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浦,工业的“锈色肌理”,化作诗意的生活空间……
“杨浦滨江原来只有厂房和仓库。”92岁高龄的全国劳模、“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宝妹在杨浦滨江工作生活了大半辈子。如今,她工作过的国棉十七厂,成了游人如织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
百年前,杨浦滨江孕育了近代中国第一批民族工业,被联合国称为“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而今,机器轰鸣声被键盘的敲击声、市民的欢笑声所取代,还岸于民、还水于民——“工业锈带”华丽转身,变为“生活秀带”。
宜业、宜居、宜乐、宜游,从“民生”到“民心”,杨浦滨江将城市的温度蕴藏于一个个细节,并由这样的细节直抵人心,让来者心动、观者心悦、居者心怡。
国际一线时尚品牌先后把百年厂房作为时尚大秀和全球首发地,国际雪联城市越野滑雪中国巡回赛、市民文化节等群众活动一一上演;卡其乐园进行了立体化改造,孩子们踩着滑板车玩耍;绿之丘北面,一个150平方米的空间被建成“杨浦滨江残疾人阳光综合服务中心”;上海船厂、杨浦大桥和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复兴岛等区域形成水岸联动的新旅游线路……近年来,杨浦接连启动建设的五个示范区维度不同,却又紧密关联,探索着生活的理想场景,让每个人在此诗意栖居。
党群服务站里的志愿者“萌新”
“我们现在转动这个船舵,可以看到杨浦滨江沿岸的这些景点和遗址,我们可以点下面这个按钮,可以看到历史和现代的交汇……”今年,杨浦滨江的一处党群服务站来了一位志愿者“萌新”。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他尝试开始第一次对外讲解。这位“萌新”叫小侯,是一所大专的学生,和不少同龄人一样面临着求职。
在党群服务站,他是临时讲解员,为市民游客解说;在杨浦区图书馆,他就是“临时馆员”,帮忙整理图书、扫码借阅等。“我就想多磨砺一下,多接触人,充分认识自己的长短处,从而扬长避短。”小侯说。
这些志愿者工作,都是小侯所居住的社区——平凉路街道第一睦邻中心的乐业空间为他联系的。
下午三点,结束工作的小侯回到家,母亲王利已经在收拾屋子,迎接顾老师的家访。其实,小侯一家都与这家乐业空间有着不浅的渊源。因为在小侯父母的求职路上,这里的工作人员也提供了不小的助力,顾老师就是其中一位。
顾老师,大名顾燕英,来自平凉路街道第一睦邻中心乐业空间,是一名求职顾问。2019年,因一次求助,她结识了王利。彼时,王利人到中年,是典型的暴脾气,每进一家公司,坚持不了几个月就闹离职。家里有两个孩子,收入却极不稳定,导致家庭关系很不和睦。无奈之下,她找到了乐业空间,顾燕英的帮助,如同春风化雨。
“顾老师接待了我,态度特别热情,让人容易亲近,有一种家人的感觉。”王利回忆说,“工作时遇到任何难题,他们都会很耐心地劝导我。”每晚互发微信,每周上门谈心,每时每刻留意招聘信息,在顾燕英的努力下,2020年4月,王利终于入职一家物业公司。
求职者顺利入职,并不意味着“结案”。一方面,顾燕英在日常交流中了解到,王利丈夫侯齐雷的就业同样不顺利。她决定让侯齐雷也踏上就业之路。司机、保安、监控安装……顾燕英“开疆拓土”,让侯齐雷广泛尝试,并在这个过程中耐心开导。
当个体求助者上门,不仅要聚焦个人情况提供辅导,还要看到背后的整个家庭,这是乐业空间求职顾问的“职业病”。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描绘一张“家庭画像”。“很多时候,家人的情绪、就业状态也是造成他(她)工作不稳定的重要因素。”顾燕英说。
今年2月,侯齐雷找到了一份工厂流水线的工作,而王利已走过了稳岗的第三个年头。收入稳定了,不再依靠低保生活,一家人在乐业空间的帮助下,走出了窘境。
在杨浦滨江沿线,9处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党群服务站全面建成启用,平均每隔700米就有一处,为市民游客提供多元化的贴心服务。正如这些“串珠成链”的党群服务站,杨浦的各家乐业空间,作为求职者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可链接资源丰富、就业辅导专业,为缓解用工和就业“双难题”,步步推进,让越来越多求职者在就业之路上走稳走实。
老城区的“重生”,为废弃物的“重生”注入灵感
旧改是杨浦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曾经看不上的‘老破小’,如今已经大变样了!”杨树浦港沿岸的居民群众,见证了江浦路街道蒋家浜旧改征收项目的“前世今生”。这是杨浦首个以货币化安置为主的征收基地,3000多户“原住民”搬离后,一个国际化的新社区在老旧基地上拔地而起。
区旧改办持续探索创新,以“跨区域打包”模式推进剩余零星二级旧里房屋的改造,为杨浦滨江发展腾出空间,也为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城区环境奠定基础。
心之所向,未来可期。位于杨浦滨江核心功能区的129、130街坊,改造后将成为集商业地标、总部经济、文化休闲、公共空间于一体的滨水区会客厅。
旧改居民迎来新生活,但往昔丰富的记忆不舍封存,除了影像记录外,是否还有其他的记忆载体?杨浦的老城区记忆,为废弃物艺术再生注入了灵感。
“将时尚杂志元素与收集的老社区元素进行创意拼贴设计,希望形成强烈视觉反差的艺术效果,打造创作者心中对于‘拆迁记忆’的理解与表现。”王独伊是控江中学艺术总辅导员、市级创新实验室高中文创中心负责人,也是跨界设计师、插画师。在她看来,老城区承载着杨浦的发展记忆,无论多少次拜访它,总有说不尽的故事。
杨浦滨江是上海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上海城市更新的写照。临近杨浦滨江地区的控江中学市级创新实验室文创中心,开发了系列课程《废弃物再生设计》,充分运用跨学科知识聚焦对于城市更新内涵的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认知、行走,参与整个资源回收及利用过程,然后对可回收塑料废弃物进行艺术化改造,使之成为展品与艺术品。
泡泡呼吸灯,所用材质为杨浦滨江白七咖啡馆的废弃咖啡杯;云肩,其上图形由食品包装、服装外包装等拼贴而成;多肉植物,运用废弃饮水瓶进行物理塑性、喷漆等方式打造……这些作品均由控江中学文创中心开发的《废弃物再生设计》文创导航课程孵化。废弃物在孩子们的手里,获得了“第二生命”,天马行空的创想不断走进现实。
去年,上海以“垃圾分类新时尚、绿色低碳新生活”为主题,在全市范围开展案例征集。控江中学的《可回收废弃塑料的艺术再生》,荣登二十佳“新时尚”示范行动案例榜单。
“锚固”与“游离”之间,翻开一部百年中国工业进步的立体教科书
2022年11月25日13时30分,长江口二号古船在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怀抱”下平稳进入“新家”——位于杨浦的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内。古船“安家”的上海船厂本身也是一项工业遗产,这里的前身,是1900年外商创办的瑞镕船厂,在近代史上赫赫有名。
未来,1号船坞区域将会建设一座覆盖整个古船沉箱的临时考古站,而杨浦上海船厂旧址将建成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可移动的古船与不可移动的上海船厂交相辉映,这段互相印证的历史,使沉没百年的古船有了名副其实的回家之感。
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杨浦滨江“内涵深”,缘于它庞大的工业遗存。滨江南段,拥有66幢超26万平方米的工业遗存。滨江岸线的改造建设,精细程度不亚于一场考古发掘,在“锚固”与“游离”之间,审慎、巧妙地进行加减法设计,既留住工业时代“锈色肌理”,也呼应新时代美好生活。
2020年9月,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公布,全国仅有6处入选,杨浦区以“生活秀带”为主题入围。目前,滨江范围内有不可移动文物50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17处。这些老建筑如今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修缮后的毛麻仓库旧址,如今成为上海国际摄影节等众多大型艺术展的首选地;明华糖厂仓库经过保护性修缮后,成为沪上新的时尚潮流集聚地;永安栈房的老建筑正在加紧建设世界第一个技能博物馆,打造世界技能展示中心与合作交流平台……
在巨大的电站辅机厂厂房门口眺望历史,走入曾经的灰仓水池品味咖啡书香,置身于“古巴比伦空中花园”一览滨江全景,行走在杨浦滨江,时时处处,被精心保留、融入自然生态的工业肌理,像一部随手翻阅的百年中国工业进步的立体教科书。
“移步换景”之快,是滨水空间之变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基层党建创新实践就推进到哪里”,根据杨浦滨江人人屋党群服务站讲解员徐婕的回忆,从最初市民路过的歇脚地,到后来家长带着孩子过来学习,杨浦滨江的党群服务站也跟老建筑一样,是在不断“更新”的。秦皇岛路码头站以传承红色基因为特色,雨水花园站以科普绿色生态为特色,电站辅机厂站以介绍杨浦发展变迁为特色……这些党群服务站以“基础服务 特色服务”为主体,化身市民游客的“元气”补给站。
倪学龙是杨浦滨江周边居民,每天上午在江畔散个步已成为他的习惯。“天气好的时候,我都会来江边走走,累了就进党群服务站歇歇脚,听几位讲解员的专业讲解,学到了好多红色文化。好多其他区的游客也来打卡学习,把这里当成杨浦的第一站了。”倪学龙笑着说。
大面积的玻璃落地窗,转头就见江景。一入门,是摆满申城旅游手册的原木书架,右手边是一个超大显示屏,全景呈现岸线边的地标性建筑。市民游客可以旋转面前的船舵,操控屏中的景致变化,聆听语音导览,加深对历史的了解。
杨树浦驿站秦皇岛路码头党群服务站,是杨浦滨江打造的第一座党群服务站,诞生于2018年。
“这是青年周恩来的历史影像。在法期间,包括他在内的留法勤工俭学先进分子在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经验和考察欧洲工人运动的基础上,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秦皇岛路码头原为黄浦码头。党群服务站内以“语音导览 人工讲解”的方式,带市民游客重温那段传奇岁月。
“想要与杨浦滨江来一张合影吗?大家站在这个智慧大屏前,就能实现……”张蒨是党群服务站的金牌讲解员。深耕一线讲解多年,她见证了杨浦滨江的飞速发展。
“我感受最深的变化是,人们来杨浦滨江的时间缩短了。”杨浦滨江建设者、土生土长的杨浦居民钱亮说,伴随着轨交18号线、杨树浦路拓宽工程、江浦路越江隧道竣工,市民来滨江变得更方便。“另一个变化就是杨浦滨江变得更好玩了。”
2019年底,在被誉为建筑界“奥斯卡”的世界建筑节上,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示范段摘得“年度景观大奖”。
旭日初升的杨浦滨江,晨练的人们有的沿着江边跑步,有的三五成群一起打球,还有的悠闲骑行……平均每隔700米就有一个的党群服务站,就像家门口的“会客厅”,市民游客走入其中既可深入了解杨浦滨江的红色历史,又能坐在咖啡桌前,享受一个悠闲午后。城市公共空间更新成果惠及广大市民,成为“地标”。
然而,这些“更新成果”还在不断更新。今年,杨浦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在全区持续推进——在现有杨浦滨江党群服务站嵌入相关功能与元素,同时,加快人民建议征集进社区、进园区、进校区的步伐,不断让人民建议的“金种子”在杨浦开枝散叶,并结出累累硕果。
“我们站始终坚持更新,举办了很多红色党建活动,增添了许多智能化电子设备,还设置了一块意见收集屏。市民游客来到这里,可以在屏幕上写下对杨浦滨江的建议与意见,我们后台工程师会及时进行采纳。”张蒨说,“很多人说,杨浦是人民的杨浦,上海是人民的上海。我们希望将这种人文精神传递出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