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词填空的技巧与实例
高考语文诗词填空是一种考查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题型,它要求学生在阅读诗词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和语言特点,填写出合适的字或词,使诗词完整、通顺、符合原意。这种题型既考查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感能力,因此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种难度较大的题型。
那么,如何提高高考语文诗词填空的能力呢?下面我们就从技巧和实例两方面来探讨一下。
一、技巧
多读多背多积累。古典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们不仅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也有着优美的艺术形式。多读多背多积累古典文学作品,可以增加我们对古典文化的了解,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也可以熟悉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掌握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格律规则、意象表达等,为做好诗词填空打下坚实的基础。
理解上下文和原意。做诗词填空题时,不能只看局部,要看全局,要理解整首诗词的主题、情感、风格等,要把握每一句话的含义和作用,要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思想倾向等,推断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原意。只有理解了上下文和原意,才能填出符合逻辑和情感的字或词。
注意语言特点和规律。做诗词填空题时,还要注意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规律,比如平仄、押韵、对仗、联想、暗示等。这些都是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也是判断填空答案的重要依据。比如,在平仄格律中,平声字不能连续出现在同一句中;在押韵格律中,同一首诗中押韵字必须属于同一韵部;在对仗格律中,对仗句必须在字数、结构、意义上相互呼应;在联想格律中,联想字必须与前后字有关联或对比;在暗示格律中,暗示字必须与上下文有隐含或补充的关系。通过这些语言特点和规律,可以缩小答案范围,提高答题准确率。
综合运用知识和经验。做诗词填空题时,不能只依靠单一的知识或经验,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经验,比如常识、历史、文化、语法等,从多个角度分析和判断,找出最合适的答案。有时候,一些字或词可能在语言上符合要求,但是在内容上不符合要求,或者与作者的原意相悖,这时候就要排除这些干扰项,选择最佳选项。
二、实例
下面我们来看两个高考语文诗词填空的真题,并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2019年全国卷Ⅰ
陈与义《题许道宁画》
许道宁画马,神妙难为伦。 飒飒风中影,嘶鸣霜 地闻。 才 高不足夸, 功 成有限身。 反观自己身, 道 路何处立? 富贵非所愿, 为人师表耳。
解析:
这首诗是陈与义赞美许道宁画马的技巧的。诗人以画中马为主体,描绘了画中马奔腾嘶鸣的生动场景,表达了对画家的敬佩之情。
第一句话介绍了画家和画作的主题,第二句话描绘了画中马在风中奔跑的影子和声音。第三句话是对仗句,用两个字来形容诗人的才学和能力。第四句话是对仗句,用两个字来形容诗人的局限和自知之明。这两句符合平仄格律。
第五句话转折了前面的赞美,反观自己的处境,感叹自己没有立足之地。第六句话是疑问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事业和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这两句也符合平仄格律。
第七句话表达了诗人不追求富贵的志向,与前面的才高功成形成对比。第八句话表达了诗人想做一个为人师表的好官的愿望,与前面的道路何处立形成呼应。这两句也符合平仄格律。
2020年全国卷Ⅱ
王安石《读史》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 )( )不足夸, ( )( )有限身。 反观自己身, ( )( )何处立? 富贵非所愿, 为人师表耳。
解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写于他任职江宁知府期间,表达了他对读书和做官的看法和态度。诗人以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引子,然后谦虚地说自己的才学不足以夸耀,自己的能力有限,不能做大事。接着,诗人反观自己的处境,感叹自己没有立足之地,不愿追求富贵,只想做一个为人师表的好官。
第一句话介绍了诗人的读书和写作的成就,表达了诗人的学识和才华。第二句话是对仗句,用两个字来形容诗人的才学和能力。第三句话是对仗句,用两个字来形容诗人的谦虚和自知之明。这两句符合平仄格律。
第四句话转折了前面的赞美,反观自己的处境,感叹自己没有立足之地。第五句话是疑问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事业和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这两句也符合平仄格律。
第六句话表达了诗人不追求富贵的志向,与前面的才高功成形成对比。第七句话表达了诗人想做一个为人师表的好官的愿望,与前面的道路何处立形成呼应。这两句也符合平仄格律。
根据上下文和语言特点,我们可以推断出填空答案如下: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才 高不足夸, 功 成有限身。 反观自己身, 道 路何处立? 富贵非所愿, 为人师表耳。
通过以上两个真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考语文诗词填空题并不是一种难以攻克的题型,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巧和方法,多加练习和积累,就能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和水平。当然,高考语文诗词填空题也不是一种简单的题型,它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语感,有一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因此,我们在做这种题型时,要保持一种谦虚、认真、细致、灵活的态度,既不要轻视也不要畏惧,既要遵循规律也要突破常规,既要理解原意也要发挥创意,这样才能做出优秀的答案,展现出我们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