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元说节气:谷雨三朝看牡丹,品茗“吃春”好时候

  谷

  农

  历

  ·

  三

  月

  初

  一

  雨

  泽

  万

  物

  盼

  收

  成

  谷

  雨

  时

  节

  百

  花

  香

  节气

  雨

  谷雨,繁体字写作“穀雨”,雨生百谷,是谓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也是春季六个节气的最后一个,时间落在公历4月20日前后。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讲究的是春夏秋冬四时递嬗,这套数千年的经验总结,滋养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呜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任降于桑。意思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谷雨时节,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这时,南方的气温升高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气温,已达20℃至22℃,比中旬增高2℃左右。华南东部常会有一、二天出现30℃以上的高温,使人开始有炎热之感。随着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也得到了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就能茁壮成长。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我生长于宝岛台湾,当地气候偏暖,四季不分明,大家对节气普遍无感。长久以来我都不知道谷雨,第一次见到这种说法,心中没有浮现“雨生百谷”的意象,反而联想到了天降谷子的“天雨粟”,语出《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我当时的困惑是,到了谷雨,难不成天空就会下起谷子雨?

  

  关于天雨粟,东汉学者高诱的《淮南子注》是这样解读的:“仓颉始视鸟迹之文造书契,则诈伪萌生,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天知其将饿,故为雨粟。”根据高诱的判断,这传说中感天动地的天雨粟,并非上天的肯定之举,而是怀疑否定。上天认为,仓颉造字之后,人间从此将舍本逐末,不务农事,所以才体恤百姓,降下了谷子雨,以救生灵于饥饿之中。

  

  然而,民间的版本却略有不同。民间口耳相传的是,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臣民共同学习。仓颉造字有功,感动了天帝,但他不要天帝的赏赐,只求人民能够五谷丰登,于是天帝便下令打开天宫的粮仓,一场谷子雨便从天而降。下谷子雨的这一天就被定为谷雨节,也就是现在春末夏初的节气谷雨。这个谷雨的故事只是传说,神话的色彩浓厚,不过通过民间的口授耳传,经千百年的累积,也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有趣的元素。

  

  谷雨时节,正是花王牡丹盛开之时,自古以来,赏牡丹也是谷雨的重要习俗,所谓“谷雨三朝看牡丹”,因此牡丹又称谷雨花。北宋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有云,“洛花,以谷雨为开候”。谷雨前后,为洛阳的牡丹花季,繁花盛开,芳华缤纷。“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笔下的《赏牡丹》,总让人想千里赴花会,一睹这喧动京城的天香国色。

  

  谷雨时节,台湾阿里山枝头吐绿,山花烂漫,前来踏春赏花的游人络绎不绝。山上四时云雾笼罩,由于日夜温差大,茶树生长缓慢,生长在这里的茶,芽叶柔软,叶肉厚实,果胶质含量高,汤质细甜,甘香清雅,喝起来很有稠度。就让我们一边品味谷雨前采制新嫩茶叶泡制的好茶,一边赏花看牡丹,享受一个有文化底蕴的谷雨吧!

  曾泰元(上海杉达学院英语系教授兼外语学院院长、台湾东吴大学英文系原系主任、台北林语堂故居原执行长、国家语委汉语辞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商务印书馆《英语世界》编委)

  来源:曾泰元、由上海市台胞服务中心整理

  上观号作者:上海市台胞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