞尽脑汁想,还能给儿子带点啥呢?
老伴提醒她,老屋的宅基地被征收了,得了30万,你也给儿子带去吧。
李大妈点点头,儿子在省城生活,都说大城市生活压力大,她和老伴在乡下也花不了儿个钱,再说平时老两口卖鸡、卖鸡蛋、卖小菜,还存了将近二十万的养老钱了,这老屋的宅基地是自己公公婆婆留下来的,那边被征收做了生态农场,给了30万也相当不错了。
距离儿子过生日还有一个星期时,李大妈拿了80个咸鸭蛋和3串自己灌的香肠去了邻村女儿家。
女儿和亲家见她来了,脸上笑开了花,赶紧泡茶拿花生零食招待她,说她的咸鸭蛋和香肠比外面做的好吃多了。
女儿答应弟弟过生的时候,自己陪李大妈去省城,去吃弟弟40岁的生日饭。
去儿子家的前一天,李大妈的老伴感冒受了寒,说不去了,去了咳嗽也怕传染给儿子孙子,也怕被嫌弃,让李大妈和女儿张洁一起去。
恰好此时女婿陈应雄打工回来了,听说老婆和岳母要去省城给小舅子庆贺四十岁生日,陈应雄担心她们坐车转来转去分不清方向,又见岳母带了这么多东西,就去玩得好的哥们家借了车,自己开车和他们去省城。
陈应雄驾驶证考了好多年了,自己原来在家开过拖拉机,在工地上时常开铲车、叉车。
听说女婿亲自开车送她们去省城,李大妈很开心,说句心里话,她都67岁的人了,进了省城,如果儿子不来接的话,自己连方向都分不清,她相信自己百分百会迷失在省城的街头找不到回家的路。
去的时候,李大妈打了个电话给儿子,说自己和他姐姐、姐夫会开车来在他家休息一晚,第二天他过生吃完中午的生日饭他们再开车回去。
儿子再三说不要来,说来了晚上家里也睡不下。
李大妈以为儿子是讲客气、口是心非,她就提了一桶咸盐蛋、10串自灌香肠、自己哂的干白菜苔和一些外婆菜,还去山里拨了一些小笋子,抓了两只鸡,凑了100个土鸡蛋,还去地里砍了一些莴笋,扯了一些大蒜和自己种的香葱。还把那张30万的银行卡小心翼翼地放进内衣口袋里。
女儿女婿笑她恨不得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带上。
从李大妈那村里出发去儿子所在的省城,走高速需要四五个小时,他们早早吃完中饭,12点准时出发,想着到儿子家能赶上晚饭。
在车上女儿女婿让李大妈闭上眼睛睡觉,说到了省城再叫醒她,李大妈闭上眼睛想睡,可怎么地就睡不着。
无奈,女儿只好和她聊些家长里短,聊自己和弟弟小时候调皮挨打的事,女婿也说些在外面做事遇到的一些新鲜事,时间不知不觉就这样聊过去了,他们也终于到了省城。
他们去的那天是周六,儿子儿媳都休息,李大妈想给儿子一个惊喜,到了也没有打电话给儿子。
进了小区,女婿找临时车位停好车,李大妈和女儿、女婿提得满满当当两手不空,到了儿子家单元门口,刚好里面有人出来,他们就赶紧进去,进了电梯间,到了儿子家的12楼门外。
李大妈“咚咚咚”就敲儿子家门,门里传出儿媳的声音:“谁呀?”
李大妈赶紧回答说:“琴啊,妈和你姐、你姐夫来了。”
门里没了声音,过了一会,脚步声慢慢地由远而近,有人来开门,是儿子张勇,他的身边站着他的老婆汪云琴。
儿子见她们风尘扑扑的样子,脸上没有半丝高兴,嘴里还说:“说了叫你们别来,就是不听,这来跟不来,又有啥区别,累人。”
李大妈兴高采烈地说:“儿子,瞧瞧我给你带来了啥?你看吧,这一桶是200个我亲手腌的咸鸭蛋,你最爱吃的,还有我自己灌的香肠……”。
儿媳立马捏了鼻子,一脸嫌弃地说:“妈,这咸鸭蛋有股臭味,这香肠自己灌的不卫生,细菌也超标,这些东西吃不得,吃了致癌,您把这两样东西丢进下面垃圾桶吧,就别拿进屋了,要不搞得家里一屋子味。”
丢了?李大妈听了傻了,她问:“云琴你说啥?你让我把咸鸭蛋和香肠丢了?”
儿媳点头,说:“妈,这些玩意吃了对身体不好,去丢了吧,丢了再进屋。”
“可是我儿子他一直喜欢吃这些东西啊?张勇,你是喜欢吃是不?”李大妈望向自己儿子。
这些东西,总共花了自己五六百元钱,自己没少折腾,还千里迢迢地从乡里弄到了城里,儿媳居然叫自己丢了,怎么可能丢。
看见妈妈眼巴巴地望着自己,张勇一睑尴尬地说:“妈妈,那是很久以前的故事了,我已经五六年不吃这些东西了,您要是舍不得丢,就还是让姐夫把这些东西放回车里,带了回去自己吃,云琴说得对,这些东西吃了对身体不好。”
所有对儿子的牵肠挂肚与期盼,在听到儿子的话后已经烟消云散,这就是自己养大的儿子,自己心心念念记着他爱吃的东西,这么大老远的送来,居然被堵在门口,门都不让进,还让自己丢了,太心寒了!
李大妈尽管生活在乡下,但也读了高中,也经常看家长里短的电视剧,她从儿子与儿媳的脸上看到的不是惊喜与欢迎,而是满满的厌恶与嫌弃。
女儿张洁和女婿把手里提的鸡、鸡蛋和一些新鲜菜放在门口,然后来提李大妈手里香肠和咸鸭蛋,李大妈没给他们,她对女儿、女婿说:“走,我们去放回车里,带回家里自己慢慢吃。”
来到车子前,女婿打开后备箱,李大妈将咸鸭蛋和香肠放进去。女婿锁好车,又住张勇家走去。
李大妈说:“孩子,咱不去了,咱回家,咱乡里人没见过世面又咋的,又不靠他养,咱不看人家脸色。”
女儿女婿点点头,说:“也好,咱们回家吃咸鸭蛋、吃青椒炒香肠,去地里扯几根莴笋,不比他城里差。”
车子开了将近二十分钟的样子,李大妈的手机响了起来,一看是儿子张勇打来的,她懒得接,干脆把手机关机了。
不一会女儿张洁的手机又响了起来,还是张勇。
张洁望了妈妈一眼,妈妈闭上了眼睛,别过了头,她看见妈妈眼角有泪在流。
是啊,妈妈多少的期盼、希冀与想念,被见面后的分分钟击得粉碎,她那么疼弟弟,想必大失所望了吧!
她接了电话,电话里张勇不满地问:“姐,你们放下东西用得着这么久吗?是不是忘了车子停哪儿了呀?还有我妈,什么破手机,一打电话就关机了。”
“我们回家了,以后都不会来你家打扰了。”张洁淡淡地说。
“没搞错吧,来都来了怎么又回去了?我们也没说啥呀?”
张洁没理弟弟,直接挂了电话,关了机。
车子里一片静寂,谁也没有说话。
过了许久,李大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悲伤地说:“这养的什么儿子呀?白养了!”
女婿陈应雄安慰她说:“妈,您大人不计小人过,小舅子在城里生活久了,可能真的改变了,这也没有啥,您别多想。”
李大妈说:“应雄,你想买辆车吗?妈给你买一辆。”
陈应雄笑了,说:“妈,这车暂时不买,车是消耗品,我老在外打工,张洁又不会开,买了在家会生锈。再说了,我要买车靠自己赚,绝对不会要老人们的钱,您还是留着养老靠谱。”
“养老,谁给我养老呀?儿子家门我都进不了,还指望他养老?”李大妈苦笑。
女儿张洁赶紧说:“妈,您别哭,就算弟弟不给您养老,您不还有我吗?不还有应雄吗?我们俩保证会给您养老。”
女婿点头说:“妈,当年我家这么穷,张洁嫁给我您也没反对,还把那两万元的彩礼给张洁做了垫箱钱,这些年来,您有好吃的都记得给我们送点来,还老给孩子零花钱,您的好我们都记着呢。不管小舅子将来给不给您养老,我和张洁都会给您和我爸养老的,您就放心吧。”
李大妈听了欣慰地点了点头,她摸了摸内衣袋里那张30万元的卡,决定不再给儿子了,她准备回家和老伴商量一下,要么留着自己养老,要么干脆给女儿张洁,反正以后儿子靠不住了,只有女儿女婿可以依靠了。
亦言亦语:小时候,老人们讲“儿女对父母的爱,扁担长;父母对儿女的爱,路路长。”
年幼的我曾经很好奇地问爷爷奶什么叫路路长?什么叫扁担长?
爷爷拿来一根扁担问我长吗?我说长。他又指着门外弯弯曲曲的路问扁担和路哪个长?
那当然是路长,路有好长好长!我回答。
长大后我自己当了妈妈,抚养孩子长大,我终于明白了路路长和扁担长的含义。
父母关心、疼爱、牵挂儿女,就像路一样漫长,见不到头,亦看不到尾,只要父母还活着,这爱就还在源源不断地流向自己的儿女。
而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付出,并不多,能有扁担长就不错了。
所以我更喜欢这一句:你养我小,我陪你老,愿天下所有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