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反思:终将消失的钱,致我们未来的道路
正常的经济是用钱换物,“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是用钱换钱,顺便给银行打工,到头来也不知奋斗一生得到了啥。从社会角度看,我们已进入贬值时代,买房和买车一样,到手就掉价。问题来了,买房买车的钱都是工薪族实打实挣出来的,但贬值好像让这些钱平白蒸发掉,那消失的钱哪去了?
房子和车一样,当回归使用属性时,折旧才是其正常命运。开发商拿地时,地块的价格已经被资本炒作完毕,如果卖到用户手里,想再涨价只有两种可能:1.周边出现了意料之外的配套政策,临时增加了其价值,但这等同于中彩票;2.周边没有能替代这片房产的其它地块与条件,但资本怎么甘心只炒作这一片房产,它一定会找出新的值得炒作的区域,与老房产形成竞争格局。
这两个条件是房子只涨不跌且有人接盘的“护城河”,如果不符合两者,那么房产的涨势要么不持久,要么有价无市。在“房住不炒”的政策下,纯粹靠消费者口碑抬起的二手房价已经不太多见,除了北京这种资源过度集中和长三角(除上海)的个别城市(杭州、宁波)由于政策原因出现一二手房价倒挂,但源自政策的倒挂也会因为政策而被打压,并不长久。
东西到手就掉价不是财富本身的蒸发,而是使用,使用就会折旧,是要计入会计科目当中的。同时贬值也是市场的自动调节,因为东西能卖到你手里不只因其本身的价值,还有这个过程中涵盖的一切交易成本,当你买到这个东西,你就支付了成本,你再转手,交易成本也和新品不一样了,所以一定掉价。
所以工薪族最吃亏的时候不是房子贬值的时候,而是买房子的那一刻就已经把最大的亏吃了,因为这个价格是资本炒作的结果,你用实打实的工资支付了一个被资本家哄抬的价格,而后面的贬值无非是因为房子不再有被炒作的价值,回归了真实的使用价值,仅此而已。
当我们用辛苦的积蓄购买房产时,还以为能将财富固定下来,以为买到手的都是自己的,但其实你买到的那一刻,市场会自动收回属于它的那一份,如果不是一开始把价格抬高,这栋房子甚至不会出现。资本的逻辑就是用东西的劳动定价加上资本定价,然后让人用劳动收入支付,这样差价就是劳动者的负债,有了负债才有资本的流动和放大,也是自银行出现400多年以来一切金融体系的总根基。
这种模式在增量时代可能一切OK,虽然劳动收入增速一定小于资本增速,但如果有源源不断的劳动输出和劳动力输入,那么一时买不起的东西通过按揭,若干年之后一定可以还清,再加上此时购入的资本本身也在上涨,劳动者就能拥有自己的资本利得,这样就能更轻松地购入新的资本。此时劳动定价与商品总定价(含资本定价)的差距可以用后续的劳动增量和资本增量来弥补,但若一个社会增量不足会怎么样呢?
我们似乎认为增量这个东西是天经地义的,以至想不出除了房子还有哪里能安放财富。
外界一直在说要学会适应“存量经济”,其实经济只要发展,就不存在“存量”,所谓存量,就是衰退。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盖了太多拆不掉的房子,哪怕是一线城市豪宅,不说几十年后一样是老旧小区,单是“超出20年不能贷款”这一条,也会让这些房子失去交易价值,我们今天花大价钱购入的资产,未来终有一天会因计提折旧而价值归零,那我们的钱呢?
钱说到底是一种临时性的“占有权凭证”,你用一笔钱获得一项资产在某一时间段内的占有权,国外房产也是如此,产权长期持有,但需要终身交房产税,没有一笔房产税可以管终身,你每年都要交,敢欠缴,房子也不是你的了。有些房子可以靠户主或政府的维护坚持百年以上,但维护本身一样要花钱,没有一种资产购入之后是一劳永逸的。金银珠宝如果埋在自家院子,除非永不参与流通,否则也要给银行交管理费,但这样的资产因为脱离市场,不在工薪族考虑范围。
所以我们的劳动所得也是有时效性的,存进银行的钱会贬值,虽然你为挣到这些钱付出了同样的辛劳,但换回的钱最终价值几何是不受主观愿望控制的。现在的5000块比一年前的5000块贬值了,可你不会说这是你工作不努力造成的,更不会因为通货膨胀就不上班了,相反你会想挣更多钱来弥补通胀,而不是想“反正财富都是泡沫,都会蒸发,所以我不努力了”。
我们用来买房子的钱也终究会蒸发,在我国没人打算把住了70年的商品房传给下一代,下一代也绝对不会要,想找接盘侠断无可能,于是当初花在房子上的钱也就成了“废币”而退出市场,而这些“废币”就是当初劳动者辛苦挣来的。因此,钱作为权利凭证是随人而走,人在房子里住一辈子,等于和房子一起提折旧,提到最后,人离开这个世界,房子也失去交易价值,当初的凭证也就随之勾销。这就是为什么每年的GDP都是算增量,因为存量终会消失。
因此“存量经济”本身不是什么值得“适应”的东西,如不积极思考如何恢复“增量”,存量很快会演变为“通货紧缩螺旋”,届时消费低迷,投资回报率低迷,经济将进入“黑暗时代”,也就是退回到温饱线附近。存量的道路不是走着走着就自动变成增量,上一次存量变增量,靠的是二战。
我们需要在用钱换钱的道路上踩刹车了,越是走资本的那一套,工薪族的钱蒸发得越多,因为要用更多劳动收入支付资本溢价——然后资本抽身,让我们的钱还没来得及折旧就离我们而去。这等于和资本家一起玩撒钱游戏,只不过资本家撒的是银行的钱,银行返回头来让我们填补。
回到“拿钱换物”的增量逻辑上是社会唯一的出路,因为换物就要生产,生产才有增量。什么增量能帮我们挺过艰难时期?当然不是房子,而是,粮食。我不是说以后GDP就靠农业了,而是一切社会活动以“端牢饭碗”为核心,包括科技、国防、公共设施、服务、金融体系、国际地位、环境治理、贸易、能源、教育、政治……都要以国人能够自给自足为标准,同时抵御外部挑战,给迎来下一次增量时代争取时间。生存挑战就像敌人,我们现在就像拖住敌人的小股八路军一样,一定要坚持到增量的大部队赶到,抗战片里是这么演的吧?
西方是破罐破摔了,我们还得发挥农业国家的传统艺能,在吃饭问题上耗死他们。总有一天,我们要在月球上种菜,还得用核聚变给月球大棚供暖,是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启还要很久,但在吃饭问题上,我们没怕过谁,而这次,还要给革命争取时间。存量时代是个很变态的年代,这时候端牢饭碗就是远离变态、守住财富、熬出曙光的最正义之举。
举报/反馈