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飞的“新哨声”

  现代社会需要多维度阅读,读纸质书,是读者集中精力参与作品的高效方式,听有声书,也是爱书人在碎片化时代找到自己阅读节奏回归内心秩序的最佳途径。

  作者 / 脱落酸

  出品 / 新摘商业评论

  " 纸质阅读会不会被电子碎片化阅读所取代 " 这个辩题常常被爱书人拿出来激烈争论。

  悲观派常常感叹,书出版和阅读的黄金时代已经远去,电子碎片化阅读宠坏大脑,数字化浪潮下的人类智力与思考能力正在迅速倒退。

  但是乐观派则持不同意见,他们始终相信人类获取知识的欲望并没有减少,只是途径和方式发生了变化。

  当代人远比你想象中更热爱阅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阅读并没有被碎片化,而是新技术的出现让很多不爱读书甚至没有阅读条件的人开始尝试碎片化阅读。

  一、碎片化时间

  催生多元化阅读

  书籍是人类通向世界的窗口,也是我们与古人交流、从碎片化漩涡中寻找内心答案的最主要方式之一。

  即使只有 5 分钟的时间,只看到了一些零散的文字,只要有所收获,那就不是一件坏事。

  此外,在人们对 AI 焦虑的担忧之下,创新的书写方式和有趣的阅读方式不断涌现,延续着 人类与书籍、阅读之间的关系。

  像听书 APP、电台 APP、阅读器等工具的出现,已经极大地扩展并丰富了阅读的人群和场景。

  就以 " 听书工具 " 为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 1930 年代的美国。当时主要是依托留声机和密纹唱片技术录制书籍文字的声音。1934 年,《大公报》刊登了纽约电讯,首次将这种以耳代目的发明信息传入国内。《时事月报》还将这项技术与有声电影做了类比,具有前瞻性。

  听书类工具的发明并不是一个线性的历史发展过程。过去曾有许多过渡形态的尝试,但总体而言这些科技工具还存在许多局限。

  随着传媒技术的进步,不断催生新的形式去承载碎片化内容,使得现在的产品功能更加完善。

  电子阅读工具的体积更小,容量更大,使更多的普通人能够受益。人们可以在通勤时把整个图书馆装进手机里;在开车无法使用双手时,可以打开电台 APP。电子书和听书电台类 APP 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并最大限度地挖掘了 " 听 " 的价值。当视觉疲劳或感觉近视加重时,可以选择墨水屏阅读器;被迫卷入信息洪流时,可以通过听书来抚平浮躁并回归秩序。

  虽然电子化的碎片阅读不应该被视为阅读的全部,但无论是出差路上还是工作间隙、休息时间,选择使用电子阅读器或 " 以耳代目 " 的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将 " 碎片化 " 的时间 " 整片化 ",使爱书人能够逐渐培养出不受地点和形式限制的更多元化的阅读习惯。

  二、墨水屏有声书

  挖掘极致垂直新需求

  挖掘 " 听觉 " 场景,满足爱书人碎片化时间阅读的硬件产品在市面上其实不少。

  例如,主流的墨水屏阅读器产品曾尝试推出过蓝牙连接的听书功能,一度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不过,这种好景并没有持续多久。一方面,听书工具的声音表现往往如同机器人说话般机械僵硬,导致阅读体验不佳,难以真正沉浸于书籍内容,去感受作者想传递的真情实感。另一方面,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更新换代,一些阅读器也常常变成了 " 昂贵的泡面盖 "。

  如何打磨听觉质感,提升阅读体验与质量,如何高效利用阅读器产品让普通人享受阅读,已逐渐成为行业悬而未决的隐患问题。然而,讯飞有声书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打破了类似的束缚。

  区别于市场主流的电子阅读器产品,讯飞有声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将 " 听 " 的需求挖掘到了极致。

  在保留墨水屏阅读器一贯功能的基础上,讯飞有声书脱颖而出的关键在于,凭借自然媲美真实人声的 TTS 4.0 语音合成技术,其内置了 26 位不同风格特色的主播,包括 11 位方言主播和 5 位外语主播等可供用户自由选择。

  使用普通阅读器的听书功能,常常只有单一的 AI 女声选项,但讯飞有声书不同,无论是你想读历史、小说、散文还是其他类型的书籍,都能找到音色风格匹配的主播,他们富有情感,惟妙惟肖地为你朗读,原汁原味地呈现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艺术美感与思想力量。

  假如你现在想要了解人文类 相关知识,那么试试点击 " 千雪 " 主播,你会发现她成熟知性的音色与人文类书籍简直是完美契合。

  更戳人心的还有外语场景,轻触屏幕就会有英韩日俄西班牙 5 位外语主播,纯正地道的为你朗读外文原版书籍,如果你有意接触新的语言,正困于文字内容不知如何发音,那么跟随这些形象发声的外语主播边看边读,不失为掌握新技能的好法子。

  阅读场景之外,讯飞有声书还内置了翻译助手 APP,提供中文与 6 种外语实时互译、即点即读的功能升级,更好匹配用户的交流场景。

  爱书之人在工作时强调精准效率,放松心情时讲究滋养文艺灵魂。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内在的精神追求,讯飞有声书还支持呈现墨水屏版单向历。 随手放在一旁,类似于台历,稳稳地立着,待机界面显示作家和诗人的名言金句,实用中尽显 格调。

  功能不断迭代,但全天候的听阅服务一直是讯飞有声书的初心。它正在扎根于墨水屏阅读器赛道,开辟出一条极致垂直的样板道路,以极致的方式满足用户的读书需求。

  三、找到阅读节奏

  回归内心秩序

  深究起来,讯飞有声书的亮眼表现背后是有强悍的技术实力作为支撑。具体来说,就是持续优化训练引擎,科大讯飞研发出了能够显著提升语音合成效果、流畅度以及情感饱满度的 TTS 4.0 技术。

  AI 技术的不断升级迭代,不仅能够让 AI 主播朗读书籍时充分调动情感,让人倍感真实亲切,还能够扩展个人的听觉空间,对阅读产生新的理解和认知。

  技术改变了媒介的接触方式,声音的价值正在脱颖而出,有声书成为了用户在碎片化生活中找到阅读节奏的重要介质。

  未来随着 AI 技术的突飞猛进,数字阅读市场将提质增效,有声书预计在 2025 年将达到 62.8 亿的市场规模,这个数字是 5 年前的两倍。

  听书成为大趋势,大家对听书质量的要求自然也越来越高。 而讯飞有声书诞生的初衷,不仅是为满足阅读习惯,更是为提升阅读体验与质量,让大家能在一个仿若无序的碎片化时空,以更加生动沉浸的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节奏,回归到一种独属于自己的内心秩序里头。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一场由讯飞有声书与单向空间联合发起的 " 不如大声读书 " 活动也正悄然酝酿。

  " 不如大声读书 " 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被视作 " 回归秩序 " 的开始,在 4 月 23 日晚的活动现场,你将听到随笔作家止庵、写作歌手钟立风、艺术史研究者张宇凌、作家苏方等嘉宾手持讯飞有声书领读自己的推荐书目,分享各自经历以及对阅读的理解。

  他们来自不同领域,看待世界的角度、维持内心秩序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透过他们 " 更加立体丰富 "" 更加生动沉浸 " 的声音讲述,无论现场读者还是讯飞用户,都能够短暂从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挣脱出来。

  一次领读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行为,但类似扩展 " 听觉空间 " 的活动,就好比讯飞有声书研发初衷的一种延续。

  活动进行时,有嘉宾们领读推荐书目带大家沉浸下来,回归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活动结束后,你还可以在讯飞有声书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主播、声音或是节奏,又一次投入到回归内心秩序的阅读之旅。

  " 以耳代目,陪伴有形 "。 新技术构建的积极意义,远比我们想象中多。 现代社会需要多维度阅读,读纸质书,是读者集中精力参与作品的高效方式,听有声书,也是爱书人在碎片化时代找到自己阅读节奏回归内心秩序的最佳途径。

  就像约翰 · 康诺利在《失物之书》中针对 " 书籍怎么样才算真正活过 " 这个问题的解读:它可以被一双睁得大大的眼睛在毯子下面随着手电筒的光追寻,也可以被人类的声音大声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