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研所以年薪80000美元请他回去,但有一个条件:无论日后美中发生了什么,他

  1947年,钱学森回国与未婚妻蒋英完婚,在认识到国民党腐败的政局后,钱学森满怀失望地返回美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才突破重重阻力回国,成了“导弹之父”。

  

  钱学森一家人

  钱学森在返美之前,曾去看望昔日在美国的同事钱伟长,当时,钱伟长为了养家四处借贷,每天靠小米和白菜度日,钱学森建议他回美国工作,美国那边给的年薪是8万美金。

  钱伟长最大的愿望就是用知识报效祖国,可看着垂垂老矣的母亲,嗷嗷待哺的女儿,辛苦不已的妻子,他还是去了美大使馆注册。

  

  钱伟长

  大使馆的注册表上有很多问题,比如学历、信仰,钱伟长很快就填完了,可最后一个问题让他毅然放弃了去美国。

  这个问题是:如果中国和美国开战,你会为美国效力吗?

  钱伟长毫不犹豫地在答案一栏填上“NO”,自然也就去不了美国了。

  朋友说钱伟长太傻,既然想去美国,何不先写个“YSE”应付一下申请呢?可他却觉得自己既然是中国人,就要时刻忠诚于自己的祖国。

  19世纪60年代,周恩来曾说中国的科学只有“二两”,而钱伟长、钱学森、钱三强就占了这二两中的“三钱”,足以见得三人在当时中国科学界的地位。

  不过比起科学成就,钱老身上那种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更令人敬佩。

  他曾以文史双百的成绩考入清华,为了造出飞机大炮,他弃文从理,选择了仅考了5分的物理系。

  他身高只有1.49米,是清华历史上首个身高不达标的学生,但是却以13秒4的好成绩夺得跨栏季军。

  他曾被错判成“敌人”,身为清华副校长的他成了炉前工,儿子也沦为搬运工。但他的爱国之心依旧,致力于科学救国,成了中国力学之父。

  1、文史双百考入清华,为造飞机大炮选只考了5分的物理系

  1912年10月9日,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的钱家大宅,钱家曾是当地的大家族,清朝期间还出了两位举人。

  太平天国运动后,钱家开始衰落,作为钱家的长孙,钱伟长被叔父寄予厚望,很小的时候,他就在家人的教育下读书认字。

  1931年,18岁的钱伟长考取了5所大学,最后选择了清华大学。

  

  由于上高中前基本没学过理科和英语,高考时,钱伟长理科和英语一共只考了25分,物理得了5分。好在他的语文和历史考了双百分,这才被录取。

  作为高考文科状元,钱伟长理所应当选文科,可九一八事变让他下定决心弃文从理,选择物理系,他要制造飞机大炮,科学救国。

  钱伟长的选择遭到大家反对,清华的物理系教授吴有训对他说:“你的数学、物理和英文考得都很差,但你的历史和国文都是满分。根据你的情况,中文或者历史都是很好的选择。”

  钱伟长却坚定地说:“中国老吃败仗就是因为飞机、大炮不如人家。我要进物理系。”

  为了让吴教授同意,钱伟长每天早上6点去找吴有训求情,另一方面,他还找到文史系的陈寅恪教授说明情况,陈寅恪觉得为了国家改学物理,应该支持。

  

  最终,吴有训同意了钱伟长加入物理系。但是却对提出了一个要求:

  “一年级结束后,你的数学、物理、化学三门课的成绩必须在70分以上。如果拿不到,那就得转系。”钱伟长一口应了下来。

  2、身高1.49却成优秀运动员,物理学渣却逆袭成物理学者

  由于从小身体不好,18岁的钱伟长身高只有1.49,就连清华入学的最低标准1.5米都没达到,不仅如此,他的体重、肺活量都不达标,400米跑下来,直接累得瘫在了操场上。

  但钱伟长毫不气馁,在学校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包括足球、越野比赛、长跑,中低栏等多个项目,表现也越来越优秀,还曾以13秒4的好成绩夺得跨栏季军,身高也长到了1.65米。

  

  不仅在体育上积极锻炼,钱伟长在学业上也很刻苦。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2点才睡觉,每天顶多只睡5个小时,一年后,他的理科成绩都超过了70分,两年后,他就变成了优等生,后来又考取了清华的研究生,主攻X光衍射。

  就在钱伟长拼命学习的时候,侵略者也加快了脚步,卢沟桥事变后,清华大学南迁到西南联大。1939年,已经毕业的钱伟长被任命为西南联大物理系教师。

  动荡的年代下,他从来没有忘记过科学救国,从1937年到1939年,钱伟长先后发表了3篇光谱学论文,其中《对稀有元素硒的单游离光谱分析》开了我国稀土元素研究的先河。

  短短几年时间,他就已经从一个理科盲变成了优秀的物理学者,但钱伟长深知想要救国救民,自己还要不断地提升专业能力。

  对于学习,钱伟长曾说:我不是天才,学习的关键在于刻苦和努力。只要你肯学,敢学,没有学不会的东西。

  3、留学三次方成行,力学专家在国际崭露头角

  1939年,和妻子孔祥瑛结婚10天后,钱伟长就决定去加拿大留学。

  不过,这次留学3次才得以成行,第一次因为英法对德宣战,行程不得不延后。

  第二次,负责人把学生们的护照上弄了日本的签证,并告诉大家船会在日本停留三天。

  学生们气愤不已:“日本侵略我们的国家,我们决不在那里停留一秒钟!”说完,钱伟长就带头就把护照扔进黄浦江,带着行李下了船。

  在钱伟长看来,书可以不读,但国耻绝对不能忘,就这样,第二次出国也失败了。

  第三次是1940年8月,当时妻子孔祥瑛已经怀孕了,可钱伟长还没来得及看一眼自己的孩子,就启程去了加拿大,进入多伦多大学跟着数学家辛格学习。

  

  不久后,辛格教授和钱伟长两人联合写了一篇名为《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的论文,发表在了冯·卡门教授的祝寿文集中,该文集只收编了21篇论文,作者都是当时声名显赫的大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冯·诺依曼等。

  28岁的钱伟长是其中最年轻的学者,也是唯一的中国人。这之后,钱伟长在国际力学界和数学界崭露头角。3年后,钱伟长获得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硕士学位,他的科研成果越来越多,职位越来越高,薪水和学术名望也一年胜似一年。

  可钱伟长一刻都没有松懈,反而更加勤奋地学习,因为他始终都没忘记祖国正在经受磨难。

  4、放弃8万年薪回国建设,贫困中设法科学救国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了,钱伟长第一时间申请回国。可他从事的是美国军工方面的工作,美国政府怎会轻易放行?

  无奈之下,钱伟长只能谎称要回国探亲,为了让美方相信,他连工资都没领,还预付了半年房租,并将自己最喜欢的书籍、资料都留在了办公室。

  

  1946年5月26日,钱伟长终于回到了祖国,和妻儿团聚,并在清华大学出任工学院机械系的教授。

  他怀着满腔热血想要报效祖国,可没想到,一家人的生活都难以为继。大战过后,通货膨胀严重,钱伟长每个月工资都不够买两个热水壶,1947年冬天,女儿出生,一家人的生活就更加窘迫了。

  为了维持生活,钱伟长四处做兼职,别人一周只上6堂课,他却要讲17堂,即便如此,生活还是捉襟见肘,他不得不借贷度日。

  尽管生活很难,钱伟长科技救国的想法从未动摇,他一直都在进行研究工作,这期间,先后在国内发表了8篇科学论文。

  1947年,钱学森回国结婚,看到钱伟长的窘境后,便建议他去美国工作,因为在美国年薪是8万美元。

  钱伟长并不觉得辛苦,只是看着吃苦受累的妻儿老母,他内心动摇了,于是便接受钱学森的建议,去美大使馆申请注册。

  

  这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个画面,钱伟长因为一个问题放弃了去美国的机会。他知道留在国内,一家人也备受煎熬,可他也深知有国才有家。

  硬着头皮熬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钱伟长终于得以施展拳脚,他前后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教务长、清华大学副校长,还成为全国科学工作者联合会的常委兼组织部副部长。

  这一期间,虽然钱伟长的教学任务非常重,但是他的科研成果也非常丰盛,他提出的“钱伟长法”,被力学界公认为是最经典、最接近实际而又最简单的解法。

  5、被误打成“敌人”,清华副校长沦为炉前工

  那时候,国内的教学模式都向苏联看齐,主张迅速培养专业狭窄的“现成专家”,钱伟长提出学校不应该只教授技术,而应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957年1月31日,钱伟长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再次强调自己的教学主张和建议。事实上,这些建议也是19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改革的重点之一,可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很少有人能够冷静地看待这些建议。

  

  6月下旬,清华反右运动开始,身为副校长的钱伟长首当其冲,大家纷纷指责他“不要苏联,要英美德日”。次年1月15日,他被正式划分为“you派分子”,并被撤销一切职务,只保留教授职称,降级留用。

  学校把他分配在实验室做助手并打扫卫生,他和家人住的四合院也经常被贴满大字报。

  1966年,一场更为荒诞的运动开始,钱伟长一家只能住在一间狭小的卧室,生活用具和衣服被子都被“征用”,批斗、游街、示众更是家常便饭。

  随后,钱伟长连同力学教研组的40名清华教师被下放到首都特殊钢厂,55岁的钱伟长成了一名三班倒的炉前工,普通的工人都是二十多岁,主要负责操作重达52公斤的长铁杆,年近花甲的钱伟长怎么拿得起来?

  不过他很快就设计了一个三条腿的铁架子来放铁杆,省下很多力气,工人们用了铁架子后,对钱伟长佩服不已。

  一个月后,其他教师都返回清华,只有钱伟长被继续留在首钢,可他却完全不气馁,经常用科学知识为工人们解决难题,大家亲切地喊他“老钱”。

  看到自己的科学理论能够帮助工人,钱伟长坚信乱像只是暂时的,一个国家的建设必须依靠科学,于是,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然继续着科研工作。

  6、三个孩子都没上大学,学霸儿子成了搬运工

  钱伟长的妻子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孔祥瑛,1939年,两人在战乱中举行婚礼,婚后生了一子两女。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钱伟长就成了大反派,此后20年,钱家风雨飘摇,备受打击的钱伟长曾有过轻生的想法,多亏了孔祥瑛的支持和开导,他才重拾了信念。

  多年后,《大家》栏目的主持人问钱伟长,这20多年是如何走过来的,他哽咽地说了两个字:“妻子。”2001年1月,孔祥瑛因病去世,钱伟长悲痛不已。

  除了妻子,孩子们也跟着吃了不少苦,因为父亲的身份,3个孩子都没有上过大学。

  1958年,儿子钱元凯在高考中获得了华北考区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可因为父亲的身份“不予录取”。

  几个月后,钱元凯被分配到首钢,成了一名搬运工,艰苦的工作环境和高强度的劳动吓退了近一半工人,但钱元凯留了下来。

  两年后,因为出色的表现,钱元凯从搬运工变成技术工,1966年,还被调到了技术科从事工业设计,很快就做出了好成绩。

  1980年,钱元凯获得了首钢业大(大专)和北京钢院函授部(大本)两个文凭。1982年破格晋升为工程师。后来,他还成了一名照相机设计师,并获5项专利。

  

  钱元凯

  如今,钱元凯已经成为中国照相机学术、理论方面的权威,也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数码影像专家。

  不论在什么环境,钱元凯始终锲而不舍地学习新知识,这才有了他如今的成就。这一切都得益于父亲的教育,钱伟长总是说:“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鼓励儿子即便没上大学,也不要放弃学习。

  钱伟长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他告诉年轻人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

  7、爱国依旧,为国家需要而工作

  钱伟长一生坎坷,他的身份、地位、生活条件一直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他的爱国心。

  当年为了响应周恩来提出的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的13年规划,他舍弃了自己擅长的力学专业,要挑战5个完全不熟悉的专业:原子能,导弹、航天,自动化,计算机和自动控制。

  对于钱伟长的提案,所有人都质疑了:“你学的是力学和应用数学?为什么计划的是都是别的专业?”

  

  早在清华时期,钱伟长下定决心:国家需要什么,他的专业就是什么。那些年,他涉猎各个专业领域,却被嘲笑是“万能科学家”,可他毫不在意,继续本着为国效力的精神去钻研。

  被误判为“敌人”后,钱伟长把科研工作从“地上”转到了“地下”,许多人找他咨询科学问题,每次都是悄悄地来,不报家门,不说原由,钱伟长几乎都能帮对方解决问题,这样的事情,从1958年到1966年,一共有100多件。

  除此之外,在那段坎坷的岁月里,钱伟长靠着纸和笔,完成了一部包括12000个三角级数之和的大表,还讲授了12门新课,写了600万字的教材,发明了比普通电池能量高出8倍的高能电池。

  

  1979年,中央撤销把钱伟长划为you派分子的决定,1983年,钱伟长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在任期间,他积极推广高校改革,但是却不拿一分钱工资,在上海没有自己的房子,经常住在学校的招待所。

  1999年9月28日,钱学森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钱三强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当年的“三钱”只有钱伟长没有获奖。

  清华教授黄延复曾说过:“钱伟长如果没有被打成you派,一定会参加原子弹的研制。”这样一来,钱伟长肯定也能获奖。

  写在最后:

  回顾钱伟长伟大又坎坷的一生,我们总会为他不平,替他遗憾,但是钱伟长自己却毫不介怀。

  作为一个父亲,他给孩子树立了一个高大的榜样。对于父母,他的一生遵循着他们的教诲行事,无愧于心。作为一个中国人,他用令人敬佩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实现了自己的所有价值。

  他曾说过:“我受这么多苦,我不在乎。只要事情办得好,对国家好就行。我没别的要求,我只希望国家强大起来!”

  2010年7月30日,钱伟长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他用不平凡的一生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最近,网友扒出了一篇2002年发表的论文,该论文“参考文献”中的第一句话说的就是“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一开始网友还觉得作者太过狂妄,当看到作者一栏中写的是钱伟长时,大家直呼“失敬了”,因为钱伟长确实有这个实力!

  荣辱数变,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老而弥坚,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钱老的爱国精神永存!

  回到生活中,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们应该多去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学会自己主动学习。

  清华附中的刘老师曾经有这么一个评论:差生最后的机会是语文!优生最后的底线是英语!而学霸之间的差距,则体现在数学上!数学王者、北大“韦神”的故事证明:数学这东西光勤奋没用,要靠方法和技巧!

  文章末尾为各位家长分享一本好书,都别错过了!

  拿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话来说:

  想要让孩子学好数学,第一步就是要先弄清数学的基本概念;其次是它的基本概念的由来,这就需要父母在辅导孩子数学题的过程中,陪孩子多读一些数学方面的书籍,玩一些数学游戏。

  

  然而,攀登数学的高峰并非易事。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我也认为数学很枯燥,但一看到刘薰宇的数学书,感到很惊讶。你还能像这样学数学?”

  杨振宁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能够认可的数学老师刘薰宇是不会错的。

  刘薰宇又是谁?

  刘薰宇与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相比,并不出名,因为他的精力主要在数学教学和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中。

  (官方推荐6岁以上,翻看之后个人建议8岁以上阅读)

  刘薰宇一生写过很多数学方面的书,最有名的便是这三本:

  第一本是《马先生讲数学》,主要讲如何用图解法求解一些算术四则问题

  

  第二本是《数学趣味》,主要讲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我们讲万物皆数学,通过万物来学数学是最快的。

  第三本是《数学的园地》,这一册就有点难度了,里面讲了函数、连续、诱导函数、微分、积分和总集等概念及它们的运算法的基本原理。虽然有点深,但讲解的方法很妙。

  

  一看就看了个把小时还不觉得累!家长:实在是难得的好书!

  对于刘薰宇先生编著的这套经典数学科普图书,家长们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家长表示“这套丛书总体上有一种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感觉,语言特别有说服力”

  可以说,熟读这套书,小学和初中的数学就不用担心了,以及可以为未来的高考,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这套经典数学丛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激发学生们蕴藏起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让学生们爱上学数学,许多家长表示《数学三书》是难得的好书,不可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