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学生自杀,家长需学会正确“鸡娃”,防止悲剧再次发生!

  近日,文昌市某学校14岁女初中生喝农药事件让我想起了去年上海的一个女孩,同样也是14岁,可她却没有阿花的幸运,永远地离开了,她的遗书,看哭了无数家长。

  

  这些并不是单个的案例,事实上中国青少年的自杀率曾居世界第一,有近50%的学生表示“有想过自杀”。那么,为什么我们国家会如此频繁发生的青少年自杀情况?

  “别人家的孩子”,打压了多少中国孩子的自信心,让多少孩子受挫,甚至是抑郁!

  14岁少女的遗书中写道:“我是给你们带来荣誉的人,是严格出孝子的代言人,是你们在朋友面前攀比的工具。”

  康德说过:“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当父母把孩子当成工具时,那么孩子就被迫丧失了自己的意志和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孩子每天能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不少于5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来。离开这一点去讨论全面发展,谈论素质教育、爱好和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些空话而已。”

  然而,“每天5小时的空余时间“,对于任何一个学龄孩子来说,都是奢望。

  现在大部分的孩子,无论生长在城市还是乡村,都被淹没在各种“兴趣班和辅导班”。虽然国家一直在提倡“双减政策”,为孩子松绑,可是大多数的父母却为孩子增加了更多的“兴趣爱好”。美名其曰“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

  超额学习和提前学习,可能会透支孩子健康、泯灭孩子的学习兴趣,不要再打着“都是为了孩子”的旗帜,把自己曾经所怀有的欲望和梦想投射到了下一代身上。

  

  生活即教育,我们要学会正确“鸡娃”。

  离开真实生活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而最真实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

  美国作家鲍德温说: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

  2017年的《中国诗词大会》让我记住了武亦姝,她的淡定、从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入了解之后更是佩服她的父母,同样是“鸡娃”,不一样的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天差地别!

  一个孩子的成长必然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和教育,在孩子身上就能略略窥见父母家庭背景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子。

  当下,许多父母一下班回家之后就各忙各的事,要不就是孩子在学习,父母坐在旁边玩手机,可是武亦姝的爸爸武雷却坚持要给女儿高质量的陪伴。所谓高质量的陪伴就是尽可能地利用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对她进行引导和教育。

  有多少父母能做到下班后无论多忙,都放下手机,专心陪孩子,哪怕每天只有一两个小时。武雷却坚持了好多年,从四点半下班回家之后开始,不管工作上的事情有多忙,都要关掉手机专心陪女儿。武妈妈也经常陪女儿一起读书作画,并由此也提高了自身技艺。在这样耳濡目染的熏陶感染下,父母实现了和孩子的共同成长。

  所以说,优秀出色的孩子背后肯定离不开父母的培养和教育,别光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优秀,是你不知道别人家的父母在背后下了多少功夫,做过多少功课。

  与其整日念叨着让孩子不要玩手机,多读书多学习。还不如以身作则,亲自为孩子做示范。家长是孩子的土壤。想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先努力让自己变成所期待的样子。这才是“鸡娃”的正确方式。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