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告诉你:读书是普通人改变命运最好的出路

  昨天我写了一篇关于张桂梅老师改变大山的女孩子命运的文章,也提了一下我所生活的环境,有网友问我:“当时条件这么差,你是怎么坚持读到大学的?”今天我就这个问题也写一篇关于我读书的故事分享一下吧,希望能对您或者您正在读书的孩子有一点启发和帮助。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提到我也是大山里走出来的女大学生。我读书那时,很多孩子,特别是女孩子能坚持读书的是比较少的。

  我上小学的时间是90年代,我所生活的茶场走下坡路了,经济效益很差。那个时期,正是国有经济改革的转型期,很多国有企业的职工不得不下岗,很多地方掀起了去广东等沿海城市打工的热潮,我们这里也不例外。当然也还有很多人是留在家乡务农的,当时很多人的收入很微薄,生活是很困难的。

  我们茶场之前本是有很多越南归国的华侨,随着厂子的效益越来越差,在九十年代也几乎走光了,也有很多职工回乡的,外出打工谋生的。但同时,附近村子也有很多农民携家带口来这里采茶谋生的,他们不出去打工,村里也没有什么收入来源,也是希望能在这里增加点收入。

  我的父亲是茶场的老职工,年纪也上五十了,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半辈子,出去也不知道干什么,所以一直坚守在这里。但生活实在是太难维持了,我的母亲在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去我外婆家附近的砖厂打工。外婆家离我家隔了两个镇,为了能挣多点,为了省车费,除了端午节、七月十四(鬼节)、中秋节、春节,其它时间是几乎不回来的。我暑假有时会去外婆家住,这样能多一些时间见到母亲。

  在只求吃饱穿暖的条件下,孩子读书对于很多农村家庭来说便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所以我上小学的时候,本来一年级男生女生人数是差不多的,但读到小学毕业,一个班30多人,女生就变成个位数了。很多女孩子读着读着就不能读了。

  读初中的就更少了。上初中需要到镇上读,我们家离镇上有16公里的路程,如果要到镇上读书,大多是要自己骑自行车去上学。虽然有大马路,但坑坑洼洼,下雨的时候一路水,一路泥。骑车的时候,骑一段路就得停下来拿棍子刮粘在车轮的黏土。天气好的时候,尘土飞扬,去到学校几乎成了泥人。这个条件又难倒了一部分读书不坚定的人。

  然而更难的还是学费的问题。我们当时一家人一个月的收入才300-500元,一个初中生一个学期的学费就要六七百了。那时候大部分家庭有三五个孩子很正常,这学费真的是一笔庞大的开支。

  所以读初中大概只有小学一半的人能去读了,女孩子更少。我记得我们班的女生,除了有三个跟随父母去东兴防城读的,有两个回他们家乡继续读的,在茶场住的还读书的就是我了。

  但我就是想读书。刚上初一的第一个学期,我没有自行车,也不会骑,除了有时我父亲搭我去之外,我有时候自己步行十几公里去上学。现在想来,真的很感谢那段日子我能平平安安的度过上学的时光。

  尽管这样,我还是坚持去上学。这种内心的坚持,可能是来自于父母的影响。

  我的父亲虽然读书不多,但他一直坚持业余时间阅读学习,自学了医学、种养等技术,还坚持学习马列毛思想。我的母亲9姐弟,她是最大的。但她仍然想办法读到初中毕业。她也常常跟我们讲她以前读书的苦难而快乐的时光。所以对于读书这件事,我的父母是很支持的,我自己也想读。可以说,孩子爱不爱读书,家庭的影响是很大的。

  我上初三的时候,我的父亲开始生病了,后来越来越严重,这对我们家真是雪上加霜。我上学的学费常常需要赊账来慢慢还,期间种种艰难,这里就不赘述了。

  

  好不容易熬到初中毕业了。此时,很多儿时的玩伴已经出去打工的打工,嫁人的嫁人。初三毕业的那个假期对于我来说是很难过的。我虽然天天跟着父亲去采茶,但对于接下来是继续读书还是去打工,心里是很纠结的。

  我知道继续读高中的话,家里是没有钱再供我读了,不读心里又不甘。周围很多人也说,女孩子能读这么多书已经很好了,读再多书还不是出去打工,家里又这么难,还不如早点出去挣钱。父母虽然很想我读书,但凑不出学费,有心无力,也没有法子。

  在无数次的纠结中,我有什么烦恼就写写日记倾诉,渐渐平复了心情,也坦然接受了现实:我这样的家境还是放弃读书吧,打工也有出路,只要愿意学,以后还是有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去学习的。我这样安慰自己。

  但是到了临近开学的那两天我开始狂躁了。离开学还有一天了,我告诉我的母亲我想读书,母亲想了想,拿出仅有的50块钱,她对我说:“妹妹上初中也要学费,我只有50块钱了,我们没有能力再供你上学了。要不你拿这50块钱去问学校看看,人家愿不愿意给你读。”

  第二天,开学了。我还是决定要去读书。于是,我带着50块钱自己来了学校,没有带行李,因为我不知道学校还愿不愿意收留我。

  到了学校,别的同学都找班主任报名了,而我却只能硬着头皮去校长室。我跟校长说明了家里的情况,我说我想读书,但我只有50块钱,问学校能不能先让我读书,以后慢慢还学费。说着说着自己也哭了。

  校长听了我的情况,他和蔼地对我说:“你先去班主任那里报名吧,你也没有生活费了吧,这50块钱你先留着做生活费,学费以后再慢慢交。”

  就这样,我的高中是我拿着50块钱去争取来的。我记得当时高一的学费是800多元。我不知道有没有其它同学有跟我一样的情况。每次想起这段经历,我真的很感激学校给我读书的机会,也很庆幸那时勇敢争取的自己。

  读高中期间,我也是很艰难的度过的,我父亲的病越来越严重。有时候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也无处借钱了,我有三次是硬着头皮去总场那里找厂长借钱买米下锅。由于营养不良,我常常是晕乎乎的状态,高三时,有一次起床,我从上床的铁架爬下来的时候掉到了地上,不省人事。那是因为严重的低血压和低血糖造成的。高考一结束,我就去镇上的中医那里用艾烧了头顶的百会穴,才渐渐的缓过来。回想起来,我本来是个很腼腆的女孩子,但生活把我磨练出了一身面对困难的胆气。

  高考之后,上大学又是我的一道坎。面对几千块钱的学费全家人是愁上加愁。这一次我要面临的议论和指责更多了。周围的很多人都当面对我说:“女孩子读了这么多书也该知足了,家里这么困难,你父母又这么老了,你还要读到什么时候?”“你以为你读了大学就好了?读了出来还不是照样去打工,没钱没门路你还想进单位?”也有亲戚劝我:“你还是不要读了吧,你父母都这么老了,你忍心还让他们继续为你受苦吗?谁谁谁家女儿早早出去打工了,每个月赚了钱就给家里打钱,人家父母天天笑呵呵的。”……诸如此类的话语,充斥了我整个生活。

  但我想,我坚持读了这么多年书,该读出个结果来,就这样不读大学,不就是半途而废吗?难道我也是就这样去打工吗?那岂不成了别人眼里的笑话?我的母亲也认为我应该坚持去读大学。

  于是,我们在找了亲戚东拼西凑的情况下,终于凑够了上大学第一个学期的学费,我又跌跌撞撞的进入了大学的校门。

  在大学期间,我除了尽可能的争取奖学金,就是应对各种考试,坚持做各种兼职,暑假都是在打工,只有到看寒假才会回家。就这样,倒也能挣够自己的生活费用。当别人在校园里光鲜亮丽的时候,我只想着我只要好好完成学业,毕业了找了工作就好了。大学时光,我是过得很充实很快乐的。

  

  毕业后,我决定回到家乡,毕竟父母年事已高,需要我在身边有个照应。我没有找什么门路,进了本地的职校工作,两年后考了特岗回到镇上,现在也有自己的家庭,周末也可以回家看看。我现在的生活倒也还过得安宁。

  这就是我的求学之路。一个山村女大学生的求学之路。期间是充满了坎坷和艰辛的,但我不后悔我的这份坚持。我有时候想,如果我当年在任何一个时候放弃读书,都是有理由的,没人会指责我,但我日后会后悔。

  现在,那些当年嘲笑我坚持读书的人,他们现在常常为自己发愁,为子女发愁,接下来要找什么工作,尤其遇上疫情,常常为失业而叹息,为找工作而奔波。

  我偶尔碰到以前的那些早早辍学的女伴,看着他们早早就刻上了很多皱纹的脸,一聊起来就是生活的各种诉苦。我内心里常常庆幸自己,幸好当年坚持读书。我现在就算出去打工,也不至于像她们那样,只能去那种没有什么实力的小厂里干最累的苦力工作吧,而且还要担心老了找不到工作,没有收入。

  我的求学之路是艰难的,但比我困难的大有人在。每一位坚持求学的学子都有一段坎坷的经历。

  还记得今年4月份中科院黄国平博士的那封毕业论文《致谢》信吗?

  

  当这一封饱含着对生活的和解与感恩之情的信被传出来之后,引起了社会的很大反响。相比之下,我,我们都要比他幸运得多。你还能拿贫穷作为你不读书的理由吗?

  我仍然记得他的那句话: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古代人们能读书的机会极少,所以常言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如今呢?现在的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用工单位对学历、对技能、对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没有学历、没有技能、没有真才实学是很难在社会立足的。我希望每一位学子,尤其是农村的孩子们不要轻易的放弃读书的机会。

  “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改变人生。”读书的好处很多,可以列出一大筐,但从社会最功利的角度来说,读书能提高认知世界的能力,增进你处理问题的智慧。知识能带来更多的机会,学历是你进入社会的敲门砖。

  著名导演张艺谋也有一句名言:“无论是名扬全球的科学家,艺术家,或是一个普通百姓,都是知识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所以即便你的家庭环境很贫穷,只要坚持读书就能改变你的命运的信念,总有一天,你会爬得更高,望得更远,收获更丰满。

  我的读书经历告诉你:读书真的是普通人改变命运最好的出路。

  在该读书的年纪,珍惜光阴,好好读书。总有一天,你会感激当初那个坚持努力读书的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