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学生的语文题你还会做吗?不要再说什么回到初中、小学了!

  原标题:小学生的语文题你还会做吗?不要再说什么回到初中、小学了!

  范大成,字至能,早年曾读书昆山,自号此山居士,晚年居住在苏州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人称范石湖。其晚年的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标志着范大成田园诗创作的成熟,钱钟书先生认为范大成的田园诗取得的成就使他“可以与陶潜相提并论,甚至比他后来居上。”可以看出范大成的《四时田园杂兴》具有很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中兴诗人范大成在晚年退居家乡之后创作的田园作品,全诗共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都是七言绝句。这组诗全面地反映了吴中地区农民的劳动生活和农村的风土人情,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田家生活真实的画卷。其中范大成的《四时田园杂兴》的一首诗:“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更是纳入到了小学语文课本中。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这首诗组中的夏日部分,描写的是农村初夏生活的一个场景。讲述了初夏,男人们白天在田里锄草,妇女们在白天做完其他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男女都不得闲着,各司其事,各管一行。那些小孩子,他们虽然既不会耘田也不会织布,但是也没有闲着。从小受到了潜移默化地影响,也学着在茂盛成荫的桑树下学着种瓜。文中有二处描写着劳作场景的地方,分别是田里锄草和晚上妇女们捻麻线,以及结尾展现了农村儿童天真情趣的场景在桑树下学种瓜。其中锄草和种瓜都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需要农具来配合耕作。这两项农业活动需要哪些农具来配合呢? 诗中“耘田”的意思是在田间锄草,锄草顾名思义就是用锄头为农作物锄草、中耕或间苗。锄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农具,《齐民要术》中有较多与“锄”有关的记载。《种瓜》篇有:“先卧锄,耧却燥土,……多锄则饶子,不锄则无实。”《种李》篇有:“李树桃树下,并(欲yù)锄去草秽,而不用耕垦。耕则肥而无实。树下犁拨亦死之。”可以看出锄既可以锄草,也要熟地、肥田等功能,但也不是所有情况下都是越锄越好。

  对于锄头的适用范围《王祯农书》说:“北方陆田,举皆用此。江淮间虽有陆田,习俗水种,殊不知菽、粟、黍、穄等稼,耰耡镞布之法,但用直项锄头;刃虽锄也,其用如斸,是名‘钁锄’。”就是说到在南方特别是江淮一带,多用直柄(没有鹤颈)锄头。 宋元时期农作物的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就全国而言,粮食作物虽然仍是以粟和麦为主,但水稻的地方上升,由于战乱等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对麦类农作物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所以南方在种植水稻的同时,也使得麦类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诗人创作《四时田园杂兴之昼出耘田夜绩麻》的地方是南宋时期的苏州石湖,从《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诗有:“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以及《四时田园杂兴·租船满载候开仓》诗有:“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可见,该地既有水稻的种植,也有麦类作物的种植。可见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不论是锄旱地还是水田,都是选择用锄来锄草的。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诗的颔联:“童孙未解供耕织”虽然没有劳动生产的过程出现,但也涉及了农业生产工具。在《齐民要术》中直接提到“犁”的条目并不多,但涉及与犁有关的内容有很多,凡是这些地方,都是用“耕”字来代替了“犁”字,因此诗中颔联涉及得农业工具是犁。

  诗句结尾:“也傍桑阴学种瓜”小孩学着大人在桑树下种瓜,《齐民要术》中《种瓜》篇有:“先卧锄,耧却燥土,不耧者,坑虽深大,常杂燥土,故瓜不生。”。先将锄刀平拿着,将地表面上的干土刮去,不刮去干土,坑虽然挖得很深很大,仍然会掺杂有干土,所以瓜不易出苗。可见种瓜也需要锄头。《齐民要术》中《种桑、柘》篇:“凡耕桑田,不用近树。〔伤桑、破犁,所谓两失。〕其犁不著处,斸地令起。”因此靠近桑树用犁时要把握尺度,不能靠桑树太近,否则既伤害树根,又损坏犁头。 诗文中的小孩是在桑树树荫下学习种瓜,如果他们使用农业生产工具学习种瓜的话,比起犁来说,锄头更加适合。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