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医院专家提醒:控制痛风,需要做好全方位科学管理

  今天(4月20日)是“全民关注痛风日”,今年的主题是“走出误区,回归科学。”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风湿免疫科主任何东仪建议:痛风患者对饮食、药物、尿酸监测、运动等进行全方位科学管理,才能更好地控制痛风,取得更好的疗效。

  光华医院关节内科病房内,赵先生的双膝和脚踝都被中药厚厚地包裹着,走路时膝关节无法伸展,双腿只能弯曲成60°行走。让他双膝无法正常伸展的“元凶”则是关节腔内密密麻麻的痛风石。

  赵先生今年47岁,但已是一位“资深”的痛风患者。

  十几年前,三十多岁的赵先生患上了痛风。患病之初,赵先生并不太在意,用他的话说就是“一年发作个两三次,吃点药扛几天就好了”,没怎么当回事。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身对疾病的轻视,赵先生的痛风越来越严重,不仅发作的频率增高,关节腔内的痛风石也明显增多,影响到了正常生活。

  于是在骨科医生的建议下,赵先生在当地医院接受了膝关节镜手术。

  手术后,赵先生觉得“万事大吉”,不仅照旧对饮食不加控制,吃海鲜、涮火锅,还时常小酌几杯,甚至连服药都不再规律。

  

  不久后,赵先生也再次尝到了“放纵”后的“苦果”——关节腔内痛风石不断增多,不断“啃食”着他的关节、韧带,最终导致他无法正常行走。

  辗转来到光华医院治疗后,医生对赵先生进行了抗炎和降尿酸的治疗,以保护他的内脏器官,但他被痛风石伤害的关节,已经没有再恢复如初的可能了。

  “很多患者认为,如果痛风不痛,那就是治好了,实际上这是不对的。导致痛风的基础是高尿酸血症,即便通过治疗控制住了关节的炎症,但高尿酸血症如果没有得到控制依旧是治标不治本。”何东仪介绍,像赵先生这样的患者,只有正确认识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以及两者的关系,走出饮食、治疗等的误区,以科学的态度终身控制、治疗才是最重要的。

  赵先生只是我国8000多万痛风患者中的一员。据统计,我国高尿酸血症患者人数已达1.7亿,其中痛风患者超过8000万人,而且正以每年9.7% 的年增长率迅速增长。痛风已经成为我国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类疾病。庞大的患病人群、年轻化的发病趋势,为家庭、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样,痛风也是需要长期管理的一种终身慢性疾病,无论是日常的生活管理,还是医生的治疗诊断,以及一些服药的规范,都是患者应该长期坚持并付诸于行动的。”何东仪说,痛风患者需要对饮食、生活方式以及病情监测等方面进行终身的管理和监控,这才是正确的方式。

  如何进行管理和监测?何东仪也介绍了如下几点:

  饮食上: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包括动物的内脏如肝脏、肠道,各种红肉如牛肉、羊肉、猪肉,海鲜类如各种贝类、金枪鱼、带鱼等,以及各类浓汤、火锅等;进食新鲜的蔬菜,多喝水,有利于尿酸的排泄;尽量戒酒。

  生活方式上:要增加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并且控制体重、戒烟。

  病情监测方面:定期检查血尿酸的水平,必要时可以进一步对关节等病变部位进行CT或X线评价,主要是评估病情的进展情况,同时要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伴发性疾病进行监测和治疗。

  来源:上海长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