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弹性教育的方式,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变化!
工作的重点、工作的视角、工作的价值取向均应进行调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要点要放在“激活抗逆力”上,重点应由“关注问题” 转向“关注优势”,从问题视角变为优势视角,应坚持“发展性辅导为主,障碍性治疗为辅”的价值取向。
“留守”是社会发展之痛,留守儿童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经济转轨过程中因父母外出务工而不得不被留在家乡所在地的儿童。
相较于城市儿童和农村普通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因家庭经济状况不景气、养育质量得不到保障、被动的亲子 分离等原因而被公认为社会弱势群体。
一、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是全社会关注的
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关注和共同努力。
“留守儿童的存量即使是保守估计也应该在5000万以上……我们不能忽视,在现有的5000万以上的留守儿童中只要有一个很小的百分比出现问题,就有可能造成极其严重的社会影响,1%就是50万,如果有50万的问题儿童或者问题青年。
他们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是极其巨大的,故而,要把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潜在的社会问题来看待,而不能等闲视之。”
“我国每五个儿童就有一个处于留守状态,且他们面临着亲情缺失、生活抚育、教育监护、安全保护等诸多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健康中国2030规划”明确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人民健康是全面的、身心整合的健康,不仅关注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心理健康。
国家卫健委2019年出台的“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 —2022年)》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9〕63号)中明确提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儿童与青少年的社会心理健康指导工作应是青少年健康体系项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案》中在“心理健康关爱行动”环节明确要求 “对贫困、留守、流动、单亲、残疾、遭遇校园欺凌、丧亲等处境不利学生给予重点关爱,必要时开展心理干预。”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公认的弱势群体,其健康发展是全 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界定为6102.55万,这个数量占据农村儿童数量的37.7%,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2012年的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率的70%,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2018年的数据则显示,已有超过3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自杀倾向。”“《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2016)中特别提到了留守儿童群体,明确指出对留守儿童要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
支持和指导中小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及早发现并纠正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
可见,政府和社会对于该群体健康发展的关注,同时,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也是留守儿童关爱的重要方面。
二、心理弹性对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心理弹性也称抗逆力,是一种个体在面临重大变化时能够恢复和保持适应性行为的能力,是综合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整体适应情况的重要参考要素和评价指标。
“心理弹性水平高,社会适应就好,心理弹性水平低,对生活中重大变化事件的适应能力就弱,还有可能会逐渐产生包括心理问题在内的一系列问题。”
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情感需求得到不关注和满足、养育质量得不到保障以及传统乡村社会功能的解组,身处不利处境中,其行为、情绪及社会情感发展受阻,影响其个性发展及养成,与普通儿童相比,他们出现性格缺陷、心理问题及社会适应问题的风险相对更高。
如果不加以重视,一些儿童可能逐渐被边缘化为问题儿童及问题青少年甚至进一步成长为社会边缘人群,因此,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注,这对于一代人的健康成长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心理弹性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促使个体与逆境和挫折相抵抗的能力,可以提升心理能量、保障心理健康、促进社会适应。
既往研究指出心理弹性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甚至被认为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免疫系统。“家庭氛围及心理弹性均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产生显著影响。”周永红等人的研究发现“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间有显著的调节效应。”
“抗逆力和学校社会资本对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影响较大,特别是抗逆力在社会资本和抗逆力诸变量中影响最大,在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自尊、生活满意度上也发挥着最大作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工作既要关注儿童的当下又要关注儿童的未来,良好的心理弹性可以促进儿童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适应、成长和发展。
心理弹性培育对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价值巨大,“抗逆力的培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留守早期对其进行培育就显得极为重要,早期培育可帮助留守儿童建立更优良的生活体系,获得更多的应对留守经历的技能,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三、提升心理弹性是当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健康优先原则,然而,健康不仅要有强健的身体,还一定要有健康的精神和心理。
“免疫力的提升是个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心理弹性被认为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免疫系统,提升心理弹性可以从根本上保障个体的心理健康,培育和提升心理弹性是当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
已有研究指出“在对留守经历个体的帮助中应该考虑通过提升留守经历个体心理弹性来维护其身心健康”田国秀等人在多年前的研究中结合“抗逆力理论”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转向”。
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聚焦至“挖掘和培养抗逆力”上,这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思路,提供了新途径。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中明确将“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写进总目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 界定了中小学身心和谐发展的基本内容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学校教育中融入儿童心理弹性培育的内容将有助于提升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增强抗挫折能力,减少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助力于学校的心理和德育建设等工作。
已有研究指出“由于长期的情感损失,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相比会有自卑、焦虑、怀疑、仇恨等不良心理”。
就目前对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中,异常行为发生更多的是从小学阶段开始被关注和发现,然而,现已有研究指出“小学阶段表现出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孩子其问题并不一定就源于小学,很多时候是源于更早期的幼年”。
然而,低龄儿童因为出现问题的隐蔽性和延迟性却难以成为心理教育关注的重点。
当我们意识到留守儿童特别是低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关注,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该如何去关注和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如果仅仅基于“问题视角”依靠对其不良心理的矫治是远远不够的,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留守儿童关爱的新视角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转向。
积极心理学倡导研究人们正面的、积极的心 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教育实践的融合形成了“积极教育”。
随着积极心理学理论的蓬勃发展,其相关理念在教育实践领域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积极教育”应运而生。
“当我们聚焦于积极面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进步和希望,积极心理学聚焦于人的积极面,充分发现人才的优势并努力发展这些优势特征,人才观的改变,使更多人成为可造之才,让教育工作前景充满了乐观和欣喜,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并运用于教育实践,这也将会改变我们人才培养的方式。”
塞利格曼坚持认为,与悲观作斗争,记住好的一面,感恩自己的幸福,专注于自己的优势,重塑人看待现实和生活的方式,是一种进化选择出来的人的竞争优势,人类社会需减少关注GDP、更多地关注国民福祉。
积极教育体现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学实践的良好结合,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推广和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感,其内容涵盖希望、感激、心理弹性、成长型思维模式、心理健康和幸福、成功应对、情感、生活满意度、心理资本、乐观、幸福、宽恕 以及作为人的价值等,积极教育在对一般人群带来激励的同时,更加关注弱势儿童群体 潜能的挖掘。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教育实践更加强调“优势视角”取代“问题视角”,倡导“培优”代替“补足”。
“优势视角”致力于“预防”视角的前摄工作,而以往传统的“问题视角”常常是问题出现之后的“善后、补救”工作,传统教育的重心在“补足”上,关注问题和不足,希望能全面发展,但难以全面发展的学生在意识到“劣势和不足”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而“培优”的教育模式倡导关注“已拥有的优势”即“我是、我有、我能”,重在挖掘潜能,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相信改变是可以发生的从而能够不断改善并越来越好,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积极教育与传统教育。
结语:
古人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我们意识到不利处境下的留守儿童在未来成长道路上将面临更多的挫折和阻碍,本着“预”的视角在儿童可塑性最强的年龄、在心理弹性发展的关键期融入相应的“培优”教育,做好“前摄”工作。
通过教育上的培育,激发其主体意识、培养其积极心态、促使其萌发勇于与逆境和挫折相抵抗的意识并具备相应的能力,将有助于其在未来发展道路上披荆斩棘从而更好地应对挫折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