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缘起是金陵(11)随园沿革(下)

  七、再谈“大观园”的参照系━━江宁织造桃源别墅即是隋织造园前身

  本人以为确如上文所叙,小说中的“大观园”极有可能如明义、裕瑞、袁枚所说,作者参照了曹家在随园故址的花园,而绝不可能是北京的和珅府园或恭王府园。这里想就有关学者的相关考证,再补充谈一谈关于大观园故址参照系问题的看法。

  最近看到兰良永先生《随园沿革新考》,还有胡铁岩先生《曹家后期的江宁织造署和随园西邻小桃园,兼谈曹家与随园的关系》两文,颇受启发。

  兰良永先生的《随园沿革新考》,主要运用大量史料及曹寅、高斌等人的诗句,对曹寅受业结社地址、曹寅常年去清凉山结社过小仓山路径,以及隋园、随园和小桃源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文章还探讨了曹家及江宁织造迁移至桃源别墅即小桃园隋园旧址的问题。所论述内容与此文有关系的问题,摘其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曹寅年少时经常在进香河畔的石桥(即今大石桥一带)受业,在清凉山结社,经常由现大行宫附近或北门桥附近的织造府到石桥,或由现在的珠江路方向经干河沿前往清凉山。

  2.隋园面向干河沿,在小仓山北支南坡,有围墙;随园则隔河横跨小仓山南北两支,无围墙;隋园门在园的西南,随园门在园的东北。

  3.隋园又名桃源别墅,原属小桃园,因隋园名响,渐夺原名。隋赫德被革职后,接替江宁织造一职的是原江苏布政使高斌,高斌诗称桃源别墅为江宁织署、为家,称由外地回到江宁织署就是回到家,这可以认为织署就是织府,就是家,更可证明高斌接隋赫德任江宁织造主事时,位于小桃园的别墅是织造署、府、花园连为同一整体的。

  4.明末吴应箕在小仓山有园,是一件存疑的事。他家境并不富足,他的园林观也有问题,他认为园子大了难收拾。他的确认为小桃园尤为胜地,但他又说朱之蕃在小桃园的园子,“惜今亦易主矣”,“予尝自谢公墩迤逦至其处,遂有卜居之心,惜今亦易主矣”。这就告诉我们,吴氏如在小桃园有园,“卜居之心”便无从谈起,“惜今亦易主”也说明他在小桃园无园。他在小桃园即随园故址有园是被人“安排”的。

  胡铁岩先生的《曹家后期的江宁织造署和随园西邻小桃园,兼谈曹家与随园的关系》一文,详细分析了“随园故址即大观园”说法的由来,并提出了随园故址虽不是大观园,但确与曹家有一定的关系,很可能曾一度就是属于曹家。概括其论述内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园故址虽不是大观园,但很可能一度属于曹家。隋织造园与袁枚的随园实际仅一墙之隔,是位于永庆寺北和谢公墩南的小桃园即桃源别墅。

  2.清人黄之隽在《游金陵城西北记》一文中详细记载了所看到的“隋织造园”,实际是江宁织造高斌的“桃源别墅”。高斌诗“西堂寒暑坐朝昏,四序莺花嘉树轩。潋滟池边双桂岭,清凉山下小桃源”证实了“桃源别墅”的存在。而袁枚的《随园诗话补遗》载“离随园数武,地名小桃源”,则证明随园与桃源别墅相邻。

  3.桃源别墅的主人一度是接替隋赫德的江宁织造高斌,高斌诗中“嘉树轩”和“爱莲亭”是别墅花园里重要的标志性建筑,高斌诗称此别墅为“江宁织署”。

  4.高斌所住的园子,其后的“尚衣局寅公”也住过,也就是后来的江宁织造寅著也住过,证明这个园子(严格讲是桃源别墅)是应属于江宁织造署的官园。只不过在寅著任职之前,织造由藩司兼管,此园荒废了。

  5.江宁织造署、府搬往小桃源的“桃源别墅”,应是在曹寅任职时期无疑。曹寅《与曲师小饮和静夫来诗次东坡韵》诗中说“荒凉共叹老官署”便是明证,而且曹寅搬离“老官署”时间也不短了,才有桃源别墅与“老官署”的对比,才更见“老官署”因无人居住而荒凉。但曹寅偶尔与诗友会到此“浅斟低唱”。

  6.隋园的园林不是官产,是雍正赏给隋赫德的,所以隋赫德才可能转让他人,隋园(桃源别墅花园)应属曹家的可能性很大。

  上述兰先生和胡先生的两篇文章,不约而同都注意到了隋赫德以后的江宁织造主事高斌,都由高斌的诗关注到了永庆寺后的小桃园的桃源别墅,关注到了由桃源别墅关联的隋园和随园。由此,综合他们二人的考证及查阅有关资料,我认为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吴应箕在小仓山一带有无花园始终存疑,说有,不见史料;说无仿佛又有记载。但吴应箕自己在《留都见闻录》里说:“朱少宗伯园,朝天宫之左偏者,林树翳然,已然易主金坛于氏。其所称小桃源者尤为胜地,予尝自谢公墩迤逦至其处,遂有卜居之心,惜今亦易主矣”。就是说吴氏自己的确认为小桃园山光水色俱佳,可以选择作为居住之地,可惜此地都已有主人了。也就是说,他有“卜居”之心,而未有“卜居”之实,他“自谢公墩迤逦至其处”,说明他在小桃园位置没有买园也没有建园,也和以后的隋园及随园无任何关系。

  第二,清凉山一带是江宁城西北极有魅力的地带,黄之隽《游金陵城西北记》载:“客金陵,舍于城南。……极称城西北山川之胜,而春时桃花擅人境之绝,不游,负人,负地,负天,遂以上巳之明日往观焉”。这就道尽了这里的诱人之处。

  而曹寅年少时就常往清凉山结社,清凉山一带自古就是文人骚客居留之地,大书家颜真卿在此建有江宁放生池,词圣南唐后主李煜在此建行宫避暑纳凉,明嘉靖年间御史耿定向在此建崇正书院,有金陵八大家之首之称的龚贤又在此建半亩园。围绕乌龙潭筑室建楼、枕流面山的就更多了,如吴应箕记载的陈中丞、金太守、唐长史、齐王孙等皆是。

  曹寅为官,也是文人,他喜欢这里,因“老官署”改为康熙行宫的机会,或因从苏州回江宁任江宁织造后,想寻找更合适的落脚之处,那么把织造署、府建在桃园别墅也是情理中的事情,因为这里文化氛围太好了,对于他以文会友真是太方便了。也许搬来这里,就是他年少在清凉山结社时就已产生的情结。但织造署、府搬来“桃源别墅”,不等于“老官署”就没有办公和会客的地方。织造署、府搬来桃源别墅和 “老官署” 改建行宫仍保留织造衙门并不矛盾,

  

  民国37年《南京市街道详图》,乌龙潭到干河沿的河道尚存,而后向东过莲花桥、北门桥直通青溪,随家仓到随园一带为小仓山余脉北支,五台山百步坡为小仓山余脉南岭。地图上的小桃园,实指民国时期的居民区,清代的小桃园应在大红框标出的上海路与广州路交界的河道北侧。

  

  清乾隆十六年(1751),两江总督尹继善为迎接乾隆帝“南巡”,在原江宁织造署即康熙行宫大兴土木,正式改造乾隆“南巡”行宫,此行宫规模宏大、规制森严、气势非凡 。

  因为织造工场还在原址,当然要有议事和管理的地方,这就可以解释得了曹家被抄家时,隋赫德奏报“查得江宁织造衙门左侧万寿庵内,有藏贮镀金狮子一对”的问题。同时隋赫德的这一奏报,说明“署”确实搬走了,“老官署”不能称“署”了,但称作“织造衙门”还是合适的。曹寅诗称“老官署”和隋赫德奏报“织造衙门”应是同一个地方。

  第三,由隋赫德之后的江宁织造高斌诗句得知,“桃源别墅”即为江宁织署和高斌在江宁的家,而这个织署与家是隋赫德事发后留下的,说明隋赫德任职造时,“桃源别墅”已是江宁织署。隋赫德的家产又完全是雍正赏赐的,他完全不用买,也不用建,而且他的任职时间也不长,这又正可说明“桃源别墅”是曹家的。如此反推,结合上一条理由,这“桃源别墅”是曹寅任江宁织造时购建或修建的可能性就极大。

  第四,高斌的诗里,桃源别墅内有“嘉树轩”和“爱莲亭”,说明这个别墅是织署、织府、花园连为一体的。

  第五,因曹寅对城西北有眷恋,桃源别墅建在小仓山余脉就在情理之中。

  桃源别墅的范围应是以后隋赫德“隋园”的范围,它应略等同黄之隽《游金陵城西北记》中所看到的范围:“又北行,坡陀间有古庙、三四人家,其屋西临水,俗称海子,又曰龙窝。望花如大阜,而佳在隔水,鸡犬闲闲,门内妇稚昵昵语,若桃源中人,此非武陵其天台乎!又北行,地稍峻,俯瞰朱栏翠楯,隔一水,隋织造园也。……遵旧路,过五柳园不入,过永庆寺后圃仍入,迤至地峻处,瞰隋园,……至门,门者不辞,遂入园,为桃源别墅,今日‘映山’”。(“今日映山”即雍正后期的“映山桃园”。)

  这也就是永庆寺以北,谢公墩以南的范围。这样一个范围, 一个“大观园”的影子似乎已凸现了出来。这样一个范围,在今天看来,应该是东起市儿童医院、随园大厦附近,西至南师大,北至上海路和古南都饭店后山坡到公交随家仓车站一线,南到五台山百步坡,确实有三里半大,这个范围也是两山夹一水的格局。观其“若桃源中人”的描述,这大概也是后来江宁织署被冠名“桃源别墅”的共识。

  第六,隋赫德之后,袁枚所买之园仅是桃源别墅的一部分,也就是原属于曹家和隋赫德私有的部分,所以才能以区区300金购得。其时桃源别墅的主体仍是官产,因为江宁织造在乾隆初期改由藩司兼管前后,织造无独立主事,桃源别墅实际上已荒废下来了,可能这也正是袁枚能买得到的原因之一。乾隆三十三年织造事务重新恢复以后,史料上显示织造主事寅著仍旧住进了桃源别墅,或以桃源别墅为江宁织署,这就说明桃源别墅主体与袁枚无关,而此时袁枚的随园与桃源别墅已有围墙隔开了。这样看来,曹家有园子在这里,又如此之大,小说作者又理想化地再做一番描摹,有什么不可能呢?何况还有位于大行宫“老官署”西花园的大量景物可作参照补充。

  第七,高斌还有诗说“潋滟池边双桂岭,清凉山下小桃园。”这就道明了桃源别墅的水面旁边是有一个“双桂岭”的所在,这也就和小说文本描写的“螃蟹宴”所在地,大观园里盖在池中、跨水接岸的“藕香榭”岸边山坡下,有两颗“开得又好”的“桂花树”相仿佛了。

  第八,江宁织造署、府、园后期均迁建在小桃园的桃源别墅,这与《红楼梦》小说对山、对水的描摹,对府与园的关系的处理,以及小说人物屡屡爬山过坎的叙述,都显示了更多的一致性,也使故事情节更显自然,更为合理,使我们更能解释得通为什么大观园里有那么多的山路,又和府第宅院居所也不甚远,连贾母等老人都能屡屡在大观园进出。

  尤其是桃源别墅和“老官署”的关系,其实更应该是小说中贾府和“老宅”的关系的描摹。由曹寅“荒凉共叹老官署”的哀叹,我们更能理解小说作者让贾雨村说的一句话:“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一带花园子里,树木山石也都还有蓊蔚洇润之气……”,这里应该是作者对大行宫“老官署”寄托的十分不舍的情思。

  综上所述,袁枚的随园由隋织造园而来,隋织造园就是曹家为始的桃源别墅,《红楼梦》小说中大观园也叫省亲别墅,联系小说关于大主山山色风光的描写,对比现实中清凉山、小仓山南北两支夹一水,以及乌龙潭、干河、青溪的走向,明义、裕瑞、袁枚关于大观园故址的说法,真的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信口胡说,袁枚的随园是有曹家花园的影子的,“随园故址即红楼”不是没有出处,它应该来源于历史的真实。

  6. 见胡铁岩先生《曹家后期的江宁织造署和随园西邻小桃园》兼谈曹家与随园的关系。

  17. “荒凉共叹老官署”,见之于曹寅《楝亭诗别集卷三》中的《与曲师小饮和靜夫来诗次东坡韵》。

  全诗情绪并不高涨,二十一句,一百四十一字,似乎充满愁绪。如“荒凉共叹老官署,醉睡差堪傲茅舍。永夜谁怜促织悲,歌长遽觉垂杨怕。来朝欠伸过早衙,廿年幸脱长官骂”。

  这样的文字,似乎印证了被欠债压的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在其中。

  18. 此为改扩建后的乾隆行宫图。推测早期曹家府、园、署都应在此,改建康熙行宫后,曹家及织署都搬到了小桃源。至乾隆十六年又对行宫进一步改造,方成此规模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