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患者实现行动自如!广州东部首台机器人辅助DBS手术在广医五院顺利“开机”!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欣宇 通讯员 王葳图/医院提供
“感谢医护人员让我重新获得了身体的‘掌控权’。”帕金森患者陈叔兴奋地挥动手臂,大声感谢在场的医护人员。这一幕发生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于5月29日举办的首例帕金森颅内神经刺激器植入术(DBS手术)开机仪式上。
4年生活难以自理,术后能走能跑活动自如
“我在2018年就被确诊为帕金森病,一直都是吃药治疗,原来吃药效果还挺好的,但是这两年药效明显减弱,今年更是明显感受到症状加重。” 陈叔表示自己已被帕金森病困扰了4年多,日常有行动迟缓伴随四肢震颤症状,不仅平时坐立、行走都困难,生活几乎不能自理。饱受困扰的他在别人的介绍下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治疗。
记者了解到,医院为陈叔制定的治疗方案主要是进行帕金森颅内神经刺激器植入术(DBS手术),俗称“脑起搏器”植入术。这是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最先进的神经外科方法之一,也是神经外科领域一项前沿的微创治疗技术,它通过在患者脑内植入电极,通过电刺激调节异常的神经活动,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
通过医院多学科团队合作,4月29日,医护人员将脑起搏器植入陈叔体内,术后恢复良好,无不良反应。一个月后,陈叔如约前来“开机”。开机过程中,只见专业工程师用手中的遥控器对准埋置在陈叔皮下的微电脑刺激器开启脑起搏器,然后逐渐调控相关参数,改善他的病态。随后陈叔尝试着抬起手臂、活动手指、自主站起、走路等动作,都能顺利完成,帕金森症状得到很大的缓解。
该院神经外科主任杨孔宾介绍,DBS手术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帕金森病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和安全性。手术不需要开颅,只需要在两侧颅骨上做一个小切口,然后通过皮下隧道把电极埋在胸前,如此可减少患者的头皮创伤和出血量,同时术中机器人系统可以根据影像学数据,精确计算出电极的最佳路径和位置,避免损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结构,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等特点。待DBS术后患者开机后,脑起搏器会运用脉冲发生器刺激患者大脑深部的某些神经核实时监测电极的深度和方向,及时调整和纠正偏差,减少并发症的风险,让患者恢复基本正常的生活状态。
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先进诊疗技术
在当日的开机仪式上,广医五院院长周新科介绍了引进机器人的初衷:“以前很多周边帕金森患者选择做DBS手术都要辗转多地救治,现在广州东部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一样的技术服务,既免除了长途奔波,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减轻了。希望通过这项先进的技术,为广大帕金森病患者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安全可靠的手术治疗,让他们重获健康和幸福。”
据悉,广医五院此次引进的神经外科3D结构光手术机器人,它是由机械臂系统、视觉定位系统、软件算法工作站三部分构成,通过计算机辅助空间定位,将医学影像处理技术、机器人技术以及外科医师经验有效结合,辅助医生自动完成术前规划、手术方案及流程模拟、术中注册和手术器械引导定位。可以更加智能地处理非结构化、动态的复杂工作场景,从而显著降低操作难度、扩大手术适用范围,该机器人的精度达到0.2mm以内,是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之一。(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甘卓然校对 | 彭继业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