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二叔坚守的南京安全区,陈斐然后人在随园拍下80多年前的同角度照片
“这个就是我二叔!”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的吴贻芳纪念馆内,95岁的陈朝栋一眼就在老照片中认出了陈斐然。
△陈朝栋一眼认出老照片中的陈斐然
2021年国家公祭日前夕,现代快报曾刊登《寻找陈斐然!84年前,他留在南京安全区守护难民》一文。报道刊发后,经过多方努力,现代快报记者与陈斐然的家人取得了联系。
△现代快报2021年12月9日版面
4月19日,陈斐然的后人一行来到南京,寻访亲人的足迹,并且重走南京安全区。从1999年翻译《魏特琳日记》开始,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就一直在寻找陈斐然,此次他也与陈斐然后人见了面。
△张连红(右)与陈朝栋(左)交谈
【寻迹】
大草坪前,他们拍下80多年前的同角度照片
春日里的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满目葱茏,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尽显勃勃生机。在飞檐斗拱、廊腰缦回间,可以窥见昔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古典优雅。行走其间,很难想象80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血海中的生命孤岛。
△陈斐然
1937年,一位34岁的广东籍小伙送别孕妻,坚守在南京安全区守护难民。他叫陈斐然,曾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总务处长,与魏特琳、程瑞芳同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三人紧急委员会成员,是难民收容所负责人之一。86年后,他的侄子陈朝栋携妻子、儿女一行五人分别从成都、上海赴南京,只为寻访亲人的足迹。
“这个校园太美了!”陈朝栋忍不住连连赞叹,虽然已是95岁高龄,但他精神矍铄,走在校园里健步如飞。在吴贻芳纪念馆内,他看到了多张合影,一眼就认出了其中的陈斐然,“二叔是东吴大学毕业的,是我们家学历最高的人。”
△前排左三陈斐然,左四魏特琳,左五程瑞芳
其中一张合影的背景,依稀可以辨认出是大草坪旁的200号楼,三开的玻璃窗、红色的圆柱、楼前的草坪,都还是原来的模样。老照片中,陈斐然穿着毛呢大衣坐在前排,身旁是魏特琳与程瑞芳。陈朝栋循着这张老照片来到200号楼前,心情十分激动,与家人一起拍下了80多年前的同角度照片。
△陈朝栋一家在200号楼前
在校园里的魏特琳雕像前,陈朝栋从包里拿出了自己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挂在颈间,并向魏特琳雕像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此时,现代快报记者才知道,原来陈朝栋是一位抗战老兵,“我五叔是黄埔军校十三期的,我是二十二期的,那个时代是全民抗战,抗战是头等大事,像《松花江上》那些歌,我们从小就会唱。”
△陈朝栋在魏特琳雕像前
【回忆】
后人讲述往事,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陈斐然
“我们南京老百姓,包括以前曾经在金女大避难过的难民后代,都想找到、了解陈斐然,真诚地欢迎你们来参观、回忆。”与陈朝栋见面,张连红带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邮册。翻开邮册,里面的许多老照片都与陈斐然有着剪不断的缘分,“当时陈斐然先生在我们金女大华夏馆办公,那时候校长办公室就在华夏馆,就是刚才一进大门右边那栋楼。”张连红介绍。
△张连红(左)与陈朝栋(右)
在与张连红的交谈中,陈朝栋回忆了许多关于二叔的往事,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陈斐然。
“二叔很开朗,喜欢大笑,他们兄弟五人,我爸爸是老大。”陈朝栋回忆起在广东老家的生活,不仅有阖家团圆的幸福,也伴随着令人胆寒的炮火,“上海打仗的时候,我们老家也有日本飞机轰炸。那时候我读小学三年级,我看到飞机飞得很矮,驾驶员半截身体都能看到,俯冲下来丢炸弹。有一次一个炸弹就丢进了我父亲染布的作坊里,钻到地下两三米,但是那个炸弹没有爆,我父亲算是捡到一条命。”
据陈朝栋介绍,考进东吴大学的陈斐然毕业后又到金女大工作,直至战火蔓延到南京前,他决定留守南京安全区,“他留在南京的事情,我们家人是知道的,因为他送怀孕的二婶回老家时,我就在老家。”
直到1939年底,陈家兄弟商量着,举家迁移到“大后方”成都,陈朝栋又在成都与二叔重逢,并一起生活了6年。“他很重视家里孩子的教育,当时成都也经常有空袭,他就把我们安排到乡下的学校去上学。有一段时间我的数学很糟糕,他还找老师给我补课。”
△左一陈斐然
在成都期间,陈斐然经营着文具店和书店,维持家人的生活。1945年抗战胜利后,各个省迁到成都的机关、学校都回迁了,陈斐然的生意也一下子垮了,很多书都拉去当废纸卖了。
一切重头再来,陈斐然选择了他最熟悉的城市——南京,“1947年,二叔又回到南京开粮店,不久后大病了一场,以为自己医不好了,就把粮店解散了,很绝望的时候,遇上了一个他曾经帮助过的同乡,治好了他的病。”
解放初期,陈斐然在上海采购绘图仪器,卖到成都,公私合营时,他被当成资方代理人纳入天津的国营厂,成为一名统计员……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前进,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解放之后,我们也经常写信联系。二叔还是想要当老师,也写过申请,但是没有回音。”
现代快报曾刊登寻人启事,找到陈斐然后人
一场关于“平民英雄”陈斐然的接力寻找,发生在2021年国家公祭日前夕。
现代快报记者就新书《南京大屠杀国际安全区研究》采访作者张连红时,得知留守管理安全区的中国人仍有许多历史空白。于是,现代快报记者在张连红的帮助下,梳理了《魏特琳日记》中有关陈斐然的史料,并写成报道。
△《南京大屠杀国际安全区研究》中关于陈斐然的介绍
从1937年8月11日起,陈斐然就在清空校舍、挖防空洞,为即将来临的战乱做准备。当年9月8日,陈斐然把孕妻送回了广东老家,独自坚守在南京安全区。12月17日,他在安全区内为保护难民,被侵华日军掌掴、带走,死里逃生。1938年2月12日,陈斐然收到了来自汕头的信,得知儿子已经降生,但他也没能回去看一眼。
报道刊发后,许多人都被陈斐然舍生忘死的精神打动,加入到寻找“平民英雄”的队伍中来。经多方努力,现代快报记者与他的孙子陈兴润取得了联系,陈朝栋也给现代快报记者寄来了陈家族谱。
2021年12月19日,现代快报刊登了追踪报道《陈斐然找到了!40年前在天津病逝,生前极少谈及留守南京的往事》,完整地讲述了他的故事。
在《南京大屠杀国际安全区研究》一书正式出版时,张连红将陈斐然的经历补充进书中,填补了关于他的历史空白。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采访了陈斐然的小女儿陈朝一,并推出推文讲述这段历史。在最近举行的2023年第一期紫金草和平讲堂中,张连红也再一次讲述了陈斐然的故事。
陈斐然和他的侠之大义,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作为史学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与义务让他们的义举为更多的人所熟知,真正载入‘南京的历史史册’中!”张连红说。
现代快报+记者?张然/文?钱念秋/摄?苏蕊/后期
(陈斐然老照片由张连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