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为什么愈发沉默?

  用老话讲,大学生应是朝气蓬勃的;用新话讲,应该是元气满满每一天。

  就算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也得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可实际上呢?

  上课往后坐的人越来越多,老师更是难以和同学互动。

  “会的举手”,只能收获尴尬,只有祭出“答对的期末考试加5分”这一神通,才能打破寂静。

  当然,以上情况要排除985/211这些名校,要知道,23年全国高中毕业考试报名人员数量为1071万人,985录取率为1.9%,211录取率为5.2%,都是学霸,当然还有另一层原因,下文会提到。

  

  首先,就是照本宣科、填鸭教育。

  你讲你的,我玩我的。你是工作,我为学分。达成默契,你我都好。

  就比如,多少人的大学英语是放电影?

  而且大学生懂得不少,知道以后就业基本很难专业对口,就算对口,多少专业都是老旧知识、落后当下,进入社会还得重头在学。

  所以,不挂科就好。

  “老师给划下重点呗?”

  “全书都是重点。”

  完了,图穷匕见,默契被打破了。

  

  这其实就是中国教育当下的困境,功利性。“怎么不会还能得分”,这和学习的本质背道而驰。

  分不用多,60就行。多出来的,没用。除非你准备出国,求求老师,弄个90+。

  大学,就是混个文凭。当时初高中老师不都说过了吗?“上大学随便你玩”。

  

  其次,就是发声了,也没人在乎。

  想想你们导员,有没有你微信私聊不回,以为人家在忙,结果转头在大群咔咔转发学院政策、@相关人员。

  除非就像张雪峰说的段子,上天台思考人生,导员就能五秒到达战场,给你拿快递都行。

  

  最悲催的,就是跪舔式辅导员,为了讨好领导,强迫学生去凑人头、参加活动。

  这种类型的导员能干出来的恶心事很多,遇到这种导员的人,估计现在毕业多年,还能骂三天三夜。

  上网搜一下导员、官威这些关键词,有多少新闻。当然,不是说辅导员都坏,我大学时的辅导员就很好。

  对了,学生会杨主席之类新闻也不少,还有狗腿子们。

  

  最后,反馈的时间成本很高。

  导员上报学院,学院上报学校,不管是否通过,得数个工作日。

  一套流程,数个“关卡”,不是要那个,就是少那个。

  你要彻底办妥一件事,保你不想在办第二件。这样也使得学生发声的欲望降低,太费劲了!

  所以有多少人发出了那句感慨:这件事偷偷干了,也就干了,一旦上报,麻烦大了。

  

  所以,当工作以后,见到有人往意见箱里投信件、给CEO发邮件,就像见了外星人一样,这能有用?

  结果一问,人反而觉得奇怪,为什么没用?大学时就经常这么干。再一问,名校。

  这就是之前为什么要排除掉211/985高校的原因,好学校的机制是更完善的。对了,还有一些不是985、211的学校,也很不错,但没办法一一列举,就以好学校和普通学校来区分吧。

  总而言之,不是学生没有激情了,不是这代人蔫儿了,而是“那些不好”重塑了这帮学生。

  

  都看到文末了,点个关注再走呗!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